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挖墳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洛陽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墓主確切身份有待論證

近日,位於河南洛陽市寇店鎮西朱村曹魏時期的一座墓葬發掘接近尾聲,大規模的建築形制、數量較多的隨葬遺物,凸顯出墓葬規格之高。

曹魏時期的喪葬習俗有其特定歷史特點,但目前已經發掘掌握的曹魏時期墓葬資料並不多。

此次西朱村墓葬的發掘將為曹魏時期墓葬研究帶來哪些新發現?11月12日,本報記者隨同該墓葬考古項目領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王咸秋前往發掘現場實地採訪。

墓葬發現「純屬偶然」

在發掘此次墓葬前,王咸秋對於西朱村這個地方並沒有什麼概念。

如今,從市區到考古工地30多里路,他已駕輕就熟。

這一帶是當地不少百姓家族墳址所在。

在王咸秋看來「純屬偶然」發現的曹魏大墓就在這裡。

2015年7月,西朱村村民找來工人想通過挖掘機作業找明自家墳址,沒想一挖斗下去,挖掘工人發現土質很硬。

這些經常和土打交道的挖掘師傅對土質有敏銳的感覺,判斷是夯土。

生在古都,當地老百姓多年來耳濡目染考古之事,猜測這裡可能埋著古墓,很快上報洛陽市文物局。

王咸秋接到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的電話得到消息後,帶著幾名探工,拿著洛陽鏟,對墓葬面積和邊界進行初步卡探。

卡探的結果讓王咸秋大吃一驚。

「墓葬坐東朝西,面積約1200平方米,而且是連成一片的夯土。

這一發現讓王咸秋想起了2009年同樣由他主持發掘的洛陽曹休墓,眼前這座墓葬與曹休墓有太多類似之處。

「從整個墓葬建築方式來看,這座墓葬體現出曹魏時期墓葬的很多習俗,如沒有陵墓園建築,不封不樹等『薄葬』觀念;發現的大都是陶器、鐵器、銅器、漆木器和少量玉器等明顯世俗化隨葬遺物,這些特點都體現從東漢向西晉時期的過渡性。

此外,雖然墓葬面積和等級沒有嚴格對應,但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曾說過的,一個墓葬的級別首先體現在規模上。

如此大規模,起碼是曹魏時期的貴族。

規模宏大 至少經歷三次盜掘

記者隨王咸秋來到墓葬發掘現場一探究竟。

驅車約30分鐘到達目的地。

當目光投向正南方,可見不遠處東西走勢的萬安山脈掩映在初冬的薄霧下,宛如仙境。

墓葬依山而建,讓人感嘆古人對墓葬選址的講究。

汽車停在掛有「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發掘工地」門牌的院子門口。

走進院子,可見東西寬、南北略窄的塑鋼結構保護棚,目測面積約1300平方米,下面罩著的就是有待揭開神秘面紗的曹魏大墓。

保護棚下面的墓葬主體從平面上看呈頭朝東的「甲」字形,墓道朝西。

站在墓葬邊的地面上往下看,從地面到墓底,深約12米,墓葬最寬處南北約15米,東西約52米,足可見該墓葬規模的宏大。

在墓葬邊界四圍有規律地分布著39個柱礎坑,南北對稱,間距均勻。

墓道口一條層次分明的七級生土台階構成的斜坡墓道,由寬向窄內縮延伸,通往最底下的墓室,平面長約30米。

最初正是這裡的夯土台階引起了當地百姓的注意。

王咸秋介紹,在曹休墓里也發現類似的墓道建築,不同的是曹休墓坐西朝東,但總體來看,東西朝向體現在曹魏時期很多墓葬中。

發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對墓道和墓室進行多個解剖,力圖還原從修築、埋葬到回填的整個過程。

結果發現,這個墓葬採用的是墓主人去世後一次性回填方式,而非如東漢時期的一些合葬墓,對墓道進行反覆開挖回填,似乎意味著這座墓葬是單人葬。

「從發現的盜洞可以看出,這個墓葬至少遭受過從宋到明清之間三次盜掘,導致墓葬被嚴重破壞,我們發掘時發現墓頂已經完全坍塌。

」王咸秋指著從墓道通往墓室之間的位置告訴記者:「這裡的甬道原來應該有個磚砌的拱門,但都已遭盜墓破壞。

」考古工作者收集了坍塌在墓室中的青磚,被盜走的數量不在少數。

在有些青磚上可見「徵泥」或「徵泥二尺」等字樣。

透過鋪設在墓室地面殘缺不全的青磚,王咸秋介紹,一般的墓葬都是在生土上直接鋪磚,但該墓葬的地面處理非常講究,是在生土上面鋪墊約半米厚的白灰後再鋪磚。

此外,從墓室的墓壁可以看出,在墓室磚壁和生土墓壙之間也用白灰填充,可能是為了防潮加固。

尚未發現人骨佐證

該墓葬為前後兩個墓室的結構。

王咸秋指著前室南側說,在那個位置發現了一些陶盤和牛骨。

隨葬器物或完整或殘缺總數量共有400多件,散落在墓室的各個部位,後室出土遺物較多。

但考慮被多次嚴重盜掘,大部分可能已不在原位。

在前室東北兩面牆靠上位置,發現繪有色彩分明的壁畫,因為牆壁破損嚴重,壁畫殘留保存很小的面積,北面牆上所繪的祥雲依稀可辨,東面牆殘留壁畫上有一匹形似紅色小馬生動有趣。

連接前後室的拱門雖然殘缺不全,但大抵可見上方弧形的門券。

遺憾的是,截止採訪時,墓葬中尚未發現任何人類骸骨,只在後室發現少許棺木殘留物和棺釘。

因未能在墓葬中發現人骨,這給墓主身份的判斷帶來了難度。

所幸,墓葬的規模、建制以及發現隨葬遺物,有可能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一些線索。

王咸秋介紹,在墓葬中發現了難得一見的石質遣策。

遣策即為墓葬隨葬品的記錄,在戰國時代的墓葬中已出現,但一般為竹(木)質遣策。

此次發掘之前,同時期墓葬中,只有在安陽疑似曹操墓中發現有石質遣策。

在西朱村墓葬中目前已發現約180塊遣策,可分為衣服、陳設、文房用品、遊戲用具等十幾類。

觀察新近發現的一枚遣策,發現上面刻有四個字,前兩個字為「白紵」,「紵」為苧麻類織物。

能否通過遣策上記錄的隨葬品來推測墓主身份呢?王咸秋解釋說,由於沒有人骨的佐證,隨葬品也大量遺失,所以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遣策的內容推測墓主人的性別和身份,但是遣策內容極為複雜,如何解讀和理解,還需要更多論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11月16日,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召開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墓葬的考古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這是曹魏時期的高等級貴族墓葬,為研究曹魏時期高等級墓葬的葬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 考古發現及其學術價值

作者:韓國河(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編者按: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揭曉了「2016六大考古新發現」,河南洛陽市西朱村曹魏墓等榜上有名。西朱村曹魏墓雖被嚴重盜掘,但仍出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