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載埋藏,卻毫髮無損的西漢白玉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人愛蟬,愛蟬餐風飲露之高潔,崇其「脫胎換骨」之神妙,故做玉蟬或佩戴、或冠蟬、或陪葬。

2003年8月8日,合肥青陽北路頤和花園工地發掘出土了一座漢墓,文物專家們在其中清理出了一枚精緻的白玉蟬。

此白玉蟬是陪葬玉器中的「玉含」,它見證了漢代時人們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以及陪葬習俗。

含玉體現漢代羽化成仙思想

古人,尤其是文人墨客多愛用不食煙火、風餐露宿的蟬比贊高潔的人品。

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皆是托詠蟬以寄的名作。

不僅如此,古人,尤其是自漢代以來,世人以蟬的羽化比喻人的重生,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所以玉蟬既是生人的佩飾,也是死者的葬玉。

「正因為蟬在中國古代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古代玉蟬的用途主要有三種:其一是佩蟬,頂端有孔,佩戴身上,表示高潔清雅;其次是冠蟬,用於帽飾,腹部有穿;第三是含蟬,在死人口中壓舌,刀法簡單沒有穿孔,屬於喪葬用玉。

死後嘴裡含蟬,期望自己像蟬一樣能蛻化再生。

在漢代以來的出土文物中,常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蟬形葬玉。

」市文物管理處工作人員、館員夏騰告訴記者。

夏騰說,白玉蟬實際是漢代羽化成仙思想在玉器上的體現。

「西漢時期,民間廣泛流行神仙學說,人們總希望能修行成道或羽化成仙。

在當時,人們相信玉可以讓屍體保持不腐朽,而可以脫殼的蟬又被視作有可以讓逝者羽化的神奇法力,所以當時的人們多用玉製作成玉蟬,放在逝者口中。

西漢也是中國歷史上喪葬玉最為完備的時期,常見的喪葬玉器除了玉含,還有玉衣、玉塞、握玉等。

神韻盡在的漢代八刀蟬

迄今為止,出土和傳世的玉蟬數目不少。

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期,玉蟬就已出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玉蟬的造型不斷發展變化,可以說,每個朝代或時期的玉蟬都有一定的造型特徵。

這枚源自西漢的白玉蟬,用的是質地上乘的和田玉,雖在墓葬中埋藏了2000年,卻仍光亮潔白。

蟬體扁扁寬寬,中心稍厚,邊緣薄,頭部是當時常見的平頭,雙目外凸於兩側,整體看上去呈舌形。

白玉蟬看上去簡潔素雅,飽滿生動,以寥寥數刀雕出蟬的頭、胸、腹、背及雙翅,腹紋寬窄相等,雙翅與尾部呈三角形出鋒尖。

「漢代的玉蟬刀法犀利簡潔、鋒棱畢露、線條洗鍊、雕琢有力,是中國古代玉蟬製作最輝煌的時期。

夏騰說,這枚白玉蟬運用了漢代最典型的雕刻技法——漢八刀。

漢代時國力強盛,體現在玉器製作上便是玉器藝術風格的變化,相較之前的繁複纖巧,漢代時的玉器更顯自然豪放,琢工講究乾淨利索,整體形象大氣。

這種粗獷有力、刀刀見鋒的雕刻手法,應用在漢代玉蟬身上,寥寥數刀,神韻盡在,素有「漢八刀」之稱。

「漢八刀工藝品是中國玉器史上的代表之作。

你看,這白玉蟬的腹部有叉形陰線表示管針,雕刻技法用的就是典型的漢八刀,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

遺憾的是,漢代之後就不再有如此風格的玉器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作為葬玉的玉蟬不適合佩戴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種神秘的文物——玉蟬。顧名思義,玉蟬就是雕琢成蟬的形狀的玉,通常長4-6厘米,寬1-3厘米,當然也有比較大和比較小的。玉蟬是一種古老的文物,在史前時期就出現了,到了漢代非常...

源遠流長的中國玉文化之戰漢玉

戰國時代,新疆和田美玉已不遠萬里來到中原地區,琢玉的機械——砣機已經產生,一些造型優美,製作難度極高的玉雕作品已經產生,戰國玉的藝術欣賞價值不亞於聞名世界的青銅器,那時的玉器製作,可以說是不惜...

古墓里的玉蟬是什麼樣子的?

說到蟬,大家都很熟悉,夏天天熱時,它趴在樹上叫個不停,有時真是吵得很吶!不過小君想說的是,蟬這東西在古代,尤其是漢代,那可是很牛的一種動物,人人都敬仰之,都想成為「蟬」。

玉雕絕技「漢八刀」

對於很多玉石愛好者來說,對漢八刀比較陌生,即使聽說過,也是知其名不知其意。漢八刀是玉雕技藝精妙的雕刻技藝,刀法簡練,雕刻出的形象生動,下面一起來探秘漢八刀這門絕藝。 漢八刀,就是指漢代的一門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