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霸州田各莊古墓群發掘工作結束 原址將設展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為:4月21日,考古工作人員在對田各莊古墓群進行發掘清理工作。

李福林攝

圖為:田各莊村民為為保護古墓搭起小棚子。

李福林攝

河北新聞網訊(董永水 任雨薇 蔡媛媛)有人說,保護文物,就是守護身邊的歷史。

前段時間,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也讓不少人對文物修復及保護這份特殊的工作產生了濃厚興趣。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多少有些「可望不可即」。

近日,霸州市南孟鎮田各莊村發現一處古墓群,一時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

藉此機會,記者採訪了廊坊市文物保護部門的相關專家,了解對該古墓群的清理髮掘及後續相關工作,跟您一起走近文物保護這個有些神秘的領域。

幾塊殘磚碎陶,兩千年前古物露出端倪

田各莊村位於霸州市城區以北5公里左右。

近兩年,它作為「美麗鄉村」典型被不少人熟知。

但要說起歷史,它還真沒留下過什麼傳說。

據霸州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介紹,前段時間,他們還曾到田各莊村搜集與歷史相關的傳說故事,卻一無所獲。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有些故事就悄然埋藏在那一片黃土之下。

田各莊村北有一個生態園。

生態園北側,兩排綠樹掩映下是一條不起眼的溝渠,這條不知乾涸了多久的溝渠是龍江河渠故道,底部沉積著厚厚一層沙土。

4月20日,生態園的工人們像前幾天一樣來到這裡平整土地。

按照規劃,這片土地平整過後將種植一些綠化樹木。

在前幾天的施工中,有工人偶然發現了幾塊青磚和陶瓷殘片,他們暗中猜測,地下或許埋有古物。

沒想到,就在當天的施工中,真的挖到了一個古樸的陶罐。

該生態園負責人、田各莊村民李寶泉迅速將情況上報給當地文物管理部門。

考古人員趕到後,用兩天時間對這裡進行了清理髮掘。

發掘出一古墓群,其中最早的是1座戰國時期的瓮棺葬,另有東漢時期墓葬4座,出土陶缸4個、陶盆3個、瓮棺5個。

同時發現一口北朝時期水井。

文物會「說話」:它們能透露什麼?

田各莊村發現了古墓!這個消息在4月20日傍晚就不脛而走。

生態園一位工作人員說,他把消息發到朋友圈後,沒幾分鐘就收到了好幾十個回復。

朋友們紛紛向他確認消息是不是真的,打聽古墓的年代,還有人詢問出土的東西值不值錢,一時間,眾說紛紜。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這些泥土包裹著的青磚殘瓦、陶陶罐罐,一般人只看得出它們有些年頭了,可文物管理部門的專家們卻能據此獲知大量信息。

據霸州市華夏民間收藏館館長、霸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長王桐介紹,就拿這次發現的瓮棺葬來說,裡面就大有文章。

「瓮棺葬是起源很早的一種墓葬形式,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使用,一直延續到漢代晚期。

它是用瓮、盆等陶器扣合在一起作為葬具,通常用來埋葬夭折的幼兒和少年,個別成人也有用瓮棺。

」王桐介紹,這次發現的5個瓮棺葬,其中4個埋葬的都是幼兒,只有一個瓮棺尺寸比較大,據推斷應該是埋葬成人的。

之所以判斷這幾個瓮棺葬屬戰國時代,主要依據用來做瓮棺的陶器的器型和陶質。

霸州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康健介紹,對其餘4座古墓的斷代,是根據墓葬的形制、砌築的磚材及隨葬物品來推斷的。

4座古墓都是東漢墓,埋葬的位置又比較接近,墓主人之間是否會有親緣關係呢?對於這個問題,康健表示,這應該不是家族墓。

「幾座墓的朝向都不相同,如果是家族墓不會這樣不規矩。

」由於破壞嚴重,這4座古墓被發現時都已經沒有墓頂,根據殘存的部分,甚至連原來的墓門位置都無法判斷。

古墓群最西側的一座單人磚室墓算是保存最完好的。

通過對墓中屍骨的研究,專家們推斷墓主是一位年輕女性。

「判斷性別主要是看顱骨。

一般女性的顱骨較小,眉骨不發達,前額較陡直;男性顱骨比較大,眉骨發達,前額較傾斜。

」康健介紹,「推測年齡則是主要通過看牙齒。

因為墓主人的牙齒都沒有脫落,所以她去世時應該年齡不大。

古墓群東邊那口直徑95厘米的磚井,據推斷深度在7.5米左右。

對古井的斷代要憑藉井底墜落物來推斷,難度較大。

這口古井,就是通過當年沉落井裡的北朝粗瓷片才斷定了年代。

康健介紹,因為北朝時間比較短,北朝的東西也相對少見。

這也是他們首次發現北朝的井。

這證明,在當時,這裡已經是人們的生活區。

出土文物已被移送至霸州市博物館

經過兩天的發掘清理,出土文物日前已被移送至霸州市博物館。

廊坊市文物管理處處長張洪英介紹,接下來,相關工作人員會對這些文物進行清洗和修復,把破損的碎片粘接起來,缺失的地方用石膏補上,呈現出那些陶器的完整器形,以備將來有機會充實陳列展覽。

