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我是故宮看門人,我的責任是看好這個院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說故宮博物院是承載了600年歷史風霜的全中國最大的院子,院長單霽翔說,我就是故宮的看門人,我的責任是看好這個院子。

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辦的「近現代建築遺產與當代城市更新發展」的高峰論壇上,單霽翔以故宮博物院這幾年對於古建築修繕、古文物修復、博物館開放的實踐經驗為例,詮釋了何為故宮人精神,何為工匠精神,他認為,除了保全文物以外,更重要的責任是讓故宮文化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讓故宮成為人們喜歡的博物館。

修繕中的故宮

如果不能科學修復,我們負不起這個責任

2002年,故宮啟動「百年大修」規劃,這個項目計劃用18年時間,對古建築進行整體的保護修繕,在國家投入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很多建築都獲得了健康穩定的狀態。

故宮南側的武英殿是第一個工程,之前作為國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用房,修繕後作為書畫館對公眾開放;而東部最大的宮殿慈寧宮,曾經也為國家文物局使用,修繕後成為雕塑館。

大修工程還解決了歷史上的一些遺憾,比如1933年6月,紫禁城曾著了一把大火,內務府稱是由於電線進入宮殿引發了火災,更多人卻相信是太監偷東西後,縱火把這個區域燒了。

修繕的團隊將這塊荒涼了90年的土地恢復了原狀,成為故宮學院教學的地方。

工程似乎在井然有序地進行,單霽翔卻在兩年多前突然中止了所有修繕。

2014年5月的一天,在院裡巡查的他突然發現剛剛修好的太和殿外圍又搭起了腳手架,爬上去看了以後才發現,原本的灰漿在幹掉以後需要被清理,工人們把瓦縫間的灰漿,裝了幾十麻袋往下運。

單霽翔感到很奇怪,過去的建築320年都沒有出問題,為什麼剛修好的屋頂,又要復修?工程師很無奈,說今天修復古建築的社會環境和過去很不一樣,大致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要招投標,中標的單位沒有隊伍,中標之後才開始找包工頭,包工頭以最便宜的價格找農民工。

所以可能幾個月前還是收麥子的農民,立馬就上了太和殿了,沒有傳統的技藝。

第二就是政府採購,所有的材料都要貨比三家,比的是什麼呢?比的是便宜,而不是優質。

傳統的建材都要經過多道工序,任何一道都不能遺漏,價格一定是貴一點的,所以材料質量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執行力。

每年十月,錢款撥下去後,次年八月就開始催,錢有沒有花到60%。

十月問有沒有花到80%?到年底如果沒有花掉就收回。

逼著大家趕快花錢,這種狀態下是無法科學地修復的。

第四個問題是由於老工匠沒有幹部身份,到了年齡要退休,不能返聘。

院裡八大作的傳承人一個一個都走掉了。

而他們培養的年輕人大都是周邊地區的,沒有北京戶口進不來,北京本地的年輕人又不願意學瓦匠、木匠,所以故宮三年一屆培養的傳承制的師傅進不了北京,又回原籍了。

這些體制機制上的問題,讓故宮失去了一代一代的施工隊伍,也造成了今天修繕的困惑。

「如果用這種方法修,修一棟會壞一棟。

我們沒法負這個歷史責任。

」單霽翔說。

保護工藝,留下每一層歷史信息

故宮修繕工程的轉機在2015年11月全國政協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單霽翔在會上用八分鐘時間幾乎「哭訴」著指出了剛才的幾個問題,會後他寫報告呈交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得到其批示,「故宮的事要特事特辦。

」自此,故宮的修復開始重新運作,不再視為工程,而是研究性的保護項目。

以養心殿為例。

養心殿雖然體量不大,但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自雍正皇帝後,八位皇帝在這裡居住。

