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下竟是水銀江河!探索秦陵永不腐爛的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嬴政剛做上親王,就在驪山開始給自己修陵。

秦始皇修陵前後歷時37年,所用勞力比古今中外歷史上修建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勞力都要多。

但如此浩大的秦始皇陵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結構,其屍體是否還是完好保存?又是如何保證不被盜墓賊打擾的呢?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紛紛推測著。




據《史記》載,秦始皇為:「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久之。

」由此可見,秦始皇陵內有一關鍵部分就是大量的水銀,匯成江河以守衛秦皇陵。

一、「地下江河」有多大?


中國社科院的地質學家利用現代物理化學探礦方法,先後對秦陵進行了兩次測試。

第一次他們首先取了秦陵封土之上的土壤進行檢測,汞含量為70~140ppb,又一次從深處取土,汞含量高達280ppb,結果表明秦陵地下埋有大量水銀。

從已測出強汞範圍12000㎡來看,以10㎝來算,墓穴內水銀貯藏量體積為12億㎝³。

據現代科學汞在20°C時的密度為13.546g/cm³。

那麼秦陵內原有水銀理論數字應為16255.2噸。

如果這一龐大的數字能夠成立,那麼這似乎在今天看來,似乎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

二、「水銀江河」何處而來


經過地質部門勘探,在公館和竹筒兩鄉相接的大小青銅溝一帶有大量的汞銻礦藏,被命名為「公館汞礦」,其蘊藏量局全國第三,開採歷史可追溯到漢代之前。

而此地又距離驪山秦陵不遠,所以大量的汞礦可以源源不斷的補給。



《史記·貨殖列傳》有記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

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這個故事說的是秦始皇十分推重巴蜀之地的一個名叫「清」的硃砂礦主的遺孀,曾下令為她修築了一座叫做「懷清台」的豪華的紀念碑,以表彰她的「貞節」。

為何秦始皇對她情有獨鍾呢?究其原因,正是她家數世開辦汞礦致富而又剛好適應了秦始皇修建秦陵所需汞的需要。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就大量的從各處秦地採運方便便宜的地方采汞。

三、「水銀江河」防腐防盜


吳王闔閭、田齊桓公午墓等也是「以銀為池」。

但地宮中灌輸水銀為「江河」似乎不能是為了給陵墓增加自然景觀,應該是為了防腐防盜。

由於水銀的熔點是-38.87°C,即使在常溫下的液態也是極易揮發,而汞本身是劇毒藥物,所以盜墓賊一旦去盜墓吸入,就會導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顛而癱瘓,以致死亡。

陵墓中以「機相灌輸」不僅使得「地下江河」奔騰起來,更增加水銀的揮發麵積,瀰漫在墓穴的高密度汞蒸氣也可保持墓內屍體和隨葬物品保持不腐爛,最重要的還是讓膽敢進入陵墓的盜墓賊有來無回。




洶湧澎湃的水銀江河與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相映襯,這不僅保護了秦始皇陵的完整性以免遭盜墓賊褻瀆這塊神聖之地,更是保證了這陰陽兩界的溝通之地不被僭越。

讓死者能夠得到一塊凈土,互不相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墓,水銀的另一種作用!

2002年4月,我國考古工作團隊首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歷時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員初步確定地宮的深度達到了30米,足足穿過了3層地下水,地宮的高度為15米,相當於現在的4層樓建...

化學理工狗破解秦始皇陵「汞海」之謎

不小心打破了測量體溫的溫度計,如果溫度計的那條升降柱是紅色的,則大可不必驚慌失措;如果是銀白色的,那就需要好好折騰一番了。為什麼?我的專業是化學工程,咱今天就先從秦始皇陵里的一種「暗物質」——汞...

秦始皇陵的最大突破 能抗住8級地震

秦始皇地宮之迷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

討論:為何古代墓穴中會放置大量的水銀?

在古代時期很多帝王將相,王公貴族在下葬時,除了本身的墓穴本身以外,他們為了防腐都會在棺木里,甚至是在身體里放置大量的水銀,那麼水銀既然是用來防腐的,它又是怎樣做到的呢?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

項羽到底挖了秦始皇陵嗎?還是劉邦在造謠?

據歷史上記載,第一挖秦始皇陵的人是項羽。而據《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道:楚漢時期,劉邦和項羽之爭,劉邦曾說項羽有十大罪,其中第四條直指項羽,說他燒了秦皇宮,掘了秦始皇的墳墓,大肆捻財!而史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