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傳承城市歷史文脈與文物利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背景連結】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

」至此,「歷史文脈」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熱詞。

歷史文脈、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

沒有故宮的北京,沒有大雁塔的西安,沒有西湖的杭州,沒有園林的蘇州,沒有布達拉宮的拉薩,令人難以想像。

2016年5月,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徐匯區調研城市歷史建築、歷史風貌保護工作時強調,歷史建築、歷史風貌是城市歷史的延續、文化的積澱,做好歷史建築、歷史風貌保護工作,是上海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於城市的「歷史記憶」,濟南老火車站先拆除後復建的故事,註定會被一再提起。

這座德式建築,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也是20世紀初世界上優秀的交通建築群,入選過清華、北大的建築系教材案例。

時光荏苒、客流增加,老火車站因容量不足而於1992年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一座現代火車站。

然而,濟南人始終對遠去的老火車站念茲在茲。

為了追回「歷史記憶」,20年後,濟南市政府決定「原汁原味」復建老火車站。

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五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留下了數量龐大、異彩紛呈的文物,這些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基因。

善待文物是傳承中華文脈、守住民族之魂的題中應有之義。

但長期以來,對於如何善待文物,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對待文物只能保護,不能開發利用,一旦開發利用便會導致破壞;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文物只有通過開發利用,才能得到更好保護。

文物工作實踐中也存在兩種不良現象:一種是保護不力,一些古建築、古遺址等殘破不堪、無人問津;另一種是利用過度,大拆大建,搞過度商業開發,一些文物傷痕累累甚至灰飛煙滅。

【綜合分析】

[權威論述]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習近平

要求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習近平

城市文脈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積澱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

——馮驥才

[現狀分析]

歷史上,我們就對城市建設、對空間秩序有著極為豐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認識。

遺憾的是,今天我們的很多城市卻丟了魂。

因為「重新城、輕老城」「拆真古蹟、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歷史文化而喪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風貌而泯然眾人;在貪大、媚洋、求怪的風氣中,「第一高樓」相互攀比,「山寨白宮」頻頻亮相。

同文化越來越遠,與浮華越來越近;同傳統越來越遠,與西化越來越近——中國城市建設中的這種亂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膚淺的文化觀和扭曲的政績觀。

正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不知不覺」,才會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尷尬;正是對城市建設規律的「無知無畏」,才有了對傳統的肆意破壞,做出割斷歷史文脈的糗事;正是對城市文化保護價值的「後知後覺」,才有了濟南老火車站先被拆掉、20年後復建的反轉。

[傳承歷史文脈的意義]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

一場冬雪讓人們不懼嚴寒趕往故宮尋找「老北京」。

「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風雪中的故宮變成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變成了天地間獨一無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標。

這樣的文化符號其實散見於全國各地:不僅有文物古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還有更多暫時不那麼知名的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們是城市的固體記憶,都曾在歷史風塵中留下滄桑故事,有了它們,城市的編年史才得以續寫。

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

城市的精神與城市的特色風貌往往互為映襯。

蘇州的粉牆黛瓦、小橋流水,讓人直觀地感受到「典雅、務實、內向、低調、簡奢」;杭州的錢江潮湧、平湖秋月讓人體會到弄潮精神與開放情懷。

今天,不少城市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城市精神」,注入了文化內涵的城市精神,才會是豐滿而堅實的,對外才能樹立形象,對內方能凝聚人心。

[辯證看待保護與利用的關係]

文物保護與利用是對立統一的,處理好這一矛盾,關鍵是把握好「度」:既不能過度開發使文物難以存續,也不能過度保護使其喪失活力;唯有保護與利用並舉,才能實現文物可持續傳承。

加強保護是開發利用的基本前提。

保護文物是為了提高文化資源的再生能力,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文物往往具有特定的基本屬性和傳承規律,只有完整保護其特有屬性,才能保持其經濟和社會價值;只有具有特色的文物,才能吸引遊客,帶動文化產業發展。

