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墓出土的文物1928件,這件你絕對沒見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商代嵌綠松石象牙杯,是用象牙根段製成的,從外形看,也是侈口,奢侈的侈,就是這種向外微微彎曲的形狀,就叫做侈口。

杯口部分的杯壁很薄,中間腰部微微的有一些收。

有點楚王好細腰的這種樣子,但是這件器物可是商代的,比楚王的時期早幾百年了。

這個象牙杯是一件飲酒器。

咱們再接著看,杯子下部有一個圓形的底,底部比口部稍小,杯的一側上下鑽有兩個對稱的小圓孔,以此鑲入榫,使杯和手連在一起。

夔龍形的把手跟杯身差不多高。

杯身有雕刻得十分精細的花紋,上下邊口部分還有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松石材質的石條隔成了四段,第一段為饕餮紋三組,兩側有身有尾,眼、眉、鼻鑲嵌綠松石。

第二段是杯身紋飾的上體部分,二組饕餮紋面部結構清晰,獸口下面為一個大三角紋,三角紋兩側有對稱的夔紋,頭朝下尾向上。

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紋都鑲嵌綠松石。

第三段刻三個變形夔紋,眼部鑲嵌綠松石,三四段之間是用三道綠松石條間隔開。

第四段的三組饕餮紋眼鼻同樣是鑲嵌綠松石。

每一部分得饕餮紋,形態還都不一樣。

把手是呈夔形狀,上部為頭,寬尾下垂。

手柄兩面上部雕成鳥形,鉤喙短冠,眼為綠松石鑲嵌。

背中部雕一獸面,下有一凸出的獸頭,上豎雙角,用綠松石鑲著獸的眼、眉、口。

手柄上下各一小圓榫插進杯身。

這件象牙杯的雕刻極費心思。

工匠因才制器,先是雕好杯身及手柄,然後將杯內外打磨平整光滑,再描繪好紋飾,接著用刻刀雕出各組紋飾,最後用配製好的綠松石鑲嵌於表面。

整個象牙杯,採用了浮雕、線刻、鑲嵌等多種製作工藝和雕刻方法,是一件體現了商代手工藝水平最高峰的藝術珍品。

這件象牙杯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得婦好墓。

出土時一共3件,有兩件是成對的,就是咱們看到的這件,實際上是一對中的一隻,高度是30.5厘米。

還有另一件帶流的虎鋬杯,高42cm,直徑10.6~11.2cm,壁厚 0.9cm,是現存歷史上最高的象牙杯,造型美觀,雕琢精緻,堪稱國之瑰寶。

所以,咱們這組國寶一共3件。

這三件象牙杯是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

該墓由於沒有被盜過,所以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一共1928件。

其中很多重器都在國家博物館。

一些在安陽考古所,今年北京首都博物館進行了婦好墓發掘40周年文物展,絕大多數文物都展出了,可惜這幾件,還是藏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深閨之中,沒有面世。

這位婦好,就是商王武丁三配的第二位夫人,諡號是辛。

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元帥。

從她的墓葬中出土的兩件銅鉞來看,一件龍紋大銅鉞, 8.5公斤。

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

學者據甲骨文判定它們曾是婦好生前使用過的武器。

如果真是婦好使用的,她肯定是一個力大過人武藝超群的中國最早的女漢子。

古代的斧鉞主要用於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徵。

雖然不一定就是她親手殺敵使用的武器。

但是卻非常明確的證明了她是一位優秀的元帥。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她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眾多妻子中的一位,曾多次率兵出征,立下赫赫戰功,深得武丁的寵愛和臣民的敬仰。

例如婦好曾率領1.3萬多人的軍隊抵禦前來侵犯的鬼方,大獲全勝而歸。

受武丁的派遣,她曾北討土方,東南伐夷,西敗巴軍,為商王朝拓疆闢土立下汗馬功勞。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與巴軍一役,此役她率軍設伏,在巴軍退路設下埋伏,待武丁自東面攻擊,巴軍敗退進入伏擊圈,她率軍殺出,兩面合擊,大獲全勝。

