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赫定的另一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中國的科學界和文學界來說,斯文·赫定的大名真的是如雷貫耳。

因為他是瑞典學院和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雙重院士,在諾貝爾獎的科學和文學兩項評選中有發言權。

然而,斯文·赫定雖然當了40年的院士,但他大部分時間不在瑞典,而是在遙遠的中亞和中國旅行。

或許,斯文·赫定更喜歡另外一個稱呼「世界著名的探險家」。

說起斯文·赫定的探險,我們不得不提到由他發起和組織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科學史上「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非常重要,而且成績斐然。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之所以在中國西北科學考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因為在「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之前,中國科學界對西北的考察幾乎為零,所有關於西北科學考察的記載都是國外的。

對此,中國有良知的科學家視為恥辱。

而「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意義,更在於中國科學家參與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中方團長徐炳昶出版了《徐旭生西遊日記》。

地質學家袁復禮出版了《蒙新五年行程記》。

鍾健、袁復禮合作出版了《天山龍發掘經過》。

地質學家丁道衡出版了《綏選白雲鄂博鐵礦報告》。

考古學家黃文弼學術成果甚豐,被稱為「中國西北考古的第一人」,甚至業內人士認為,在黃文弼之後,中國的考古學才「逐漸發展形成為一門學科」。

其實,「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最初的目的並非科學考察,而是探險和其他目的。

考察團有德國團員11人,斯文·赫定的西北之行是受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委託,為開闢歐亞空中航線進行航空氣球探險。

還有就是掠奪文物。

當時,斯文·赫定與北洋政府的有關部門簽訂了一個協議,規定採集的文物先送往瑞典。

這些條款無疑是對中國文化主權的蔑視,協議一出,中國學術界一片譁然。

最終,經過抗爭才達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十九條共識,形成了一個新的協議,最重要的是科考所獲得的資料、文物全部歸中國,體現了中國的主體地位,不再像以前的科考或打著科考旗號的文化掠奪,為以後外國考查團進入中國考查提供了一個談判標本。

「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新的條款,一改清末以來外國探險家、科學家在中國境內暢行無阻,任意發掘、考察,並將大量文物和動植物標本掠至國外的屈辱歷史,其意義十分重大。

雖然斯文·赫定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

行文至此,我們不得不說斯文·赫定在科學家之外還有一個不光彩的身份:文化掠奪者。

斯文·赫定一次又一次在我國邊疆發掘和搜掠,大量文物珍品被掠奪出境,僅1901那一次掠奪的古物,就多得需用9頭駱駝才能運回去。

而在中國對斯文·赫定的介紹中卻「忽略」了這一點,這不是客觀公正的。

我們承認斯文·赫定發現古樓蘭對中國的貢獻,但我們也不能否認斯文·赫定曾經是一個文化掠奪者,掠奪了中國大量的文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薈萃西域/新疆研究最新成果

□曉孫 黃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漢川縣人。一生曾四次來新疆考察,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被譽為中國「新疆考古第一人」。2013年12月,值黃文弼先生誕辰1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