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曾受 中國文學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03年,一本名為《達·文西密碼》的小說一經出版便打破了當時美國圖書銷售紀錄,成為史上暢銷小說的翹楚,更掀起一股創作文化懸疑小說的熱潮,其作者丹·布朗因此成為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

5月21日至22日,丹·布朗首次來到中國,與中國讀者見面並宣傳其最新長篇小說《本源》,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丹·布朗回憶道,父母開明又充滿趣味的教育方式讓他對解密、解碼異常感興趣,父母小時候常給他講中國的寓言故事,「所以我一直覺得我的啟蒙教育受到了中國文學的影響」。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曉璐

這確實是丹·布朗第一次來到中國,他以一種明星作家的姿態,揮著手邁著大步走入上海圖書館報告廳與讀者見面。

在那之前,兩層樓的報告廳里早已坐滿了慕名而來的讀者,連走廊里也站滿了人,門口還圍著不少來不及預定門票的讀者,都只為聽君一席話。

一半時間研究 一半時間創造

丹·布朗當然有這樣的資格,從1996年創作至今,丹·布朗先後推出了《數字城堡》《達·文西密碼》《失落的秘符》等多部小說,其中《達·文西密碼》更是以750萬本的銷量成績打破了美國小說銷售的紀錄,被譽為「天才之作」。

這一次,丹·布朗依然用同樣的配方、相似的敘事結構,講述了哈佛大學的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歷經解謎與冒險的藝術之旅。

不同的是,此次與時俱進的丹·布朗將筆觸延伸至人工智慧,用科學挑戰宗教創世論。

此次選擇以西班牙為創作背景,丹·布朗說是出於自己的個人經歷。

16歲那年,第一次出國旅遊的丹·布朗在西班牙感受到了與自己成長的地方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

「在新英格蘭(丹·布朗生活的地方),人們都是刻苦嚴謹且長時間地工作著,可是在西班牙,當地人悠然自得,會為了聞一聞路邊的花香而停下腳步。

」這樣的場景讓丹·布朗感慨萬分。

長大之後,丹·布朗甚至還搬去西班牙定居數年,對西班牙可謂情有獨鍾。

第一本小說最初只賣出12本

1964年出生在美國的丹·布朗從小長在一個既有宗教背景又有科學背景的家庭里,父親是一位曾獲美國總統獎、崇尚科學的數學教授,母親則是一位職業宗教音樂家。

丹·布朗笑著透露道:「每天晚上,當母親進行飯前禱告時,父親都會悄悄地用刀將蔬菜切成幾何圖案,我們家的家庭氛圍就是這般既矛盾又和諧。

」這個玩笑話也說明了丹·布朗的父母其實非常開明,「他們鼓勵我對宗教、對世界提出疑問,培養我的求知慾及創造力」。

丹·布朗甚至記得自己5歲時出版第一部作品時的場景。

「我負責口述,我母親負責記錄,書名為《長頸鹿、豬與著了火的褲子》,只印了一本,用木板裝訂,還配有彩色圖案。

」說著,丹·布朗向讀者高舉起手中的冊子,「我今天還特意帶來了,為了告訴你們這個故事是真實的」。

在丹·布朗的書里,除了作者態度,更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書中展示的各種難點重重的數字密碼。

丹·布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笑稱自己對解密、解碼感興趣也完全是因為父母的緣故,「我的父母為孩子準備聖誕禮物的方式很特別,我們家的聖誕樹下是沒有禮物的,只有一串又一串的密碼,我們必須依照密碼的提示一路找尋,才能最終找到禮物。

這種尋寶之旅對兒時的我而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其實,在成為作家之前,丹·布朗還曾從事過歌手、教師等職業,同時由於從小受教育環境頗為嚴肅、學術化,早年丹·布朗也不曾接觸過懸疑類小說,只一心研讀經典文學。