此役當為戰爭史上所記載的最早伏擊戰。

除帶兵作戰外,婦好還主持過各種類型和不同名目的祭祀、占卜活動。

武丁對婦好寵愛有加,不僅授予她獨立的封邑,還經常向鬼神祈禱以保佑她健康長壽。

婦好墓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出土器物上的銘文能與甲骨文相印證,來斷定墓主的明確身份與墓葬相對年代,而且是從來沒有被盜掘過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

婦好墓中出土的陪葬物十分豐富,一共出土1928件文物。

這些文物,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的是青銅器和玉器。

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

多成對或成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斗8件,每組4件。

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

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而468件青銅器中,有銘文的青銅器有近200件。

有「婦好」或「好」銘文的就有109件,甲骨文資料中關於「婦好」的記載亦有200多條,根據卜辭與銘文兩相印證,可以確定該墓為婦好之墓。

為什麼商王墓群在周代就被盜了,而婦好墓也在小屯,卻一直沒有被盜呢?我個人猜想,古代盜墓賊,都把精力和思路考慮商王家族墓地那邊去了,那邊里婦好墓所埋葬的宮殿區,其實還有幾公里遠。

盜墓賊是沒想到會有一個人的墓埋在宮殿區的。

而,婦好的墓,就埋在宮殿區前面,也可見武丁對他不同一般的態度。

婦好墓是1976年由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陳志達二位先生主持發掘的,這裡所在的安陽小屯村,當年原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的崗地,1975年冬,國家掀起「農業學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這片崗地成為被平整的目標。

安陽小屯,解放前就因為殷墟的甲骨而很出名了,這裡在建國以後成立的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工作站。

要保護這片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在這一帶作過發掘工作,對遺址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鑽探。

小屯遺址的鑽探工作由鄭振香負責。

11月20日開始,經過鑽探,得知耕土層下面出現了商代文化層,而且靠東部東西長約70米的夯土比較厚,向西較薄,崗地南邊是取土形成的斷崖,斷崖南面是空地。

鄭振香考慮如果將南邊的斷崖清理出來,所觀察到的現象更為可靠。

於是11月23日開始清理斷崖的工作,清理了三天,鏟刮出長約140米的斷面。

東邊顯露出密集的,向西地勢較低,但仍有夯土。

夯土房基的發現,為保護這片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

經與村裡的負責幹部聯繫,請他們看過現場後,都表示同意保護,並說,今後也不在這裡取土。

保護遺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並決定第二年進行發掘。

經辦理申報批覆手續後,於1976年春季開展了對小屯村西北地的發掘。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氣晴朗,鄭振香安排工作隊員的任務就是探底,多打幾個孔,只要探到底無論出現什麼現象,都算完成了任務,工人們幹勁很大,開始在邊緣探,幾個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頭的硬東西,打不下去。

最後決心在中心部位鑽孔。

有位年輕的隊員說,這可是關鍵的一鏟,使得在場的人情緒有些緊張。

從距地表3米至6米深進度比較快。

從水井得知此處水位是6.5米。

所以,再向下,夯土變成了泥,探鏟探上的泥,上提時往往滑下去,這時加用擰杆用轉動的力量向下鑽孔,一鏟鏟下探,速度很慢,每鏟上來都仔細看土質有無變化,工人們都很辛苦,從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個多小時,正在推動擰杆下探時,突然探杆下陷了約70厘米,拿著探鏟杆,進行下探的工人何保國緊握探杆,使盡全身的力氣向下墜,探杆又下沉約50厘米,出現硬底。

這時在場的人誰也沒有出聲,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鏟,探鏟提上來了,滿鏟都是鮮紅的漆皮,現場立即炸開鍋了,大家異口同聲地喊,有墓葬,眼光敏銳的何振榮師傅發現鏟內有件東西,他一把抓過來跑到水渠邊上洗凈,原來是一件玉墜,一座墓葬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自1976年5月17日開始集中力量發掘此墓葬,經過四周的探鏟進行探測,已經知道,這是個長5.6米、寬4米、深約8米的墓葬。

