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讓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效應常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年6月10日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
當天上海免費開放100處文物建築;各類文化遺產展演、展覽和體驗活動224項;各區、文物保護單位、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等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示、表演、互動、體驗、娛樂活動超過300項,是有史以來「遺產日」全市活動最多的一年。
(解放日報6月8日)
近日滬上巨鹿路一棟明文規定的歷史保護建築,在光天化日下被拆個精光,而監管部門前後半年毫不知曉。
這事發生在不斷強調保護歷史建築、保留城市文脈、構築人文之城的申城,令人瞠目結舌,若不是媒體曝光,巨鹿路888號的「改造工程」或許還將緊鑼密鼓下去,直至一座嶄新的時髦的鋼結構建築正式亮相,成為這片歷史保護建築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而那棟已存留近一個世紀並出自鄔達克之手的老洋房,則只能「永遠地」留在一些有心人的記憶里。
如果說多姿多彩的遺產日活動,和非遺保護結合在一起,構建今年活動的多樣性和吸引力,是由上海悠久的人文歷史,極具特色的建築群落,以及中國革命的活動特點而造就的,那麼上海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文化遺產日當天舉辦非遺系列活動,同時融合各區及基層市民文化節活動之中,則進一步加強上海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提升市民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
近三年,全市共完成了百餘項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很多不具備開放條件的上海近代建築,在遺產日當天都會開放;加上今年「遺產日」活動靈活運用新技術,注重講故事,用各種形式吸引青少年參與其中,傳承延綿不絕的中華文化,這是一個好事情。
但筆者以為,僅在文化遺產日當天舉辦傳承保護活動還遠遠不夠,在發生巨鹿路拆除歷史保護建築事件之後,要研究如何防微杜漸,舉一反三,採取切實可行的亡羊補牢措施,讓文化遺產日的效應,常態化融入每個市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當中;研究如何把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更好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當中。
創建「人文之城」的上海,務必要牢固樹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追求文化遺產保護的常態效應,保護好申城所有的不可移動歷史文化建築,申城任何一棟歷史建築都不允許損壞;要努力追求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為城市現代化發展服務的作為,真正把城市文化遺產,作為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加強城市歷史底蘊的作用,而不是僅止每年這一天活動而已。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