前朝後寢,前面是軍機處,後面是養心殿。

旁邊東暖閣就是垂簾聽政的地方。

殿內有1980件皇帝身邊的文物,都是故宮頂級的文物,從未離開過養心殿,亟待修繕。

可是往年觀眾的參觀都只能隔著玻璃窗,不得入內。

「特別是到了冬天,觀眾在窗上哈一口氣,再用手一抹,我們看著真心痛,這不叫博物館。

」單霽翔說。

正在修繕養心殿

現在,工程放在一邊,故宮邀請各個部門的學者先花兩年時間進行研究,學者們共上報了36個科研課題,最後經過學術委員會的審定,確定了其中的33個。

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的勘察,找到每一個文物的病害,再開始進行修繕。

過去的養心殿是開放30%的面積,新方案在修好建築的同時改善室內環境,將開放90%的面積。

過去一年半就能修完的養心殿,現在要花四年半才能修完,這期間怎樣滿足觀眾的需求?故宮博物院將養心殿做成了一個完整的展覽,將於明年6月28日,在香港進行展示。

保護文物,是保護其工藝和技術。

乾隆花園是紫禁城裡最密集的一個空間。

乾隆皇帝在85歲退位之前,為自己修建了一座亭台樓閣、假山林立的四進院落,其中有個160米乘以38米的小花園。

前面兩進已經開放了,後面兩進從未開放。

乾隆花園鳥瞰示意圖

故宮在這個院落的修復上首次開啟了國際合作,採取國際認可的修復理念和修復技術,對每道工序進行詳細的記錄,並公開出版修繕的報告。

每一件文物都採用原工藝原材料原技術進行修繕。

從牆上摘下的牌匾、楹聯都要準確測繪,修復時以求一毫不差地回到原來的位置上。

這棟房子今天已經修好。

修復後人們才發現,室內的地面是蘇州產的金磚,繡品是夾絲雙面繡,涼架是紫檀木。

涼架的里里外外一共鑲嵌著2400塊和田玉。

織繡是江寧的雲錦。

竹籬笆竹亭,是用64000段金絲楠木拼裝而成的。

「今天人們看不到他們的努力,但是兩百年、三百年之後,人們要再修繕的時候,就知道當年使用什麼樣的材料和技術,什麼樣的工藝,這就是今天工匠精神必須秉持的。

為了未來保護今天。

」單霽翔說道。

大高玄殿,五十年代初部隊一張借條,將其一借就是六十年。

等到故宮收回時,不但建築年久失修,院子裡還搭起了六千多平方米的違章建築。

由於違章建築離古建築太近了,故宮專門聘請專業公司,花了一百多萬元才把它拆除,然後開始修繕。

在這個建築的修繕中,多部門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得到實現。

並且首次引進了對於屋架、梁架、牆面、建築結構的「地上」考古。

從明代嘉靖至今,每一個時代都留下了很多歷史信息。

特別是大量的瓦銘、銘刻、題記,給大數據分析提供了基礎。

大高玄殿建築群將邊修繕邊開放,預計2016年修繕完成。

這是大高玄殿建築群中已修復完工的乾元閣。

這是大高玄殿建築群中已修復完工的乾元閣內部木結構神龕。

文物醫院,為文物建立「病史」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僅讓故宮修復團隊的工作內容和價值為人們所熟知,也著實讓這些專家們火了一把。

可是在單霽翔看來,僅僅是這些專家個人的細緻工作還不夠。

「我常常想,人要是病了去醫院,醫生絕不會一上來就給我們打針吃藥,總是要取出病例,看看病史,量體溫心跳血壓,必要的時候用X光、CT、核磁共振進行檢測,研究之後才會對症治療,並且把治療方案寫下來,留給下一次看病的醫生。

文物也應該是這樣。

」單霽翔作了這樣一個類比。

《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

12月28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意,故宮博物院恢復兩排361米長的古建築,作為「故宮文物醫院」正式開放。

文物醫院幹什麼?單霽翔以青銅器為例,一件青銅器進入文物醫院,應該先測定年代,理清歷代在它的身上有什麼疊加,弄清其合金的比例是多少,今天出了什麼問題,有害銹屬於哪一種,應該用什麼方法,科學研究之後,再送到工匠手裡進行修復。

為了讓「醫院」的「醫生」有更好的工作條件,文物醫院購置和裝配了上百部成套的檢測設備,從分子結構分析儀、三維印表機、熱性能測試設備、熱場發射的電鏡系統、纖維分析儀,到可移動的實體顯微鏡、元素分析設備等等,使故宮231類文物都能夠得到無損的檢測。

比如正在修繕中的符望閣是乾隆花園裡最大的一組建築建築,其中一面內牆上曾有一幅畫,七十年前在戰亂中掉落,當時的老員工無奈之下將其用紙包起收好。

故宮博物院現在的修復人員重新打開這個紙包時,古畫早已碎成上千片,難以辨認。

在計算機輔助手段的幫助下,歷經三個多月的時間,工作人員將這幅畫進行品對,又用了一年多時間將其修復。

當觀眾看到螢幕上原本紛亂零碎的紙片經過修復人員的鬼斧神工後「變成」了完整的清代畫家董誥的畫作,現場爆發出了掌聲。

《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

單霽翔還很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故宮的一位漆器師傅,幾個月的時間裡總見他在修同一件器物,院長問他到底要修多久?師傅回答說,七個月。

