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考古教材透露:考古的向盜墓的學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洛陽鏟」的用法:盜墓者慣打「梅花點」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行文前聲明——本文並不是教人盜墓!

作為盜墓的探查工具,「洛陽鏟」很好使,並為考古專家所認同。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專門編寫了一套《考古教材》(1959年1月出版),供當時短期訓練班學員使用參考。

我寫作《民國盜墓史》時,特意找到一本,在該書「發掘方法」一節里有這樣的文字——

專門為去尋找古墓而用探方或探溝的做法很少。

在知道這一個地區下面有古墓而去發掘時,多數是使用探鏟來確定墓的位置,這樣可以省很多人力和時間,因此是配合建設進行考古發掘時常用的辦法。

《考古教材》所說,是盜墓者的經驗之談,被移植到考古勘探工作中了。

圖:老師傅做示範動作供觀摩

如何使用「洛陽鏟」?民國時期並無專門的介紹,都是口口相傳。

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洛陽鏟」被廣泛運用到了考古發掘、地質勘探這類工作中來,「洛陽鏟」的使用便出現了專門性的介紹文章。

1955年《地質知識》第五期上便發表了《洛陽鏟鑽探——掩蓋層的勘探方法》一文,署名「郭秉奎」。

雖然文章簡短,卻在當時的讀者和考古界中引起了反響,後在1956年《地質知識》第一期又以「問答」的形式作了補充介紹。

這類理論性的文章,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有的甚至直接來源於民國盜墓賊的經驗之談。

筆者在這裡,就目前的使用方法,給讀者作一個介紹。

圖:洛陽鏟提上來的樣土

身體姿態:身體站直,兩腿叉開,雙手握杆,置於胸前,剷頭著地,與地面垂直,下鏟點位於二足尖間。

注意,如果站姿不對,會直接導致探孔打斜。

手部動作:手握在木柄二分之一處,提起鏟子,用力向下投擲,四面交替下鏟,保持孔呈圓柱形。

過一會兒得換一下站位,以照顧到每一面,否則探不下去、拔不上來,鏟易卡在孔中。

拔鏟時要一次性地直線快速上提,不能斜提。

動作要領:一面下鏟,孔半圓;兩面下鏟,孔橢圓;四面下鏟,探孔才是圓形。

孔要正要直,正是不彎,直是不歪,始終與地心保持垂直,特別是10米深以下,更要直。

為了保證探孔的垂直度,在保證姿勢和動作正確的同時,事前要檢查好「洛陽鏟」。

剷頭要正,杆柄要直,否則易打出彎孔。

如果孔斜了,兩個地面上相距1米的探孔,打到8~10米深的地下,便可能碰到一起。

圖:盜墓現場

探孔測驗:天氣良好時用小鏡子,藉助陽光,從孔口往下照,光線射到孔底,則孔是直的,是好孔;如果光線射到孔壁上,下不去了,則孔是彎的,是壞孔,必須修整後再打。

夜晚或天氣不好時,藉助手電筒的光線向下照射。

注意,有了一定經驗後,便不需要走這個程序,這供初學者練習使用。

下鏟選點:下鏟點要選在方便站人之處,有特定目標的例外。

打孔規則:一是「梅花點」,又叫「十字點」。

圖:探墓現場

這是在小範圍內,對重點地層使用的,即打好一個中心探孔後,在半米外的東南西北四點,再各打一個孔,平面看起來呈梅花狀。

老盜墓賊俗稱「梅花點」。

二是「井字點」。

這是大面積的普探使用,「梅花點」少了中間一孔便是「井字點」,分布呈網格狀,一般縱橫等比例,相距1米。

三是「線點」。

按一條直線兩端延伸打孔,孔與孔的間距根據需要,一般在半米至1米之間,用於初探,兩個孔連起看呈一條線,多條「線點」便是「井字點」了。

四是「星點」。

就是有選擇地打孔,一般附近沒有可疑之處,便走開另擇地方打孔,比較散亂,分布沒有規律性,如天上的星星,這兒一個那兒一個的,星星點點,這種打孔方法一般用於試探。


以上這些「用法」,其實也全是盜墓者傳授出來的,能被運用於科學考古上,也算一樁好事了。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

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jsnjnf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洛陽鏟的那些事兒

河南洛陽邙山上冢壘嵯峨,幾無臥牛之地,地下隨葬品埋藏極為豐富。鄭和七次下西洋後,中國的古文物和精美的工藝品,為西方商人所看重,「不惜重金,購於黑市」。由於偷挖古墓中明器的需要,洛陽的凹形探鏟,明...

鬼節說說考古打洞那點事兒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清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中元佳節七月半上墳燒紙拜寺廟百鬼夜行放河燈今晚(可憐我記錯日子了,應該是昨晚了),特別適合談考古打洞那點事兒。

盜墓者使用「洛陽鏟」有秘密:慣打「梅花點」

「洛陽鏟」的用法:盜墓者慣打「梅花點」本文作者 倪方六行文前聲明——本文並不是教人盜墓!作為盜墓的探查工具,「洛陽鏟」很好使,並為考古專家所認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專門編寫了一套《考古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