契機發生在一次他與友人去大溪地旅遊的途中,丹·布朗無意間在沙灘上發現了一本被別人丟棄的懸疑小說,他隨手拿起來讀了一頁,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竟忍不住一口氣將小說讀完了,這是丹·布朗第一次感受到了懸疑小說的魅力,也是第一次在腦海中划過這樣一個念頭:也許我也可以寫一本懸疑小說。

理想無限美好,現實卻幾多殘酷。

丹·布朗在當天的採訪中回憶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第一本小說《數字城堡》剛出版時,在美國只賣出12本的情形,而這其中有6本還是我母親背著我偷偷買下的。

」說這些話時,丹·布朗笑得很溫和,偶爾還會穿插著玩笑話。

演講的最後,丹·布朗這樣說道:「今天我們歡聚一堂是藉由書籍的力量,書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越空間、時間、語言的交流平台。

我希望下一次來中國不會太久。

對話:少時最喜歡《刻舟求劍》

廣州日報:您對中國文學有了解嗎?

丹·布朗:在來中國之前,我特意對中國文學及作家作了些了解,因為我預感到會被問這個問題。

有意思的是,我小時候,父母為我們講的故事裡就包含了不少來自中國的寓言、成語故事。

而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正是一個來自中國的講述刻舟求劍的兒童故事。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的啟蒙教育受到了中國文學的影響。

廣州日報:您的多部作品都被搬上大熒幕,且均由湯姆·漢克斯主演,您對電影有何評價?

丹·布朗:將小說搬上大熒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電影也拍得很棒。

但我們必須承認將大約160000字壓縮成兩個小時的電影是非常困難的,電影會對小說進行一些改編,不得不放棄書中一些精彩片段,這有點傷我的心(笑)。

一直以來,湯姆·漢克斯溫和、謙遜,是我心目中飾演羅伯特·蘭登的最佳人選。

廣州日報:新書《本源》密切關注了人工智慧這樣一個熱點話題,您本人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有何看法?

丹·布朗:我個人對人工智慧非常感興趣,同時,我對人類的科技及未來持樂觀態度。

在我與科學家的討論中,我發現科學家普遍相信,未來人類會發明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如果人工智慧有意識,他們會不會對世界感到好奇,追尋本源。

科技發展迅猛,未來人工智慧一定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人類的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又能否與科技發展速度相匹配?這便要求我們必須抱著開放的心態,與外界、與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們對話。

廣州日報:下一部作品有計劃了嗎?

丹·布朗:也許會將創作背景設在中國,書名或許就叫《太極密碼》。

但我一定會慎重對待這個可能性,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只有當我足夠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我才有信心下筆。

記者手記

定鬧鐘提醒自己休息的丹·布朗

事實上,在為讀者作分享之前,丹·布朗還受邀在上海書城與媒體先行見了面。

剛一落座,丹·布朗就笑呵呵說著自己與中國媒體的淵源:「中國記者曾經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無人發問的記者會上,向我提了第一個問題,他說:『丹·布朗先生,你計劃幾時到中國?』瞬間緩解了我當時的窘迫。

當然這一次,你們可以不用問這個問題了,因為我終於來了。

」底下響起一片善意的笑聲。

此刻的丹·布朗無疑是幽默且親切的。

但一旦丹·布朗投入工作狀態,他便立即與現實世界「劃清界限」,從清晨4點到午夜11點,孜孜不倦地奮筆疾書,不回郵件、不與人聯繫,完全繼承了新英格蘭人的工作秉性。

因為超長時間的工作狀態,坊間一直傳言丹·布朗的書桌上配有一個時間沙漏,用以提醒他每隔一段時間休息片刻。

丹·布朗在當天的採訪中也證實了這個傳言,「每一個小時,書桌上的鬧鐘就會響起並提醒我活動一下身體,保持血液流通。

」隨和卻嚴謹,幽默又刻苦,這般多面、複雜的性格特質大概就是丹·布朗首度訪問中國所展現的全部人物形象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