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記憶—中國十四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上:無極齋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

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

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游》,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

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色記憶——中國十四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





金色記憶—中國十四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

無極齋分享


近日,「金色記憶——中國十四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在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揭幕。

本次展覽展出了國內4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精品金器85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比例超過70%。


中國黃金製品產生於夏商時期,歷經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的融合、創新與發展,呈現出一脈相承又多元共融的格局風貌。

本次展覽展出了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遼寧、西藏、陝西、河北等地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先秦至元代金器精品,以時代為序,根據不同階段金器發展的總體特徵劃分出了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等5個單元。

展廳中心設置了一個特殊的單元——「黃金面具」,展出來自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地出土的8件黃金面具,是首次對國內目前發現的主要黃金面具進行的集中展示。

本次展覽展示的每一件黃金面具都堪稱鎮館之寶,其大小、造型、功能各有不同,更蘊含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交流融合的歷史記憶。

黃金由於具有絕佳的延展性,適合製成精巧的飾品。

本次展覽中,不論是步搖冠上綴滿的金片,還是耳飾上比指尖還小卻栩栩如生的蓮花,都展示出了高超的黃金製作工藝。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到11月20日。


初現——夏商西周時期

夏商西周時期,中國金器的發展尚處於萌芽階段,黃金製品器形較小,紋飾簡單,且多為其它器物的附屬裝飾,或是人體的裝飾。

黃金製品的分布區域主要集中於西北、中原和西南地區,其風格南北迥異,反映出不同區域間價值觀念和信仰習俗的差異。

這一時期,古人已運用范鑄、捶揲、鍛打、鏨刻、鏤空、剪切等工藝來製作金器。


盛放——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各區域間的文化交流和互動日漸頻繁,金器的製作工藝與造型藝術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已成為社會地位和財富的重要象徵。

黃金製品的類型更加豐富,除首飾、佩飾、車馬器、兵器以及貨幣外,還出現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黃金器皿。

北方金器製作系統和南方金器製作系統各具特色,使各地出土金器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態勢,實現了中國古代金器製作的第一個飛躍性發展。


融匯——秦漢時期

秦漢大一統的確立,促使金銀開採業和製造業的規模不斷拓展,金器的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大。

在漢代「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的觀念影響下,帝王及貴族等對金器的占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金器的製作更加精細,種類也更加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且自漢武帝開通西域以來,西方的金器製造工藝也逐漸被中國工匠所掌握,使這一時期的金器呈現出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繁榮局面。



商周 金冠帶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出土






金腰帶飾

西周 河南博物院









戰國晚期 金耳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阜康市白楊河5號墓地出土






圓形虎紋金牌

時代:公元前5世紀

尺寸:直徑55~6厘米

同墓出土8件。

圓形,紋樣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浮雕紋樣。

軀體反轉呈圓形,頭高昂,前爪抬至頜下,後爪至腦後,極富動感。

長條形對虎紋金帶飾

時代:公元前5世紀

尺寸:長25.4、寬3.3厘米

同墓共出土4件。

長條形,是鑲嵌於皮狀物上的裝飾品。

紋樣系捶揲加工,兩虎相對,虎視眈眈,欲作爭鬥狀。

動物紋是北方草原常見的一種紋樣風格,分布的相當廣泛。

獅子形金牌飾(下方)

戰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金耳環(上右)

東周 長6厘米;長5.9厘米

寧夏固原楊郎鄉馬莊村出土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高浮雕獸面紋金帶扣

戰國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虎豕咬斗紋金帶飾

戰國





戰國 雙龍紋金飾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碾房渠出土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












後肢反轉的馬紋桃形金飾片

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



猛獸噬咬金帶扣/金帶板

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






戰國 曾侯乙蟠螭紋金盞、

鏤空龍紋金匕(金漏勺)

盞通高11、口徑15.1厘米 重2156克

匙長13厘米 重56.45克

湖北省博物館藏,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先秦第一金器」蟠螭紋金盞,含金量99%。

湖北省隨州市的戰國曾侯乙墓中,隨編鐘等文物一起出土,這是一件盞口直徑15.1厘米的「小鍋」。

渾圓口、弧形底,下面還有3隻鳳凰作為足。

它純金,盞身細密雕刻著蟠螭、雷電等花紋,蓋子的把手用渦云為紋飾。

出土時,盞中還有一把金匕(即勺子),鏤空成一條變形龍。












西漢 金獸

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 重9100克

盱眙縣南窯莊窖藏

南京博物院藏 一級甲等文物


西漢金獸,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之一,也是中國考古發現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金獸呈蜷伏狀,頭枕伏於前腿上,屈腰團身,首靠前膝,耳貼腦門兩側,頭大、尾長、身短而粗壯,附耳瞪目,張口露齒,神態警覺,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鈕,通體斑紋。

底座空凹,內壁刻有小篆「黃六」二字。

這隻金獸是1982年正月初七,盱眙縣馬湖店村農民萬以全挖水渠時發現,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空腹、厚壁,澆鑄成形。
















銅鎏金銀蟠龍紋壺

西漢 河北博物院











錯金銀銅豹

西漢 滿城漢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藏



西漢鎏金銀嵌寶石青銅骰

滿城漢墓M2中出土

河北省博物館

共18個切削麵,分別用篆書錯寫「一」至「十六」以及「酒來」、「驕」字。

在各面空隙間,用金絲錯出三角捲雲紋,中心鑲嵌綠松石或紅瑪瑙。








漢 八龍紋嵌寶石金帶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縣博格達沁古城黑圪達遺址出土






西漢 金牛頭紋劍鞘飾

西漢 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藏


我國古代邊遠地區的銅劍不少是以銅片包木製成的,因而得以保存至今。

有單鞘,有雙鞘連在一起的。

這種帶鞘短劍北方草原牧獵民族地區有,西南巴蜀、古滇國墓葬也出土過。

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純金劍鞘,由三段構成,上飾牛頭紋、折線紋、麥穗紋。

民族特色極為鮮明。




西漢 鎏金獻俘銅扣飾

西漢 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藏





西漢 獸形金飾片

西漢 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藏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