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世界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新疆歷險記(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往期推薦:圖志丨重慶,永遠的十八梯

文/段遙亭

【作者簡介】段遙亭,新疆作協會員,西部散文學會會員。

種過地、經過商、當過記者、摸過槍。

在《文學報》《中國民族報》《西部》等多家報刊發表過1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

作品被《讀者》等轉載,併入選《散文百家十年精選》《中國西部散文精選》等多種選本。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1

要問世界上最牛的一對師生是誰?一般人不好回答。

我的回答是——李希霍芬與斯文·赫定。

還有比這兩個名字更穿越時空的魔音組合嗎?沒有!

源於中國的絲綢之路把這兩個歐洲人的名字連在一起。

早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考察在中國之後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

給這條貫通亞歐的古老商道確立了一個詩意盎然的名字——絲綢之路。

多麼飄逸的感覺,多麼豐滿的想像力。

斯文·赫定結束了第二次中亞旅行後,曾經跟隨柏林大學的地理教授李希霍芬學習了兩年的亞洲地理。

學生斯文·赫定步其後塵,深度遊歷中國西北,以發現樓蘭古城而名揚天下。

真可謂是名師出高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一提到絲綢之路與西域歷史,一說到塔里木、羅布泊,就無法繞開斯文·赫定這個名字。

家喻戶曉的絲綢之路是李希霍芬的命名首創,驚世駭俗的樓蘭古城是斯文·赫定的重大發現。

這兩組大名鼎鼎的地理名詞與這師生二人的名字牢牢地捆綁在一起,鑲嵌在歷史地理的記憶里。

斯文·赫定一點也不斯文,他把自己赫赫有名的名字定格在了塔里木盆地的瀚海之上。

再大的風沙也不可磨滅。

2

作為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險家,活了88歲高齡的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19歲開始了他的波斯及中東考察旅行。

後來,他終身從事無怨無悔的職業探險生涯。

成為世界上傑出的地理學家。

撇開他個人的政治觀點不談,斯文·赫定是一個值得敬仰的人。

他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業績,幾乎無法理解的工作能力,獨一無二的奮鬥方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決心。

他生前有著諸多頭銜,畫家、作家、地理學家、地圖測繪家、探險家、旅行家等。

作為當時最有名望和被人談論最多的瑞典人,他所獲得的榮譽也多得出奇:皇家科學院院士、瑞典文學院院士、被授予11個榮譽博士學位,數不清的地理學會和其他各類學會會員頭銜。

1902年他被封為貴族,是最後一名獲此殊榮的瑞典人。

從他1890年第一次考察新疆算起,到1935年回到瑞典。

這其中他先後多次深入中國西北部考察,留下了《穿越亞洲》《1899—1902年中亞科學考察成果》《絲綢之路》《漂泊的湖》《亞洲腹地探險八年》等多部人文地理方面的作品。

他的著作曾被譯為包括中文在內的30多種文字。

可謂著作等身。

瑞典國家檔案館保存有他一生中5萬餘封往來信件。

他在中國西北考察團的全部筆記、資料、觀察記錄、地圖,站立在兩米多高的軌道式書架上。

那是他留給中瑞兩國人民和整個世界的一筆寶貴遺產。

作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和探險家,他的黃金歲月獻給了中國西北部的考察探險,近百年來的絲綢之路熱與他的名字緊密相連。

以至於他的名氣超過了他的老師——「絲綢之路」這一專有名詞的首創者李希霍芬。

楊鐮教授在斯文·赫定所著《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中文版的序言中這樣說到:「斯文·赫定是中亞最後一位傑出『古典』的探險家,也是第一位使其探險活動與時代的、社會的進步步調一致的現代中亞科學考察的組織者。

令人感動而憂傷的是,一個北歐國家的地理學家,萬里迢迢地來到東方中國,前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多次深入中國從事考察活動,並與中國政府和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儘管後人對他的評價有過分歧,但是,了解他致力於中亞探險事業的人們對於他與中國的感情達成一致:他是嚮往中國古老文明的,是熱愛中國的,「中國情結」在他的一生中從未消退。

正如當有人問他為什麼終生不結婚時,他所回答:「我已經和中國結了婚!」他在《亞洲腹地探險八年》的前言中表達自己對於中國人民的感激和讚美之情。

因為探險而終身未婚的斯文·赫定晚年與姐姐相依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

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國,不但路人皆知,而且為人們所熱愛崇敬,與諾貝爾有齊名之譽。