因為在北京只有伏天裡一天可以刷兩道漆,平常的日子裡一天只能刷一道,而這件器物一定要刷滿120道漆。

「我覺得這就是工匠精神。

」單霽翔說。

今後文物醫院將對預約的公眾開放,觀眾可以跨越大螢幕和熒幕的隔閡,直接與文物修復的工匠進行交流,這樣也保障了人們對於文物修繕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收益權。

修復,是為了更好地開放展示

作為「看門人」,單霽翔對於自家「院子」的藏品如數家珍,根據他提供的數據,故宮博物院現在藏有5.3萬幅繪畫、7.5萬件書法、2.8萬件碑帖、16萬件青銅器、3.2萬件玉石器、36.7萬件陶瓷、18萬件織繡、上萬件外國文物、4.2萬件宗教文物,在宗教文物中,80%都是藏傳佛教文物,其中包括2.3萬尊佛教像、7000件祭法器,還有1970塊18世紀的唐卡。

藏品的修繕問題解決了,博物館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展示。

在故宮最有特色的展覽是原狀陳列,文物在其原始的位置和環境中展示。

現在觀眾可以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原狀陳列共有10處,比如去年剛剛開放的壽康宮,就是影視劇中大火的「甄嬛」——也就是乾隆皇帝的生母——所居住的宮殿。

「今天大家能看到的,就跟乾隆皇帝當年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樣,不過是缺了一個老太太。

」單霽翔笑著說。

更多的文物以專館的方式陳列,共20多個,比如武英殿作為書畫館、文華殿作為陶瓷館、奉先殿作為鐘錶館、寧壽宮作為珍寶館。

但這些專館的開放和其中文物的陳列數量,與故宮龐大的收藏相比只是鳳毛麟角。

單霽翔介紹說,當下故宮博物院所展出的文物,僅占其庫藏的0.6%,而世界著名博物館很多都能達到10%甚至20%以上。

因此,擴大開放面積,成為一個重要的任務。

慈寧宮 雕塑展

修繕後的慈寧宮

遊客們參觀新開放的慈寧宮花園

故宮博物院過去開放的面積只占紫禁城的30%,前年達到52%,去年開放到了65%,今年則為76%。

許多從未開放過的地方今年觀眾都是首次得以見到。

比如雁翅樓是現在是世界最大規模的巨型展廳;西部區域原本為皇太后、太妃、太嬪居住的地方,有很多精美的佛堂和花園,被院長戲稱為「退休女性的世界」,也是首次與公眾見面;還有慈寧宮花園,是故宮除了御花園外唯一的明代花園;東華門過去一直作為庫房存在,經過修繕後開放為古建築館;故宮唯一一棟民國時期建成的建築寶蘊樓,現在成為早期院史的陳列館,也是故宮話劇團的演出場所;端門現在建成為數字博物館,用數位技術讓觀眾可以進一步挖掘博物館的信息。

單霽翔希望在5年後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年的時候,將博物院開放到85%。

東華門 古建築館

寶蘊樓

端門

想要更大限度地開放,環境整治也不可或缺。

歷年來,故宮一共積累了1.48萬平方米的違章建築,現在已經基本全部拆除。

對地面的改造也是一直在進行的工作,解放後建造的很多水泥、瀝青地面與紫禁城的環境並不協調,故宮的工作人員將其全部改成了傳統的磚地面,恢復往昔的環境。

「我們希望大家看到紫禁城時,看到的是綠地藍天紅牆黃瓦的美景,現在除了藍天沒有信心,其他我們都可以做到。

」單霽翔說。

此外,這兩年,故宮還採取了去商業化的措施。

原本在各個宮殿內門洞處設置的餐廳和故宮商店,在今年10月都被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原本作為皇家冰窖的場所被合理利用為觀眾服務中心,可以同時滿足300人在這裡進餐。

1930年代故宮文物南遷途中

故宮博物院的青年劇團這陣子正在上演一出話劇,講述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戰爭時期故宮文物南下、西遷又最終回到北京的一段歷史。

單霽翔覺得,那時的故宮人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人類文化遺產規模最大的一次安全轉移,為現在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完成了他們的責任,而對現在的故宮人來說,「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是我們的責任。

本文根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12月6日在交通大學「近現代建築遺產與當代城市更新發展」的高峰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