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勇:石峁遺址,一座影響深遠的史前最大城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周勇
石峁遺址對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有重要意義
孫周勇還談到,在歷史時期的一些國家制度性的因素中,也可以看到石峁文化的影子。
過去我們認為瓮城、馬面、角台等是在歷史時期才出現的。
但是石峁文化把這些現象出現的年代提前了一兩千年。
瓮城馬面等在石峁文化中就出現了,而且形制很成熟,就像天外來客一樣突然出現,與漢魏時期的洛陽城別無二致。
石峁的這類文明因素,毫無疑問從制度史上促成了中華文明形成。
城牆及馬面
近些年的石峁遺址考古取得許多重大發現
石峁遺址在中國早期的遺存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特點。
首先,它是一個坐落在黃土高原上的地上城址,有很多地面建築。
而現在發現的很多早期遺存,由於各種原因,都保存在地下。
其次,它表現出的很多文化因素,體現了北方區域沿著歐亞草原廊道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面貌。
比如鑄銅、石頭雕像等。
「大量的石雕發現於皇城台底部,體量很大,並且是成組出現的,上面有饕餮紋,應該是在牆面上做裝飾用的。
不排除原來皇城台頂部存在石頭砌成的神廟一類的設施。
」孫周勇介紹到。
石雕
殺戮現象
玉器埋藏在石頭城牆牆體
紝木遺存
「前段時間我們公布了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在石峁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口弦琴。
」孫周勇說到。
《詩經·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房」,《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這裡說的簧,就是口弦琴。
過去蒙古國發現的漢代時期匈奴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口弦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口弦琴。
石峁遺址口弦琴的發現,將這一歷史提前了兩千多年,在音樂史上是一件活化石。
石峁遺址的這批口弦琴,發現於石峁遺址最核心的區域——皇城台。
皇城台是宮室建築,王的居所,大量口弦琴的發現,可以體現出當時的禮樂制度,口弦琴就是當時高度組合式演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石峁發現的口弦琴
羌族人演奏口簧
石峁研究揭示新的現象
石峁文化是否是北方遊牧民族或草原民族創造的文化?孫周勇認為現在下這個結論還有點早。
「石峁遺址發現了很多細石器,結合遺址所在的區域地理位置來看,很容易讓我們覺得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業狀態有關,但是近些年經過植物考古的一些研究,採集的樣品分析結果並不支持這種觀點。
從石峁遺址的糧食作物和石峁人的食物結構來看,對粟的獲取是最大的,所以石峁遺址可能是以農業為主,遊牧業並重的生業狀態。
」
對於石峁與陶寺的關係這一熱點問題,孫周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石峁和陶寺,毫無疑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我曾經做過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我想它們應該是一種血親關係或者血緣關係,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一種血脈關係。
」他還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第一是年代,二者的年代基本重合。
第二是分布區域,雖然二者分布的區域有差別,一個在臨汾盆地,一個在黃河中上遊河套地區。
但是從考古學的文化面貌來看,石峁文化遺存和陶寺文化中晚期遺存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二者的陶器類型很相似,都出土了銅齒環、銅鈴,墓葬中都有壁龕的習俗,這些都反映出了二者非常密切的關係。
第三,過去有學者提出,石峁文化是陶寺人北上形成的。
現在的證據可能更傾向於石峁人向南遷徙,形成了陶寺文化。
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可能不是同一種考古學文化,陶寺中晚期最接近石峁文化。
「我更傾向於認為陶寺文化根植於北方的石峁,是石峁人向南遷徙的結果。
」北方河套地區從老虎山文化開始,到後來的石峁文化,文化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後,以石峁為代表的人群,由於氣候的變化,或者是其他族群的入侵等原因,導致人口向南流動。
對於石峁城防系統為什麼這麼發達,孫周勇也做了解釋。
河套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它的城防設施的建築,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發展脈絡。
孫周勇等人在考古調查時曾經在陝北發現過帶有環壕的聚落,很多中小型的龍山中期的遺址中也有石牆之類的設施。
到了石峁文化時期,城防設施已經很完備,除了城牆本身的一些建築外,還在城牆外建立起了預警措施,建有相當於哨所一類的設施。
那麼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它在防誰?敵人從哪裡來?我想它的生存壓力應該是比較大的。
目前的多學科研究有了一些成果,比如說體質人類學的一些發現。
我們將石峁被殺掉的一批人,和墓葬裡面的人,假設為兩群人,去做他們的體質特徵分析、古DNA分析、食性的分析,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出現了:這兩群人從食性上、體質特徵上都展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
那批被殺掉的人和夏家店下層的一些人群的特徵比較像,所以不排除石峁的敵人來自於東北方或者東部地區。
」
石峁城牆
城牆外的哨所
石峁遺址下一步的發掘與保護計劃
對於下一步的考古發掘計劃,孫周勇提到,下一步的發掘還是集中在皇城台區域,主要是做台頂的大型宮室建築,了解它的結構、保存狀況,為將來遺址核心區的保護提供依據。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始終是同步進行的。
孫周勇介紹到,石峁遺址的保護有特殊性,它的很多遺存都是地表的石頭建築,直接裸露在外面。
而且它的面積非常大,當地又經常會有極端天氣出現,這些都給文物保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我們國家也沒有對這種類型的遺址成功保護的案例。
孫周勇以及他的團隊一直在積極探索,並取得了一些成果。
「石峁遺址目前的保存狀況很不錯,整個遺址看上去層巒疊嶂,很氣派。
我曾經去南美參觀瑪雅文化以及印加文化石頭遺蹟的保護,我比較贊成裸露展示,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復原、修復和展示。
」
期待石峁遺址發掘早日取得更加重要的成果。
文/在線文博
編輯/喬娜
「小神」和「小木」歡迎廣大市民踴躍投稿
投稿要求:充分反映神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民生工程、風俗民情、美景美食等方面的原創圖片、文字或視頻,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宣傳效果。
神木新聞
「神木新聞」系中共神木市委宣傳部主管、神木市新聞中心主辦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關注「神木新聞」第一時間了解最新最快最全的新聞資訊。
關注神木就趕緊加入我們吧!
親!覺得不錯,點個讚再走唄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皇城大道」
新華社西安8月20日專電(記者馮國)古代通往皇城的建築叫什麼?正在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與研究的專家認為,連接內外城而通往遺址核心區「皇城」的道路建築堪稱「皇城大道」,其石頭鋪就的道路...
神木發現國內最古老骨制口弦琴
本報訊(記者趙爭耀)一個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讓神木石峁遺址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人們把這座興盛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規模大於良渚與陶寺、面積約400萬平方米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的城址稱之為「石...
孫周勇:石峁遺址,一座影響深遠的史前最大城址
前段時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上,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其中就有石峁遺址。石峁遺址,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