3

年月日的三支利箭射穿了西域空間,時分秒的三根細針指點著絲綢之路。

日出日落過去了一個世紀,當無數政壇要人、明星大腕、時尚達人轉瞬間煙消雲散時,歷史與地理這一對腳踏實地的黃金搭檔仍然傲視一切。

一位作家朋友說過,世間只會留下兩種文字,一種是字典,一種是史記。

史記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人文地理。

如果從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那天算起,到民國初期零星往來的商旅駝隊而至的話。

絲綢之路——這條人類歷史最牛的國際商道存活了將近2000年的歷史。

更為準確一點,到明朝嘉靖帝(1507年~1566年)一聲令下封閉嘉峪關,使得絲綢之路凋零而衰落的話,絲綢之路雄跨亞歐地理約1600多年,占去了人類五千年文明史中下游的重要階段。

可是——如此偉大的一條商旅古道,一條東西文化交流的文明之路,在它有生之年一直沒有一個像樣的名字。

從鑿空西域的張騫到雄心萬丈的漢武帝;從西天取經的高僧玄奘到勵精圖治的唐太宗,都沒有想出一個體面的名字來。

顧不了那麼多了,邊走邊看吧!道路通,百業興。

上路後,牛車、馬隊、駱駝隊;胡商、征夫、僧侶行;遊子、歌姬、流浪漢;都湧上了這條繁榮而艱辛的大道。

這一走,就是上千年的絡繹不絕。

花開花落又一年,直到20世紀初期,關於絲綢之路的話題漸次熱鬧起來。

作為探險家和旅行家的李希霍芬曾長期在中國進行考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回國後寫成3卷巨著《中國》。

對當時及以後的地理學界有著重要的影響。

李希霍芬對於新疆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破天荒地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

奠定了這一學說的理論基礎。

他的學生斯文·赫定把所有的青春獻給了中國西部的探險生涯。

那是一個荒涼疊加戰亂的荒誕時期。

伴隨著死亡與恐懼,面對著劫掠與敲詐,斯文·赫定帶著考察團一步一個腳印丈量著中國西北的瀚海漠野。

他後來的一系列探險發掘不僅激活了沉睡中的絲綢之路,也掀起了全世界中亞考古的熱潮。

我覺得,應該向斯文赫定敬禮!

他沿著老師標出輝煌聲譽的絲綢之路出發,前後在亞洲腹地探索了12年半。

說他是最後一個見證絲綢之路商旅駝隊、兵匪禍害的歐洲人,一點也不算過分。

英國的斯坦因來過敦煌,法國的伯希和也來過西域,不過,這兩個文物販子的名氣太臭,手腳也不太乾淨。

在此,先向斯文·赫定道個歉,然後再行一個敬禮。

以前年少無知,誤以為他也是一個以考古名義實施盜竊的外國探險家。

自從斯文·赫定最後一次離開中國至今,時間在絲綢之路上逝去60多年的光陰。

21世紀初始,我踏上絲綢之路漫遊的旅途,抽空閱讀了那本厚如板磚一般的作品《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之後,方知他是一位為探險而生,為考古而死的職業旅行家。

他的探險考察並不是以「找寶」——攫取文物為出發點的,這是他與其他探險家的不同之處。

1890年冬天,頭一次進入中國新疆時,他還是一個25歲的熱血青年。

1935年春天,回歸故鄉瑞典時,已經成了70歲的白髮老者。

餐風露宿對於這位東奔西走的旅行家來說是家常便飯。

他在書中記述過這樣的文字,「又一個聖誕節在戈壁荒原上度過,西域冬天的夜晚氣溫到了零下20多度。

侵入骨髓的寒冷針砭著人的身體。

淡水用光了,食物越來越少,駱駝一峰接一峰倒下。

只好收集一點積雪融化成水,向過往的駝隊購買一點麵粉和小米。

派出去採購給養的小分隊遲遲不見音訊」。

「第二天早上,那支駝隊消失在南方。

我們又一次感到自己像是被放逐的水手,眼看著可能救我們一命的航船消失在天邊。

」即便是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們仍然有著遠眺朝霞映照天山雪峰美景的樂觀情趣。

2012年聖誕節這天,烏魯木齊冷得要命,氣象台預報的氣溫攝氏零下29°。

屋子裡的暖氣舒適極了。

在這個寒冷的夜晚,我無法想像這位古稀之年的探險家是如何在戈壁灘上的宿營地煎熬過來的。

4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遠方,回顧一下這位遠道而來的探險家的成長之路。

1865年,斯文·赫定誕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他的出生正好是19世紀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當時的西方地理學界,可以說是整個知識界向世界地圖中的空白點開始宣戰,征服極地的船隊一支支駛出港灣,單槍匹馬的無名之輩,因為測繪了一條熱帶雨林中的河流或標明某個處女峰的海拔高度可以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呼吸領略了這樣的學術氛圍,使斯文·赫定對未知世界有一種執著的迷戀。

