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知識——留意接底造假瓷器的鑑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給大家講一段故事。

話說1976年唐山地震之後,有一天,在江蘇揚州的一家文物商店裡來了一位要賣梅瓶的人,經過討價還價,以18塊錢成交了。

瓶子的原主人的父親解放前是地主,喜愛收藏,家裡也有一些古董,這隻梅瓶是其中之一。

解放後搬到揚州城裡,此後父親去世。

他母親雖然不知道這對文物不太懂,但是她知道這個瓶子很值錢,平時也從不示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用墨汁將瓶子周身塗得漆黑,才躲過了一劫。

八十年代初,她兒子是一個普通工人,結婚後不久有了孩子,生活緊張,於是瞞著母親將瓶子拿到文物商店賣了。

回來母親知道後把他大罵了一頓,他這才知道這隻梅瓶當年他父親是用100擔大米買來的,也很後悔。

當時文物商店經辦人員也不知道這隻瓶子的價值,只是當一件普通文物存放在庫房,一直無人問津。

直到幾年後,被來揚州的南京博物館的專家看到,認定是元代的。

消息傳到北京後,當時的國家文物局的局長王冶秋先生馬上就率領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部的專家一行開到南京。

一看果真是一隻元代的梅瓶。

前幾年揚州博物館成立,這隻瓶子又從文物商店進了揚州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這段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可以說給這隻梅瓶平添了許多浪漫的色彩。

說到這,故事本應該結束了,但是誰也沒想到二十多年以後,又有一個關於藍釉白龍紋梅瓶的更加戲劇化的故事上演了。

2000年底的北京 ,寒意正濃人們正在興奮得準備迎接新千年的到來。

在北京一家大酒店的展覽大廳內,人頭攢動、熱氣騰騰。

北京某大拍賣公司的拍賣品預展吸引著形形色色的在這裡流連忘返。

玻璃展櫃里,一件藍釉白龍紋梅瓶格外引人注目,許多人圍著它長時間駐足觀看,因為他們都清楚這件瓷器的分量,藍釉白龍紋梅瓶為元代景德鎮燒制,造型挺拔高大,風格粗獷豪放,細頸蛇尾,體態優美,在藍釉的底襯下猶如在藍色的大海中翻騰舞躍,具有極強的藝術沾染力,是一件國寶級的文物。

它的藍色釉面,即是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窯,其燒製成功是我國制瓷工匠熟練掌握各種成色劑的重要標誌,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為明清以後光彩奪目的、各種顏色釉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目前僅存三件,一件收藏在北京頤和園,一件收藏在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揚州博物館保存的最為完好,也是最大的。

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在揚州博物館參觀時,曾開玩笑說,願出三億元來買它。

由此,可見藍釉白龍紋梅瓶價值連城。

第四件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突然現身在國內拍賣會上在古董行內引起的振動自然非同小可。

最初的驚詫過後,便有人提出了置疑,認為是現代仿品。

而賣家一方立即反擊。

有某權威專家出面拍板定案。

「我認為是真品無疑。

我非常仔細地觀察了這個梅瓶,特別是梅瓶的底足部分,無論是胎體的質地啊,還是這個足圈的造型,修坯的刀痕,還有墊燒痕跡等等,都非常的地道,是典型的景德鎮地區的元代器物的特點,所以我認為沒有任何問題。

這個瓶子是元代的真品。

解說詞:而另一派也針鋒相對,提出的置疑理由刀刀見血。

又有專家說:我認為呢,這個瓶子有點問題。

在這個底部的這個地方和上面的器身這個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你看咱們現在看的器底,這個器底這個部分呢,它好像像砂輪磨的一樣,有鋸齒狀的不均衡的地方,好象是呢,磨掉了之後然後再進行吹釉吹上去再進行第二次進行入爐再燒。

那麼形成這麼一種狀態釉的表面也是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淺不均勻。

真假一字之差,價值天地之別。

伴隨著唇槍舌戰的激烈爭論,最後在拍賣會上,這件國寶級的藍釉白龍紋梅瓶只拍出275萬元的微妙價格。

藍釉白龍紋梅瓶的故事的確是耐人尋味,你想啊,拍賣會上最後是二百七十五萬成交,如果說它是假的,這二百七十五萬也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可是要是它是真的,那更不得了。

那不是撿了一個太大的漏嗎。

所以這個事情真是讓我覺得是撲朔迷離。

   經過多位專家細心鑑定,最後有了結論:是接底。

這個瓶子在靠底足一厘米左右的地方有一道裂縫,說明這個底是從那接的,而且它有燒好了以後斷裂了。

這個瓶子的那個底的釉色和瓶身的釉色,可以看出來是明顯的不同的。

也就是說它是從那個裂縫處接的。

這種接底,接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在離底一點五厘米左右處吧。

這個位置也是很奇妙的。

一般來講景德鎮的元代瓷器採用半拉半脫工藝。

那麼一般接呢是在腰部或者頸部接,很少有在底部直接接的。

造假者先找來一件真品殘缺的底足,再根據足圈大小配製一個器身,或碗或瓶。

底足與器通過精細打磨嚴絲合縫,然後使用高強度的粘合劑將底足與器身牢牢的粘接在一起,粘接牢固後,在結合部打一種特製的膩子,待膩子完全乾透之後,最後一道工序是用噴槍噴釉。

當然這只是一個示意的過程,實際操作的過程還要精細複雜得多。

可能有的朋友會問,既然要造假,你就做一個假的嘛,幹嗎這麼費事用這個老底去接新瓷呢?

實際上,這也是很多朋友經常問的一個問題。

你們注意沒有,就是在傳統鑑定看瓷器的時候,專家有一個習慣動作,就是把那個瓷器拿過來之後要把它翻一個個,先看底,要底朝上。

底的信號是太多了,它的胎質,用的原料,修坯的工藝,墊燒的方法等等,都在底下能反映出來。

為什麼要接底,往往有兩個原因,其一就是它的工藝達不到,就是用現在的原料做不到古代那種真品的質感,或者是工藝特徵。

他不如拿一個假的接上去,能特別唬人。

另外一個原因呢,就是現在有那個熱釋光檢測法嗎,熱釋光檢測法要取樣,取樣不可能到處取樣,它往往就是在底下取樣,那麼當你用熱釋光檢測法,在底下取樣的時候做來的報告肯定是老的報告。

這樣呢,也是用來掩人耳目。

如何才能看出是接底:

1、看一件器物的上下釉色是否一致。

2、看釉質的配方與老的符合不符合,釉面有無風化、氧化現象。

3、古玩行有一句俗話:夜不觀寶。

為什麼呀,晚上光線不好,看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到很多細微的破綻。

一般來講,需要在光線比較好的白天自然光線下來看東西,這樣呢,你才能不會被這些假象所迷惑。

更多資訊請關注古董古玩交流微信:1376143087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絕世寶瓷發現記之一——揚州的那個瓶

揚州博物館有一間國寶館,在 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僅陳列了一件鎮館之寶,這樣的寶物,在中國的所有博物館內絕無僅有。那國寶館內整個色調為低暗的灰藍色,顯得空曠、安靜,一束金色的光暈集中在展廳中,...

國寶之路:從18元到40億!

揚州雙博館有一間國寶館,在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陳列了一件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雖然被透明的玻璃外罩保護著,梅瓶在燈光照射下還是閃爍著華麗的光芒。那瓶身通透的藍色傳遞給人一種悠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