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區發現秦漢聚落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通過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考古發掘,在郫都區發現了一處成都平原目前所見保存最好的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是四川地區目前為止所發現年代較早記錄鄉一級基層聚落的考古實物材料。

該遺址對認識成都平原向漢文化變遷的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郫都區發現保存完好的秦漢鄉級遺址

「郫縣古城」是成都平原早期古蜀文明的八大古城之一,在古城湮沒之後,到了秦朝、漢朝,在這片區域有人生活嗎?他們是些什麼人?如何生活?

據郫都區指路村戰國至漢聚落遺址發掘負責人楊波介紹,這處遺址,位於郫都區,是去年6月開始發掘的,遺址區總面積約有300萬平方米,此次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

已經發掘的這一小片區域,就位於面積30萬平方米的古蜀時期「郫縣古城」的旁邊,時代要比「郫縣古城」晚上千年。

在該遺址內,發現了保護完好的從戰國時期到東漢時期的人類遺蹟。

在這處遺址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人類建築的房屋遺址,房屋有古蜀常見的干欄式建築,也有古蜀不常見的基槽式的建築;還發現了為數眾多的井,平均每隔30米就有一口,井口豎著陶制的井圈;還發現了瓮棺葬,這是秦漢時期關中地區常見的葬俗。

在房址周圍,發現了瓦當,據說當時只有級別比較高的人才能使用,而且是從中原帶來的建築習俗,在古蜀是沒有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井裡還發現了一枚陶雙耳罐殘片,用繁體字寫著「□子鄉」,第一個是什麼字,只能靠猜測,但是這枚帶字陶片,是四川地區目前為止所發現年代較早記錄鄉一級基層聚落的考古實物材料。

戰國晚期,秦滅巴蜀之後,蜀地開始實行郡縣制,有了鄉、里這樣的基層行政單位。

此前,在國內一些考古遺址,雖然已發現過鄉一級的基層聚落,但是並沒有找到相應的文字資料。

「土馬路」可過貴族馬車

在這個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條用由鵝卵石鋪設的「土馬路」,寬達4米,可過馬車,兩側有排水溝。

在馬路旁,還找到了一枚貴族座駕的配件「蓋弓帽」,這是一枚固定馬車頂上傘蓋的青銅帽,常常在墓穴中作為陪葬品被發現。

「這說明當時還有比較大的人物來到這裡,甚至駐紮在這裡。

在指路村出土的器物中,有巴蜀文化晚期的器物,如釜形鼎、陶釜、瓮、豆,也有一些秦漢文化的器物,如罐、盉、甑等。

楊波認為,兩種文化的器物出現在同一個遺址里,表明這一時期,在成都平原上,巴蜀文化與秦漢文化正在融合。

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整理室內,架子上堆放著一疊一疊的陶片,多為泥制灰陶和黃褐陶,每一片陶片上,都有一串黑色的編號。

有的已經修補好了,呈現出器皿的樣子,有的像碗,但是「碗」的底部連著高高的座子,還有小小的罐子。

楊波特意指示記者觀看一隻從考古發掘現場帶回來的陶井圈,據說由兩名工人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抬起來。

井圈圓筒形,直壁,直徑約60、高65、厚3厘米。

「在指路村所發現的陶井圈,形制幾乎都是一樣的。

據說,在該遺址還出土了一些新莽時期的貨幣,在這些貨幣之上的地層,還有房址發現,說明該聚落一直到東漢時期,都有人類聚居。

楊波認為,郫縣古城及周邊,處於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地理區位重要,歷史文化綿延不絕。

從發掘所獲資料來看,該遺址堪稱成都平原目前所見保存最好的戰國秦漢時期聚落遺址,甚至在全國範圍內也是不多見的。

指路村遺址系首次在科學考古發掘中出土帶有鄉名的陶文,極有可能是該遺址在秦漢時期的名稱,尤為可貴。

從出土器物的情況來看,該遺址很可能是戰國晚期秦滅巴蜀以後秦移民及其後裔留下的,所以該遺址對認識成都平原向漢文化變遷的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圖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編輯:李鈺瑩 責任編輯:李端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