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修古建築隊伍解散5年後的轉折:從維修到研究性保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令一批故宮匠人走到台前,圈粉無數。
螢屏背後,受限於「招投標」制度,故宮「八大作」卻一度瀕臨「人去藝亡」。
古建築或將「修一棟壞一棟」,迎接2020年故宮600歲生日的「世紀大修」工程,不得不叫停整整3年……
「8分鐘發言,我幾乎是在哭訴。
」12月6日,在上海第二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之「近現代建築遺產與當代城市更新發展」論壇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回憶起一年前參加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故宮的事要特事特辦。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批示下,國務院批准了故宮博物院有關工程和人才機制變革的想法,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從此上升為「研究性保護項目」。
「這樣才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單霽翔說。
在演講中,單霽翔還透露,繼蘇州、景德鎮、西安、深圳之後,故宮學院有望在上海成立第5個分院,即故宮上海分院,進一步擴大公眾傳播及博物館界交流培訓。
「世紀大修」被迫叫停3年
2002年起,故宮開始實施為期18年的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
這是自1911年以來的一百餘年間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次故宮古建築修繕,因此也被稱為「世紀大修」。
2012年1月,單霽翔調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有次巡查,他看到剛剛修好的太和殿又搭起了腳手架。
登上去一看,工人們正在維修清理瓦隴,幹了的灰漿裝了幾十個麻袋往下運。
「過去養心殿320年沒修繕都沒問題,為什麼今天剛剛修好的古建築還要復修?」單霽翔很快了解到,由於古建築修繕按照一般建築工程項目進行管理,「一刀切」地採用「項目招標」和「政府採購」方式,在市場化競爭下,施工質量、材料供應都無法得到基本保障。
更雪上加霜的是人才流失問題。
「老工匠到了年齡要退休,沒有幹部身份不能返聘。
我們『八大作』(即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畫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傳承人一個一個都走了,他們培養的年輕人都是北京周邊地區的,沒有北京戶口又進不來。
」單霽翔坦言,故宮博物院原有的古建築修繕隊伍無法參與本單位招投標,加上人事及戶籍制度限制,在2010年不得不宣告解散。
那天,單霽翔沿著腳手架繞到太和殿後,往北一望,中和殿、保和殿即在眼前。
他特別擔心繼續用這種方式修下去,「修一棟會壞一棟」。
「太和、中和、保和宣傳的是什麼?就是和諧。
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內心世界要和諧。
今天不和諧,我們就不能往下走。
」故宮古建築修繕工程原計劃一年一棟大型建築,單霽翔果斷喊停,一停就是3年。
「非常苦惱,因為這個歷史責任我們沒辦法負。
」單霽翔在演講時感慨。
「沒有追兵」的科學研究
去年11月19日,全國政協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為題,召開第42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單霽翔出席發言,拋出了上述幾大困惑。
據其在演講中回憶,俞正聲當時一邊聽一邊不斷插話:「難道你們故宮的隊伍解散了嗎?」「難道你們也要招投標嗎?」「難道你們的老工人也不能留下來嗎?」……
這次座談會之後不久,單霽翔就給俞正聲寫了一份報告。
「俞正聲主席批得非常簡練,故宮的事要特事特辦。
」單霽翔說。
此後,國務院組織文化部、住建部、財政部、人社部等有關部門研究,批准了故宮博物院開展古建築「研究性保護項目」的請求。
首批納入試點的養心殿、乾隆花園、大高玄殿、紫禁城城牆,將作為5年內故宮古建築修繕的重點。
單霽翔稱,過去古建築修繕,方案設計完交給工程管理處,他們搭起一個圍擋,修完才能讓研究部門進入,「這是不科學的。
」加上項目制主抓「執行率」,一年數度「催著大家趕緊花錢」,一些需要詳細斟酌、審慎決策的問題反而被迫擱置,甚至造成永久的遺憾。
單霽翔下定決心要變,「後面沒有追兵追著我們執行率,我們開始科學的研究。
兩年時間,動員社會學術力量,先進行故宮問題研究。
