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歷史、現實與遠方的交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名:博物館12講

作者:姚安

出版者:科學出版社

無論什麼人,只要身處博物館,浮躁的心靈頓時能夠安靜下來,不自覺想到了詩和遠方。

這些年來,經濟社會建設水平提升之後,很多人意識到,公共性文教機構的多與少,決定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發展水平。

為此,很多城市開始大規模地建設體育館、圖書館、美術館、劇院、博物館等等,為城市增添新的文化活力。

客觀上講,這對於增強人們的綜合知識素養,起到了推動作用。

然而也要看到,在公共性的文化機構中,博物館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審美藝術特色。

修建博物館和如何欣賞各種藏品,不得不說這是一門大學問。

《博物館12講》這本書,對古今中外博物館進行立體式的「畫像」,同時對於當前如何開展博物館建設提出了建議。

《博物館12講》一書的作者姚安是歷史學博士,研究員,曾擔任首都博物館副館長,出版的專著和承擔的研究項目頗豐,在博物館學研究領域,具有深厚的造詣。

書中,既有對博物館源流與歷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實踐經驗的總結,可引領我們走進博物館欣賞知識之美,體會博物館動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館背後的理念,享受「發現」的愉悅。

何為博物館?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為目的。

博物館一詞源自希臘語的「繆斯」,原義是指供奉掌管藝術、科學的9位繆斯女神的神廟。

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裡,從事研究工作。

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曾在這裡從事研究工作。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毀於戰亂。

時間太久遠了,倘若那些藏品能留存於今,那世界文明史的書寫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出現於17世紀,以英國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館的誕生作為標誌。

阿什莫林博物館,也是世界博物館史上第一個集收藏、陳列、研究為一體,向公眾開放普及文化知識的近代博物館。

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

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8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

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

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中國歷史文明悠久,然而專門成立博物館,才一百餘年的歷史。

晚清狀元張謇,是私人創辦博物館的中國第一人。

他雖為狀元,但對仕途並無興趣,而是大力發展工商實業。

同時,張謇也致力於教育,開辦師範學校、商業與醫學等專業學校。

他強調學生應到自然中去學習。

為了便於師生「觀摩研究」,張謇決定籌辦一所博物館。

1905年1月,「南通博物苑」破土動工。

從那一天起,中國的博物館開始了百年之旅。

目前,中國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非故宮博物院莫屬,這裡是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而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量為100餘萬件,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建築的設計與修建,彰顯著藝術審美的品位。

例如寧波博物館的建築,是著名建築師王澍先生的作品。

為了留住「鄉愁」, 該博物館外牆上,使用了大量寧波老建築上拆下來的舊磚瓦,有的牆面是傾斜的,仔細看還能發現磚瓦上當年燒制時留下的符號。

這座博物館將寧波地域文化特徵、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建築形式和工藝融為一體。

再如蘇州博物館新館,其設計出自建設大師貝聿銘之手。

該建築在形式上體現了「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理念。

用現代幾何形亭台樓閣形成空間序列,造成一種室外庭院空間的感覺。

採用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和諧適度設計原則,把中國人傳統的含蓄心境與周邊環境相契合,成為一座既生動體現了蘇州傳統庭院式園林建築風格、又具有現代建築藝術風格手法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根據國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館年檢備案情況,截至2014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了4510家,這個數字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博物館數量並不少了,然而,中國有13多億人口,平均算下來的話,才30萬人一座博物館,這與已開發國家每5萬人一座博物館尚有很大距離。

博物館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教類、民俗類等不同類型。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現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挖掘學術資源,修建富有專業特色的博物館。

比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其主要特色是聚焦地學研究,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標誌性的岩石、罕見的化石、珍奇的寶石,在這裡競相「綻放」,將專業研究和科學普及融為一體。

這座博物館不僅是一所大學的文化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籌碼。

閱讀《博物館12講》,至少帶來三個方面的啟示:首先是公眾要善於利用身邊的博物館資源,加強歷史文化知識的薰陶,在藏品實物面前觀摩,可以達到「百聞不如一見」的學習效果;其次是博物館作為文教機構,要加強自身館藏的建設,利用節假日開展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博普及活動,充分調動公眾對於博物館的關注;最後是博物館的建設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融入聲、光、電等現代技術,發揮「網際網路+」的力量,吸引年輕群體的興趣。

無論什麼人,只要身處博物館,浮躁的心靈頓時能夠安靜下來,不自覺想到了詩和遠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