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勇:石峁遺址,一座影響深遠的史前最大城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段時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上,提到了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其中就有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對於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有怎樣的意義?石峁遺址近些年有哪些重要的發現?石峁遺址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採訪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領隊孫周勇,請他為我們做介紹。

孫周勇

石峁遺址對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有重要意義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陝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

1976年,考古學家戴應新對神木石峁進行調查,發現了一批非常重要的玉器,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

其後經過考古工作者們幾十年的勘探和發掘,發現石峁遺址是一座包含皇城台、內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內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

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80萬平方米)等城址,是目前所見的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

石峁城址以皇城台為核心,內城牆和外城牆呈半包圍狀將「皇城台」環抱,依山勢而建,形狀大致呈東北—西南方向。

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龍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遺蹟,城外還有數座「哨所」預警遺蹟。

石峁內城面積21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190萬平方米,內、外城的城牆長度達10千米左右,寬度2.5米。

「石峁遺址非常重要。

」孫周勇說道,「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它處在北方半月形氣候敏感區,是長城和長城沿線、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來回交錯的地帶。

另外它的時間節點很重要,處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是中國早期文明形成的關鍵階段。

與夏代處在幾乎同時的時間節點上,對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歷史有很重要的意義。

石峁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史料記載的空白。

以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在中原腹地。

石峁遺址的發現,說明在北方存在一個史料沒有記載的族群,他們創造了獨立於夏文化的石峁文化。

「石峁遺址的發現改變了我們對於中國早期文明格局的認識,中華文明的形成,其實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石峁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孫周勇還談到,在歷史時期的一些國家制度性的因素中,也可以看到石峁文化的影子。

過去我們認為瓮城、馬面、角台等是在歷史時期才出現的。

但是石峁文化把這些現象出現的年代提前了一兩千年。

瓮城馬面等在石峁文化中就出現了,而且形制很成熟,就像天外來客一樣突然出現,與漢魏時期的洛陽城別無二致。

石峁的這類文明因素,毫無疑問從制度史上促成了中華文明形成。

城牆及馬面

近些年的石峁遺址考古取得許多重大發現

經過近些年的區域系統考古調查和重點考古發掘,孫周勇帶領他的考古隊員們發現了由「皇城台」、內城和外城構成的石峁城址;揭露了外城東門址、韓家圪旦貴族墓葬區、樊莊子「哨所」等重要遺蹟。

這些發現表明,石峁遺址是距今4000年前後,在整個東亞範圍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結構和形制完善的石砌的史前城邑。

石峁遺址在中國早期的遺存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特點。

首先,它是一個坐落在黃土高原上的地上城址,有很多地面建築。

而現在發現的很多早期遺存,由於各種原因,都保存在地下。

其次,它表現出的很多文化因素,體現了北方區域沿著歐亞草原廊道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面貌。

比如鑄銅、石頭雕像等。

「大量的石雕發現於皇城台底部,體量很大,並且是成組出現的,上面有饕餮紋,應該是在牆面上做裝飾用的。

不排除原來皇城台頂部存在石頭砌成的神廟一類的設施。

」孫周勇介紹到。

石雕

石峁遺址發現了紝木的遺存,這也是目前最早的實物遺存。

學術界一般認為紝木最早出現在漢朝,而石峁的發現則將《營造法式》中的這一記載提前了兩千多年。

發現了一批早期彩繪壁畫,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石峁還存在將大量的玉器埋藏在石頭城牆牆體的奇怪現象。

還有大量的殺戮現象等。

石峁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麻布,或者類似於絲綢之類的文物。

「這個研究我們還在做,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有兩類,一類是苧麻的纖維,另一類可能是絲綢類的衣服。

殺戮現象

玉器埋藏在石頭城牆牆體

紝木遺存

「前段時間我們公布了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在石峁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口弦琴。

」孫周勇說到。

《詩經·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房」,《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這裡說的簧,就是口弦琴。

過去蒙古國發現的漢代時期匈奴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口弦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口弦琴。

石峁遺址口弦琴的發現,將這一歷史提前了兩千多年,在音樂史上是一件活化石。

石峁遺址的這批口弦琴,發現於石峁遺址最核心的區域——皇城台。

皇城台是宮室建築,王的居所,大量口弦琴的發現,可以體現出當時的禮樂制度,口弦琴就是當時高度組合式演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石峁發現的口弦琴