」
去年12月,全國政協雙周座談會剛開完,養心殿啟動大修,花了半年多時間開展專項課題申報,立項33個。
單霽翔介紹,未來將對養心殿的建築、環境,室內外可移動、不可移動的文物,歷史事件等各方面,作出一系列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勘察,找到每個文物的病害,再開始修繕。
因為這樣的過程,養心殿過去一年半能修完,現在需要四年半時間。
乾隆花園和大高玄殿也都是如此。
乾隆花園裡的每一件文物都要求用「原工藝、原材料、原技術」進行修繕,並公開出版修繕報告,留給未來兩三百年後的工匠使用;大高玄殿第一次引入屋架、梁架、牆面建築結構考古,用大數據分析歷史信息,為科學保護和修繕提供前期研究資料。
「流失海外文物,如孤魂野鬼沒有尊嚴」
去年10月,台灣民進黨「立委」何欣純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故宮畫譜》發難,稱全套58冊中幾乎每本都用2至15張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圖檔,指北京故宮博物院「侵權」。
今年11月2日,履新半年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義對外表示,將儘快到北京法院向北京故宮提起訴訟。
11月8日,澎湃新聞記者曾向單霽翔求證此事,他表示先不回應,以後可能會開發布會。
不過,在12月6日的論壇上的一席話,頗能代表他對兩岸故宮文物的感情。
單霽翔說,故宮文物修好後,要舉辦更多展覽,最有特色的展覽就是「原狀陳列」。
目前故宮已經完成了10個,包括乾隆皇帝生母甄嬛住了42年的壽康宮等。
「這些文物就在原來的位置上,就是為了這個環境製作的,今天還擺放在這裡,共同構成情景,共同構成氛圍。
」
單霽翔隨即自曝,曾經有一次到台北故宮做報告時說道,「這些文物其實只有在原地陳列才有尊嚴,如果流失海外,像孤魂野鬼一樣,就沒有尊嚴。
」他笑稱,「說完底下人都瞪我。
」
演講起始,單霽翔用上世紀30年代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講述了「故宮精神」的傳承,末了提到「其中一小部分」因時局變化到了台灣,語氣中仍有慨嘆,「22%的文物,2972箱到了台灣。
一共59756件,使故宮文物今天不得完整。
」
「建築意味著每個人的家園,它不但真實地展現了過去的風采,而且記錄了我們每個人靈魂深處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故事。
我今天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它是皇帝的家,我只是一個看門的,我的責任是看好這個院子。
」單霽翔說,今天故宮人的責任不僅是保全它的文物,更重要的責任是使故宮文化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成為人們喜歡的博物館。
「我們開放了雁翅樓」、「我們開放了慈寧宮花園」、「我們開放了城牆」、「我們開放了端門」……在演講里,單霽翔對故宮不斷擴大的開放區域如數家珍,每每不忘加上一句「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開放過的」。
而他仍然糾結開放區域還不夠,展出文物還不到總數的1%,努力向羅浮宮的30%看齊。
無論是拆違建、去商業化、限客流,還是擴大開放、數字化修復和展覽,單霽翔念茲在茲的都是「擔負歷史的責任」。
他喜歡把這樣一個理想掛在嘴邊:「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
故宮網紅館長單霽翔:2年後要讓186萬件文物光彩照人
南都訊 見習記者李飛 9月8日,2018中國古建築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在論壇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故宮古建築修繕要解決開放區域不大、文物展出不多和遊客感受不深等三方面問題。此外,他認為,...
單霽翔:我是故宮看門人,我的責任是看好這個院子
如果說故宮博物院是承載了600年歷史風霜的全中國最大的院子,院長單霽翔說,我就是故宮的看門人,我的責任是看好這個院子。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辦的「近現代建築遺產與當代城市更新發展」...
故宮養心殿今起動工修繕 2020年開放面積將超8成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李潔)在經過兩年多的文物記錄、撤陳,文物殘損病害的修復,古建築勘察測繪、匠人培訓選拔等工作後,今天下午,養心殿正式動工修繕,涉及養心殿、工字廊、後殿、梅塢等13座文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