多年的考察探險收穫頗豐,兩項成就使斯文·赫定名滿天下。

一個是發現樓蘭古城,一個是填補地圖上西藏的大片空白(當然這是從歐洲人的角度來說,赫定通過精確的描述,第一次把它們納入西方知識體系。

他因此成為世界級偶像,激勵了包括斯坦因等一批人步其後塵)。

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對赫定的介紹者說:「你該不是說,這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赫定吧?」當時很多西方國家領袖以結交赫定為榮。

斯文·赫定前後多次到過中國進行探險旅行與考察活動:

1890年12月,他由俄國進入中國新疆省,抵達中亞名城喀什。

這是他第一次踏入中國西部邊境,短暫的喀什之行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可以說,斯文·赫定是一個生逢其時的探險家,也是一個天道酬勤的幸運者。

1899年,斯文·赫定在又在瑞典國王及諾貝爾的資助下,開始在新疆的第二次考察探險。

幸運之神的光環悄悄降臨在了這個遠道而來的虔誠的探險家頭上。

1900年3月28日這天是一個格外神奇的日子。

就是在這次羅布泊沙漠考察途中,他的維吾爾族嚮導艾爾德克尋找丟失的鐵鏟時意外發現了樓蘭古城。

使那幻影一般湮滅十幾個世紀的西域古國遺址重現於世。

從而確立了他作為一個探險家的世界性聲望,他因此成為揭開塔克拉瑪干沙漠古文明之謎的第一人,為百年來的絲綢之路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895年2月17日,他在自己30歲生日那天離開喀什,走向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那次由葉爾羌河橫穿沙漠抵達和田河的探險活動堪稱「死亡之旅」。

差點陳屍沙海的斯文·赫定被途經和田河畔的一支駱駝隊救了一命。

我猜測,那次絕處逢生的經歷更加堅定了這位職業探險家對於中亞腹地旅行宿命般的熱愛。

1901年曾前往藏北探險考察,被西藏地方政府阻攔,1902年經印度返回瑞典。

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來中國,他的主要目標是西藏。

他從克什米爾進入西藏西部,途經藏北抵達西藏腹地,會見了班禪喇嘛。

對西藏部分山川地形繪製了地圖。

此後,斯文·赫定轉向中東和其他地方進行探險旅行,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他的事業跌入低谷。

斯文·特定再次踏上中國的大地,已是1926年的冬天。

這次他不是單槍匹馬前往中國,而是帶來了一支由瑞典人、德國人及丹麥人組成的探險隊。

他們受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委託,為開闢歐亞航線(上海——柏林)作一次橫貫中國內陸的考察。

但考察還在籌備中,就遭到北京學術界的一致反對。

經過近六個月的談判,斯文·赫定和北京的中國學術團體協會就即將進行的考察達成了協議。

協議約定:本次考察由中瑞雙方共同組成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實際上是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簡稱);吸收了5名中國學者和4名中國學生(後又增加了幾名中國學者);考察團採集和挖掘的一切動植物標本、文物、礦物樣品等等,都是中國的財產。

1927年5月,斯文·赫定和徐炳旭教授率領一支空前規模的現代化科學考察隊離開北平,前往中國西北。

在內蒙古沿途和新疆吐魯番、塔里木盆地等地進行了考古調查和部分試掘。

實地考察持續至1933年,後分頭撰寫了大量的考察報告。

註:圖片來自於網絡

《作家薈》微信號stzx123456789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洪與

編輯:鄒舟、於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斯文·赫定的另一面

對於中國的科學界和文學界來說,斯文·赫定的大名真的是如雷貫耳。因為他是瑞典學院和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雙重院士,在諾貝爾獎的科學和文學兩項評選中有發言權。然而,斯文·赫定雖然當了40年的院士,但他大...

日本和尚假扮花姑娘來中國盜國寶文物

上一篇說了日本人在西域「探險」時寫下的「盜墓日記」。這一篇繼續講日本人在華盜寶史,來說說日本早期組織人員到西域探險的經過。最早被大谷探險隊派遣來華的日本人名叫橘瑞超。當時,為防意外,日本人想出一...

這個終生未婚的瑞典男人嫁給了中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湧現出很多優秀的探險家,如嘗試80多個探險項目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還有征服了七大洲最高峰和北極極點的王勇峰等。但是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個人可以說是所有探險家的夢...

他在荒漠中發現了樓蘭,卻也帶走了大量文物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有一個「探險時代」,那是一個崇尚探險的時期。探索未知給人們帶來的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財富、名望和地位。因而越來越多的人向地圖上那些空白點進發,沙漠、冰川、高山成就了一個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