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拉伯之路到香料到朝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帶希臘銘文的石碑、金龜子印章、《古蘭經》、克爾白天房之門、先知大清真寺大門罩幕、星形油燈、金面具、人形石碑、雙面器、石馬殘件、沙漠獵犬殘件、拉丁文字刻銘石碑、有棱短劍、佩戴匕首的男性雕像以及各種墓碑……466件(套)考古與文化遺物一一展現在眼前,讓人驚嘆阿拉伯歷史和文化的豐厚。

由國家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沙特旅遊與民族遺產總機構共同主辦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覽目前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展覽展出的均為收藏於沙特各個博物館中的珍品。

這些文物的時代跨度自10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開始,經史前時期、前伊斯蘭時期、伊斯蘭時期,直至近現代沙特王國的誕生,全面反映了沙烏地阿拉伯考古學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進程。

展覽的大量文物出土於歷代香料之路、朝聖之路沿線,它們是阿拉伯本土文化與半島內外的東、西方文化之間發生交流和互動的重要物證。

近年來,很少有考古發現能夠像「阿拉伯之路」展覽展示的文物一樣,顛覆人們對於一個地區古代歷史的認識。

從100多萬年前的史前時期開始,早已有古人類繁衍於此。

神秘的石刻銘文、紀念性的人形石碑以及製作精美的青銅塑像,堪稱前伊斯蘭時期阿拉伯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現場展出的3件石碑所表現的人物的衣著和神態風格迥異,它們或許代表著古代阿拉伯半島不同村落和部族間存在的風俗差異。

石碑生動的表情、傳神的姿態似乎能夠跨越時空,動人心魄。

這種石碑或許與古代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活動或喪葬習俗有關。

它們是阿拉伯半島迄今發現的最早、最著名的古代人類遺物。

在古代,阿拉伯半島南部是世界上唯一的乳香、沒藥種植地和貿易區。

隨著香料產業的發展,錯綜複雜的貿易網絡應運而生,近東地區的寺廟和宮廷貴族消費的大量香料都源自於此。

香料之路應運而生,沿途之上的綠洲、城鎮、驛站也都隨之興起。

與此同時,來自域外乃至印度、中國或其他遠東國家的奢侈品貿易也絡繹不絕。

公元7世紀,伊斯蘭時期開始後,麥加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宗教中心和精神聖地,曾經的香料之路逐漸被始自敘利亞、埃及、伊拉克、波斯等地的麥加朝聖之路所取代;一度流行於史前時期的石雕人像則被有關《古蘭經》的刻銘所取代。

古代麥加與香料之路距離較遠,直到公元5世紀,擅於經商的古萊氏部族到達麥加後,這裡才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宗教和貿易中心。

公元631年,即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的前一年,他離開麥地那重返麥加。

後來,這次行動即以朝聖而聞名。

自從伊斯蘭教興起之後,克爾白天房及大清真寺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尤其在沙特王國時期,清真寺光塔遍布各個角落,引導人們前往聖城的紀念性大門也隨處可見。

公元7世紀晚期,伊斯蘭信仰在阿拉伯半島之外也得到迅速發展。

為了便於日益增多的信徒前往麥加朝聖,必須開拓更多通暢便利的朝聖路線。

此前連接半島內外的商旅之路往往被改造成了通往聖地的朝聖之路。

長此以往,在一些重要的朝聖之路上,驛站、水井、物資補給中心等設施也得以迅速發展。

18世紀初,阿拉伯半島雖然名義上隸屬於奧斯曼人,卻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組織。

後來,倡導原教旨主義的瓦哈比教派與沙特家族武裝力量結合起來,為建立統一的伊斯蘭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確立了延續至今的政教一體的沙特政治體制。

1932年,隨著沙特王國的誕生,上千年以來本土的阿拉伯人終於第一次成為伊斯蘭聖地麥加與麥地那的守護者。

在展覽現場,能夠體現沙特第一王國、第二王國的遺物包括一些武器、珠寶以及文字材料都有展出。

王國的建立者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的一些個人物品也特別展示於此。

佩劍、長袍、馴鷹裝備等物品讓人們有機會真切感受沙特王國建立者的一些個人生活品格。

「阿拉伯之路」展覽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引人入勝的阿拉伯古代世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沙特出土文物亮相國博

北京晨報訊(記者 王歧豐)日前,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沙特旅遊與民族遺產總機構共同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在國博開幕。本次展出的466件(組)文物來...

揭開沙漠文化的神秘面紗

今天,由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沙特旅遊與民族遺產總機構共同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466套沙特文物現身國博

法制晚報訊(記者 趙穎彥)說起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大家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石油」、「富得流油」和「沙特王子」上?為了帶大家認識一個與眾不同的沙特,中國國家博物館從今天開始將推出又一「重磅」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