總之,保護文物,首先要保護其真實性,不能隨意破壞更改,更不能造假。

其次要保護文物的完整性。

開發利用是保護傳承的有效途徑。

對文物的合理開發利用,實質是挖掘文化遺產的商品屬性,使其轉化為文化產品、實現價值,推動文物的保護傳承。

合理開發利用文物,實際上也是文物保護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增強文物的生命力、可持續發展力,既實現傳承文化的目的,又為拉動內需、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當然,文物開發利用必須合理適度,前提是文物要得到有效保護。

為此,應積極探索形成良性循環的保護利用模式。

(舉例說明:在這方面,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提供了有益借鑑。

香港政府對古建築採取「活化」思路,在政府與專業人士監督下,將古建築交給社會機構運營,既減輕政府負擔,又保證其歷史文化價值在運營過程中不被破壞,還能提高公眾對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關注度。

同樣,法國對古建築的保護利用也採取了社會參與的方式,鼓勵人們租用具備條件的古建築,但對古建築的使用和改造有著嚴格限制。

)

[參考對策]

中公教育總結:

第一,加強保護、修繕與利用傳統風貌街區,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舉措。

要既重「形」更重「神」,既重視「面」也重視「點」,堅持科學規劃、保護為先,決不能借改造之名搞大拆大建,造成不可逆損傷和歷史信息滅失。

同時,要賦予傳統風貌街區新的功能,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合理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傳統風貌街區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第二,建築是城市的文化符號,反映了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的集體價值取向和整體精神風貌。

標誌性建築集中體現一個城市的價值追求,但是決不能「比高炫富」、貪大求洋,關鍵是要實現功能和形態的統一。

要注重把握好「四個協調」,即注重與城市的功能劃分和建設布局相協調,注重與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相協調,注重與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相協調,注重與片區整體風貌相協調,統籌考慮、科學論證、審慎推進,力求出精品、避免留遺憾。

第三,歷史文脈,並非獨立存在,並非與現代化相互排斥,而是可以與自然環境、現代元素、農村風光相伴共生。

即,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託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文章素材】

[精彩標題示例]

延續文脈,才能留住「城市之魂」

[精彩開頭示例]

1.城市是自然的,它是隱藏在自然規律下的人口聚集形式。

城市更是人文的,任何一個飽含人文情懷的城市都有著獨特的氣質和美感。

現代人常常會問:怎樣的城市才算美?我們既不要「好髒好亂好熱鬧」的迷亂感,也不要「好山好水好無聊」的空虛感。

城市的氣質和美感與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密不可分。

城市建設開發,更是要尊重原生文化,富有本土韻味。

2.建築,承載了一座城市文明的歷史。

一個雀替,鐫刻著曾經的美學與教化;一街一坊,成為滿足社交的溫暖存在;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築,它以文化為基,以歷史為柱,以精神為頂。

客觀說,新建築與老建築、新建區與老城區,在城市難免有矛盾與衝突。

如何讓情感記憶穿越歷史,成為城市的魂?如何讓今天的城市風貌,給歲月以文明?唯有守住城市的風貌特色,讓傳統與現代筆斷意連,才能讓城市文化與精神延續下去。

[精彩結尾示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能是對一座城市的最高評價,因為此中不僅有「錢塘自古繁華」的商業文明,更是「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城鎮化進程。

時代的加速度,也催促著人們去更好地堅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護城市裡的文化鄉愁。

不讓城市的文脈中斷,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

浙江公務員考試、浙江事業單位考試請關注浙江中公教育微信號:zjoffcn,每天都有很多招考公告推送。

或者加入2017浙江國考交流群261484365,17浙江公務員考試群47372058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甌越文化孕育溫州人精神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歷史積澱,涵養出甌越文化的豐富內涵、鮮明風格和蓬勃力量。心懷著甌越文化,大膽的溫州人走向世界,書寫創新不止、大愛無疆的「溫州人精神」;心懷著甌越文化,溫州堅持歷史文化名城的...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辦法施行

《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辦法》8月1日起正式施行——留住古建築的「原汁原味」重開發、輕保護,使古建築的傳統格局和風貌遭到破壞「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面臨諸多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