當時,大家對這樣一個面積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豎穴墓,其實並未抱過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斷出現遺物。

遺物是分層埋入的,可分為6層,最先發現的是1件殘陶爵,距地表深約3米,在墓穴東北部出現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時底朝上,翻過來一看,臼孔內滿染硃砂,色澤鮮艷。

這件臼的發現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其後相繼出土數層文化遺物。

等發覺到距離墓口深5.6米時,在墓室中部出現了疊壓在一起的這3件象牙杯,旁邊還有大量骨簪,原來應該是放在木匣中的,2000多年的時間,木匣爛沒了。

在其南面布滿不同質料的隨葬品,有石豆、成對的石鳥,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銅鏡,另有散放的骨簪很多件。

取出上層遺物之後,露出壓在下面的遺物,有兩面銅鏡,一件大石蟬,另有小石壺、石壘、石罐等供玩賞的「弄器」還有玉管,瑪瑙珠等。

出土時色澤鮮艷。

清理完第6層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斷發現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發現殉人骨架和狗骨架。

由於不斷有新的發現,工地氣氛十分活躍,尤其是小青年問這問那,有的問會不會出個「虎頭彝」。

老師傅說,說不定會出個虎頭彝讓你們開開眼,旁邊的人笑起來。

他們所說的這個虎頭彝,我們現在叫做觥了。

清理完這層遺物就已經臨近水面了,就沒有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發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進行水下發掘的準備工作,原定6日開始發掘,但供電局未送電、工人們很心急,有位老師傅建議,用轆轤絞水可以下挖,對下邊的情況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贊成。

於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間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兩件玉簋和1件石人。

北邊大型銅器逐漸顯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

鼎耳出來了,長方形口也很明顯,圍觀的人喊,「銅爐」!大甗也露出水面。

大型銅器的出現令人驚喜,但考慮到安全,停止下挖,並找供電局聯繫,要求解決供電問題,以便抽水,供電局同志看了現場,答應第二天全天供電。

7日早上先抽去坑內積水,9點以後氣溫上升,工人分組輪流下水操作。

先從槨室中部向下發掘,很快進入棺室,棺內布滿玉器,開始取出1件向上傳遞1件,玉戈、玉人等不斷送上來,但墓內遺物太多,傳遞太慢,於是將玉器放入水桶內,殘銅器裝入筐內,送上地面,一筐筐銅器取上來之後,用平車送到工作站,桶內的玉器由兩人抬回去,陳志達與工作站的人員將玉器1件件用紙包好,放入紙盒內。

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員都在緊張操作。

大約午後1點多種,棺內的玉器,以及槨內的小型銅器已基本取出。

恰在這時出水量少了。

於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清理墓室周圍陳放的大型銅器,大型銅器不能裝筐,只能用繩索捆緊,再由強壯的工人順著坑壁慢慢拉上來,由我記錄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順序。

參加發掘的人處於緊張的勞動中,圍觀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聯甗架被拖上來了,有人說,六條腿,這是啥?旁邊的人說,沒見過。

偶方彝的器體取上來了,有個孩子喊,長方的像豬槽。

負責安全的人在極力維護秩序,要大家不要擠,以後讓大家看,但圍觀的人興趣不減,議論紛紛。

下午3點多,遺物取凈了,最後將被硃砂和漆皮染紅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

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說,這個墓挖得乾淨利落,侯德隆師傅說,亮底了,放心吧,不會丟下東西。

那麼在殷墟出土有象牙器。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象牙器是從外地進貢來的還是當地就有的,那麼這需要兩方面的證據,一個就是甲骨文裡面有沒有關於象的記載,第二個就是看這個地方有沒有象遺骸出土,那麼我們發現羅振玉先生的《殷墟書契前編》裡面有一篇甲骨,這篇甲骨裡面有獲象二字,這個或這個字是一隻手抓住一隻鳥,這是捕獲的獲的本質,因為甲骨文裡面除了這個字之外,它還有獲鹿獲犀犀牛都有類似的記載,那麼這個獲象很明顯就是抓獲了一個大像。