與此同時,對於此次發掘的研究工作也會有序推進。

張洪英表示,因為這次發現的幾座古墓都是平民墓葬,所以出土的文物沒有太大的藝術鑑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不過,這對於研究霸州、固安一帶的歷史及古代地理都具有一定價值。

古墓群的發現地在地面以下5米左右,上部都是淤沙,這種地貌意味著這一帶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受河流影響比較大。

古墓和古井則證明,這一帶在歷史上不是無人居住的蠻荒之地,而是有一定歷史積澱的。

村民主動保護被發掘後的古墓群

像這樣的歷史遺蹟,經過文物管理部門的發掘清理後,現場還能留下什麼痕跡嗎?4月28日上午,記者懷著好奇心來到田各莊村北的生態園。

沿著生態園北側一條蜿蜒小路行至河渠底部,在陽光照射下,渠底的沙土顯得黃燦燦的。

看著這片黃土,讓人覺得它仿佛已經這樣平靜了幾千年,亘古不變。

可一走過去才發現,即使再輕的腳步也會攪擾到腳下的沙塵。

一眼看過去,記者先沒看到古墓的痕跡,倒是3個由深灰色板材臨時搭建起的小棚子立在那裡,顯得有些突兀。

走近才發現,原來小棚子遮住的就是那幾座古墓。

東側,經工作人員清理過的北朝古井還留在原地。

幾座青磚砌就的方形墓室,乍看上去有些普通,仔細觀察會發現,每座墓室用的青磚都有些許差別,砌築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幾座破壞比較嚴重的古墓中,基本看不出埋過屍骨的痕跡。

保存比較完整的那具屍骨,已經被工作人員重新覆上了土。

值得注意的是,每座「灰頭土臉」的古墓中都有一顆紅艷艷的大蘿蔔。

「我們這裡有個風俗,遷墳的時候要在墓穴里放一個紅蘿蔔。

也不知道這習俗是怎麼來的,可能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意思。

」李寶泉介紹,「小棚子是我們自發搭的。

馬上就是雨季了,怕古墓被淋了或被淹了。

專家們撤了以後,我們就中斷了原來的施工,抓緊把這幾個小棚子搭起來了。

接下來我們還準備在周圍挖好排水溝。

其實,類似於這種發掘,古井、磚室墓及墓中殘存遺骸都無需就地保護。

「經過攝影、測量、繪圖之後保存相關資料就行。

」文物管理部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在業界,一般有3000年以上歷史的人類骸骨才有保存價值。

至於古井或墓室的磚石,如果是沒見過的新樣式,就會保存幾塊留作標本,尋常多見的就沒有什麼保留價值了。

該工作人員介紹,清理髮掘工作結束後,按照慣例,現場會交由村民自行處理,一般是回填或者清理走。

很顯然,對於田各莊的古墓群,村民們採取了另外的方法——保護起來。

李寶泉說:「我也沒有什麼文化,就是覺得這好幾千年前的東西,要是破壞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了,那太可惜了。

所以,我們就想把它保留下來,讓更多的人能看到它,能通過它了解這裡的歷史。

文物管理部門:希望更多人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據該市文物管理處處長張洪英介紹,考古發掘包括主動性發掘和被動性發掘。

主動性發掘一般是為了學術研究,這種情況在我市比較少。

目前更多的是被動性發掘,就是配合一些基本建設工程所做的搶救性的發掘清理。

「最近幾年,市區及各縣(市、區)基本建設規模比較大,數量也比較多,這對歷史文物遺產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尤其還存在不少發現文物隱匿不報的情況。

」張洪英說,發現文物隱匿不報或私自發掘,不僅要承擔法律責任,而且存在安全風險。

幾年前,霸州市信安鎮就有村民發現一座古墓,在私自發掘時被砸身亡。

張洪英表示,目前,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仍有待提高。

特別是一些施工部門,在施工前要積極到文物管理部門備案,施工過程中發現文物或遺蹟要及時上報。

他說:「這樣,才能保證文物保護工作做得更好,破壞的更少一點,能保留下來的文物更多一些,讓人們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鄉,了解我們的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霸州東漢古墓發掘近1.8米高女子遺骸

4月22日,在霸州市田各莊村北龍江渠河底,記者見證了考古人員對一座歷經戰國、東漢、北朝的古墓群的發掘掃尾工作。此次發掘戰國時期瓮棺葬1座,東漢時期墓葬4座、北朝時期墓葬1座,共出土陶缸4個、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