羌族人演奏口簧

石峁研究揭示新的現象

石峁文化是否是北方遊牧民族或草原民族創造的文化?孫周勇認為現在下這個結論還有點早。

「石峁遺址發現了很多細石器,結合遺址所在的區域地理位置來看,很容易讓我們覺得它與遊牧民族的生業狀態有關,但是近些年經過植物考古的一些研究,採集的樣品分析結果並不支持這種觀點。

從石峁遺址的糧食作物和石峁人的食物結構來看,對粟的獲取是最大的,所以石峁遺址可能是以農業為主,遊牧業並重的生業狀態。

對於石峁與陶寺的關係這一熱點問題,孫周勇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石峁和陶寺,毫無疑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我曾經做過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我想它們應該是一種血親關係或者血緣關係,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一種血脈關係。

」他還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第一是年代,二者的年代基本重合。

第二是分布區域,雖然二者分布的區域有差別,一個在臨汾盆地,一個在黃河中上遊河套地區。

但是從考古學的文化面貌來看,石峁文化遺存和陶寺文化中晚期遺存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二者的陶器類型很相似,都出土了銅齒環、銅鈴,墓葬中都有壁龕的習俗,這些都反映出了二者非常密切的關係。

第三,過去有學者提出,石峁文化是陶寺人北上形成的。

現在的證據可能更傾向於石峁人向南遷徙,形成了陶寺文化。

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可能不是同一種考古學文化,陶寺中晚期最接近石峁文化。

「我更傾向於認為陶寺文化根植於北方的石峁,是石峁人向南遷徙的結果。

」北方河套地區從老虎山文化開始,到後來的石峁文化,文化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後,以石峁為代表的人群,由於氣候的變化,或者是其他族群的入侵等原因,導致人口向南流動。

對於石峁城防系統為什麼這麼發達,孫周勇也做了解釋。

河套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它的城防設施的建築,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發展脈絡。

孫周勇等人在考古調查時曾經在陝北發現過帶有環壕的聚落,很多中小型的龍山中期的遺址中也有石牆之類的設施。

到了石峁文化時期,城防設施已經很完備,除了城牆本身的一些建築外,還在城牆外建立起了預警措施,建有相當於哨所一類的設施。

那麼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它在防誰?敵人從哪裡來?我想它的生存壓力應該是比較大的。

目前的多學科研究有了一些成果,比如說體質人類學的一些發現。

我們將石峁被殺掉的一批人,和墓葬裡面的人,假設為兩群人,去做他們的體質特徵分析、古DNA分析、食性的分析,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出現了:這兩群人從食性上、體質特徵上都展現出較為明顯的差異。

那批被殺掉的人和夏家店下層的一些人群的特徵比較像,所以不排除石峁的敵人來自於東北方或者東部地區。

石峁城牆

城牆外的哨所

石峁遺址下一步的發掘與保護計劃

對於下一步的考古發掘計劃,孫周勇提到,下一步的發掘還是集中在皇城台區域,主要是做台頂的大型宮室建築,了解它的結構、保存狀況,為將來遺址核心區的保護提供依據。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始終是同步進行的。

孫周勇介紹到,石峁遺址的保護有特殊性,它的很多遺存都是地表的石頭建築,直接裸露在外面。

而且它的面積非常大,當地又經常會有極端天氣出現,這些都給文物保護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我們國家也沒有對這種類型的遺址成功保護的案例。

孫周勇以及他的團隊一直在積極探索,並取得了一些成果。

「石峁遺址目前的保存狀況很不錯,整個遺址看上去層巒疊嶂,很氣派。

我曾經去南美參觀瑪雅文化以及印加文化石頭遺蹟的保護,我比較贊成裸露展示,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復原、修復和展示。

期待石峁遺址發掘早日取得更加重要的成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神木發現國內最古老骨制口弦琴

本報訊(記者趙爭耀)一個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讓神木石峁遺址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人們把這座興盛年代不晚於公元前2300年、規模大於良渚與陶寺、面積約400萬平方米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的城址稱之為「石...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皇城大道」

新華社西安8月20日專電(記者馮國)古代通往皇城的建築叫什麼?正在陝西省神木縣石峁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與研究的專家認為,連接內外城而通往遺址核心區「皇城」的道路建築堪稱「皇城大道」,其石頭鋪就的道路...

回望2016中國考古

入冬,一場洋洋洒洒的大雪,給石峁遺址蓋了一層灰白的冬衣,使這個原本就很有氣勢的石頭上的王國更顯宏闊。石峁自2011年橫空出世後,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焦點,2016年,因為瓮城、內外城牆以及牆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