那麼羅振玉先生根據這一條他判斷河南這個地方在商朝的時候有野象,那麼這篇就是他的記載,這是一個證明。

甲骨文裡面有抓獲野象的記載,另外在殷墟的王陵區現在發現過兩個象坑,一個在王陵區東邊靠近1400號大墓,這個坑裡面有一頭象的遺骸,旁邊還有一個人,現在學者推測這很可能是祭1400號大墓的那個主人,當然是一個商王祭祀他的時候用的一頭象,這個象跟牛羊豬一樣,它也是可以作為犧牲品的。

那麼在王陵區的東面也發現了一個象坑,這個象坑非常有意思這個象非常小,它的乳牙還沒有長全,在它旁邊還有一頭小豬,特別有趣的是在這個象的脖子上,有一個青銅的鈴鐺,那麼大家想想看,一個小象脖子上掛個青銅的鈴鐺,這是什麼意思,我想所有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的回答,這是一頭寵物象。

那麼有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相信商朝的時候這個地方象是很多的,否則不會拿它當寵物,也不可能拿它來做祭祀的犧牲。

那麼這個象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它不可能僅僅是專門給人們提供象牙,這個龐然大物它的力氣非常之大,在今天的雲南在今天的緬甸印度這一代這個象經常是幫人們勞作的運木料載人等等,在中國古代在面對這麼多象的時候其實人們也開始考慮怎麼樣利用象的它的力氣來為人們服務。

那麼《世本·作篇》上面提到商朝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先公叫王亥,這個人他作服牛,他駕牛車出去做生意,商人商人啊,就是商朝的人他特別善於利用獸力、牲畜的力量來拉車。

那麼我們古書上還有一句話叫殷人服象,這個服就是把它降服了以後,利用它來做事為自己服務。

所以這個商朝的人,他已經有這樣一種能力,非常讓我們驚奇的,是我們今天有所作為的這個為,在甲骨文里就有了,羅振玉先生最早發現這個字,那麼這個字就像一個人一隻手在牽著一頭象,他說這個是殷人拿著象來幫助人們勞作,由這個字可以判斷出來當時的日常生活裡面殷人是服象,用象來為自己服務,那麼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河南這個地方出象,不僅出象而且出得很多,還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一個根據,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簡稱自古以來就稱豫,相傳大禹治水,把洪水評定之後劃天下為九洲,其中有一個洲就叫豫,《尚書·禹貢》記載這件事情的時候,裡面豫這個字有兩種寫法,一種寫法就是跟我們今天一樣的,一個象一個預備的預(予),那麼還有一個古代的版本裡面這個字是寫成一個大象的象,旁邊一個邑城邑的邑,古代大的小的凡是能居住的地方都可以叫邑城邑,那麼這個東西是寫錯了呢,還是給我們保留了一些古代的信息呢,我們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他就專門有一篇論文叫《殷人服象考》,這裡面他就考證豫這個字,他認為最早的時候確實就是象跟邑這兩個字組成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代婦好墓的主人到底是誰?

商代共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商代的文化,現在只能體現在青銅器和玉器方面。對歷史有點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商代時期的玉雕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些精美的藝術品可謂是美輪美奐,其精美程度現今可從殷墟婦...

考古學家為何對3000年前的那個女人如此痴迷

1976年發掘婦好墓時,對於墓主人的具體身份基本不抱希望。學考古的人大都知道,史前考古和三代考古與漢唐考古並不相同。唐宋時期,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死者由於有墓誌隨葬,墓主人的生平和事功常常一目了然...

行走安陽——婦好墓

殷墟宗廟遺址大院裡,有婦好墓。知道婦好墓已經幾十年了,終於拜謁。婦好墓有五米多長,約四米寬,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築,...

婦好何以成為史上傳奇的全能王后?

殷墟遺址 發現商代大墓誰才是真正的墓主人青銅大鉞、精美玉器揭開深埋於甲骨文里的歷史痕跡王后 母親 女將▣ 1976年春季,在河南安陽一個叫小屯的村莊附近,考古工作者正在發掘一座墓葬,一些殘缺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