中外合作考古重大進展:鄭和到訪非洲基本確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者近日在執行中國肯亞合作考古任務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了解到,考古隊完成了肯亞迄今為止最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有了許多重大發現:肯亞出土的中國瓷器年代最早的可追溯到9世紀,表明早在晚唐時期,中國商品就已經抵達這一地區;發掘出的永樂官窯瓷器,基本確定了鄭和到訪非洲的事實;肯亞馬林迪古王國的創建年代為9—10世紀,比英國學者之前認定的14世紀向前推進了四五個世紀。

這些無疑將改寫肯亞沿海地區的歷史,是對東非歷史研究的重大推進。

2005年12月,中國國家文物局與肯亞官方簽署在肯亞拉穆群島進行合作考古的有關協議,2007年雙方政府簽訂換文,項目經費由商務部從援外經費中列支。

北京大學受商務部委託執行,由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為項目負責人。

這是第一次由中國政府出資,中國學者主導的海外考古。

據秦大樹教授介紹,2010年到2013年間,北大考古隊先後四次對肯亞的5個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還對以往出土的中國瓷器進行了三次調研。

在曼布魯伊村遺址的發掘中,考古隊發現了永樂官窯青花瓷和明早期龍泉窯御用官器瓷片。

這兩種官窯瓷器的年代與鄭和航海年代吻合,很可能是鄭和船隊從官窯定製的禮物,從而基本確定了鄭和曾到訪非洲的事實,極大地推進了關於鄭和航海壯舉的研究,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秦大樹教授說:「陶瓷調研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不但讓中國學者在外銷瓷研究、世界貿易史、航海史研究領域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也使世界相關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對海上絲綢之路強大的商業生命力和影響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肯亞陸上考古令當地學者為之興奮,他們既為找到中非友誼的淵源感到高興,也為自己祖先創造的文明感到驕傲。

對於中國而言,這次海外考古也驗證了中國考古在理念、技術、方法、經驗上的實力,中國考古有實力走向世界,在國際學界發出中國的聲音,為國際學術貢獻中國的力量。

詳細報導:

北京大學肯亞陸上考古記

曼布魯伊遺址出土的明「永樂通寶」銅錢 圖片由北京大學肯亞考古隊拍攝

曼布魯伊遺址出土的永樂青花瓷片 圖片由北京大學肯亞考古隊拍攝

20世紀以來,西方考古學者長期壟斷著對東非地區的考古活動。

近年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始在東非肯亞開展大規模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鄭和部下後裔」引發初步考察

考古工作開始於一系列機緣巧合的事件。

1994年,美國女作家李露曄在《當中國稱霸海上》一書中敘述了在肯亞的經歷:一個黑人告訴她,自己是中國人的子孫,是數百年前在肯亞拉穆群島中的帕泰島沉沒的一條中國商船遇難倖存者的後裔。

這一細節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之後,《紐約時報》記者紀思道探訪了帕泰島並採訪當地「中國人」後裔的情況。

他由此大膽設想:這些自稱有中國血統的人,很可能是鄭和部下的後裔。

這一推斷因為與百年來的國際熱門課題鄭和航海建立了聯繫,不僅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也很快引起中國國內的關注。

《人民日報》當時駐南非記者李新烽前往拉穆,寫回了大量相關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