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不朽,卻被盜洞最多,秦始皇陵建造時設計了哪些防盜機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前221年,秦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基礎,通過戰爭形式,一一翦滅六國,建立了第一個高度集權的專制主義帝國,實現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

秦最高統治者贏政的權威達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按照《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李斯等人讚美他的說法,即:「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於是定「皇帝」尊號,稱「始皇帝」,隨即進行了一系列更新政治文化觀念,維護皇帝專權制度的行政建設和文化建設。

除了分天下為36郡,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徙天下豪富於成陽而外,宮苑的規劃,也力求適應天人一致的文化原則。

「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

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

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

築甬道,自咸陽屬之。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進一步發起了規模空前的營造工程,「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

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

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顛以為闕。

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

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當時宮室之繁多,據說「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

除了廣建宮室而外,又開始修築陵墓「麗山」,「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

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

」帝陵麗山的營造,也是宣示威權的形式之一。

關於秦始皇陵的修築,《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還寫道:「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關於秦統一之後,「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以全力營造秦始皇陵的記載,經計算陵墓土方量以及施工工期,參照當時勞動生產率,可知是大體屬實的。

至少在進行復土工程時,用工數量大致可以達到這一數目。

其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的記載,已經考古學者和地質學者用新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汞量測量技術測定地下汞含量的結論所證實。


所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可能確實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設計思想「天地相應,人神一體」的原則。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秦始皇曾經自稱:「朕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這位創立統一大業的帝王有所謂「後嗣循業,長承聖治」,「化及無窮」,「傳之萬世」的自信,如賈誼《過秦論》所說:「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然而他在營造自己的陵墓時,卻十分重視防止盜掘的設計。

秦始皇陵最引人注目的防盜結構,是「機弩矢」: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這段文字,《水經注》卷一九《渭水下》寫道:「令匠作機弩,有所穿近,輒射之。

」這裡所謂「機弩矢」或「機弩」,其形制已經不得而知。

有學者推想,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弩弓,都是性能良好的「勁弩」。

如果把裝上矢的弩機相互連接,通過機發裝置使之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叢射或是連發,就可以實現自行警戒的目的,並且能夠以極大的殺傷力完成防衛任務。

「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

因為秦始皇陵內藏有大量珍奇寶貝,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接弩弓扳機的絆索,遭到猛烈的射擊。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箭鏃)

《漢書》卷三六《劉向傳》說到秦始皇陵之宏大富麗時,也有「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語。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關於秦始皇陵內部結構,兩次說到「機」:「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機械技術用於陵墓工程的記錄。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弩機)

《漢書》卷三六《劉向傳》所謂「機械之變」,可能是指「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也可能是指「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或者兼指二者。

(秦弩復原模型)

所謂「下銅而致槨」,其實也有防盜的作用。

《漢書》卷五一《賈山傳》說:「(秦始皇)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採金石,冶銅錮其內。

」《漢書》卷三六《劉向傳》也說:「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

」《太平御覽》卷四四引《三輔故事》也有「下錮三泉」之說。

《水經注》卷一九《渭水下》也寫道:「斬山鑿石,下錮三泉,以銅為槨。

這些記載,一說其深埋,一說其堅錮,都有防止盜擾的意義。

《禮記·檀弓上》說:「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

」鄭玄解釋說:「言皆所以為深邃,難人發見之也。

」不願意讓人發現,當然有避免盜擾的動機。

而「錮」字封塞的涵義也是十分明確的。

《說文·金部》:「錮,鑄塞也。

從金,固聲。

」段玉裁註:「此亦形聲包會意。

」「凡銷鐵以窒穿穴,謂之『錮』。

《左傳》曰:子反請以重幣錮之。

《漢書》曰:下錮三泉。

」《漢書》卷五一《賈山傳》所謂「冶銅錮其內」,顏師古也解釋說:「『錮』,謂鑄而合之也。

看來,將秦始皇陵「下銅而致槨」僅僅解釋為「封閉泉水,堵漏防滲」,似乎是不盡準確的。

秦始皇陵東側發現的大型兵馬俑坑,其作用與意義,研究者的認識各各不同,大致提出了這樣幾種意見:

1. 守衛京城的宿衛軍;

2. 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

3. 送葬的俑群;

4. 表彰統一全國軍功的紀念碑式的「封」;

5. 作為概括軍事生活的典型「陳兵」,類同於後世神道之側的柱、碑、石刻象生等。

其實,部署在陵園東側,同時又面向東方的秦俑兵陣,在秦王朝以東方民眾為鎮壓對象,以東方反抗力量為假想敵的背景下,可能也有衛護秦始皇陵的作用。

而在後來關於秦始皇陵被盜掘的傳說中,盜墓者也恰恰是所謂「關東賊」。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出巡途中病逝於沙丘平台。

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行從直道至成陽,發喪。

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

九月,葬始皇驪山。

」秦二世又令後宮無子者皆從死,死者甚眾。

安葬時,出於防止盜掘的設想,又有駭人聽聞的舉措: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

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

為了不使施工人員和葬事勞務人員將有關陵墓結構和封藏的信息泄露於世,秦二世竟然採取了全數殺害「工匠」和「臧者」的殘暴手段。

西漢人劉向評論此事時說,宮人與工匠因此致死者,多至以萬計:「又多殺宮人,生薶工匠,計以萬數。

對於這種行為,有人又指責為「生殉工人」。

清人錢鍇《始皇陵詠》詩為此感嘆道:「叩之空空但銅漆,復設機弩如警雷。

骨枯何待工匠泄,羨門一閉萬鬼哀。

選摘自《中國盜墓史》(插圖珍藏版)王子今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由著名歷史學家所寫的最權威的盜墓史。

詳細講述了各個時代的盜墓現象和反盜墓鬥爭,穿插盜墓引起的復活、發墓求親、打旱骨樁、發墓鞭屍等各種盜墓心理和現象,以及盜墓技術的歷史發展和客觀上對文化發現的意義。

公眾號:jzhpres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