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發現最早漢代基層聚落遺址 見證古蜀文明漢化進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新津寶墩古城、大邑高山、溫江魚鳧……成都平原分布的史前古城,蘊含了太多古蜀文明時期的未解之謎。

然而在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以後,古蜀地區也迅速經歷著向漢文化變遷的過程。

3月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郫都區古城鎮指路村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就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郫縣古城遺址附近,一個戰國晚期至東漢時期的遺址被發現。

從出土器物及遺存來看,極可能是秦滅巴蜀以後移民及期後裔的聚落。

不僅如此,這處遺址還發現了刻有「X子鄉」字樣的漢代陶雙耳罐,以實物證明這片遺址就是鄉一級的基層聚落。

據介紹,以銘文形式例證聚落等級,這個發現在漢代考古中十分罕見。

成都平原首次發現漢代基層聚落

郫都區古城鎮指路村遺址,距離寶墩文化時期的郫縣古城北城牆僅約100米左右。

在近年對古城的考古發掘中,漢代地層堆積引起了考古人員注意。

鑒於成都平原地區缺乏漢代居住遺址的考古資料,2017年6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針對指路村遺址幾處秦漢堆積豐富、埋藏淺的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結果收穫豐富。

考古遺址現場負責人楊波介紹,在3個月的發掘中,700餘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發現了兩處房址、兩口水井、一條道路以及窯址、灶、瓮棺、灰坑、灰溝等遺蹟,以及陶罐、缽、釜形鼎、瓦當等出土文物。

最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埋葬在漢井中的一件陶雙耳罐上,刻有「X子鄉」字樣,「它以實物證明指路村遺址就是漢代最基層的一個聚落。

這也是四川地區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鄉、里級遺存,在全國漢代考古中也相當罕見。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設巴郡、蜀郡。

此後,蜀郡長官、蜀守張若修建了成都城、郫城和臨邛城。

然而在近年的考古中,成都平原出土的漢代遺存多為漢墓,秦漢時期的聚落形態如何,一直缺乏考古依據。

如今,刻有「X子鄉」字樣的陶罐,揭開了漢代基層聚落的神秘一角----

在這個漢代鄉、里級的聚落中,發現了一條由鵝卵石鋪成的道路。

道路最寬處約4.2米、最窄處約3.8米,上面鋪設的卵石雖然破壞嚴重,仍能看出一定排列規律。

路面上除了鵝卵石,還分布著大量陶片、板瓦、筒瓦及少量瓦當殘片。

道路兩側還分別有一條寬約30至50厘米的排水溝。

楊波說,「從道路寬度及設施處理來看,可以推測是這個聚落的主幹道。

儘管是基層聚落,經過李冰治水後富庶的成都平原上,居住在此的人也早早開起了「豪車」。

考古發掘中,工作人員在道路附近發現了一枚用於漢代馬車、牛車之上用於車蓋的零件「蓋弓帽」。

這枚青銅製作的零件長約五六厘米,已銹跡斑斑,但它的發現讓考古人員頗為興奮,「漢代能使用這種車輛者,身份不會太低。

它也由此可以倒推這條道路在當時相當重要。

這個聚落在當時還使用了一種用陶質井圈修建水井的先進技術。

考古人員發掘的一個陶質井圈直徑約60厘米、高50厘米、厚3厘米。

楊波介紹,當時的人們在地面開挖圓形井壙至出水處為止,然後在中央層層放置陶質井圈,圈外用沙土或鵝卵石填塞。

這樣,人們就能喝到更清澈、潔凈而非混雜泥湯的井水了。

見證古蜀文明漢化進程

這個基礎設施完備的聚落,居住的是何許人呢?楊波說,儘管指路村遺址距離古蜀文明時期的郫縣古城只有100米。

但從出土文物來看,它們應該不是古蜀人所留下,更應是戰國晚期秦滅巴蜀後的移民及其後裔留下的。

楊波說,在近年對郫縣古城遺址的考古勘探中,考古人員發現有多次洪水淤積現象,且厚度較大。

在指路村遺址以前的大約兩千年里,出現了文化堆積的缺環,「這極可能意味著郫縣古城因為水患不絕,終被廢棄。

在李冰治水之後,天府之國水旱從人,人們便再度進入附近區域繁洐生存。

」楊波透露,此次發現的不少遺址下面有卵石,說明極可能就是建在古河床及其附近。

居住於此的先民,既有少量土著,更多的則是外來移民。

這些秘密的信息,正是鐫刻在出土的器物中。

楊波說,此次考古出土的房屋基址中,既有干欄式,也有基槽式,「在在寶墩、金沙等古蜀文明遺址發現的房屋基址,都以干欄式為主,因為蜀地水患解決以前,這種底層架空式的干欄式建築才可能有效防潮。

而開挖地基、填土石造房的基槽式建築,就是典型的外來文化,反映了漢代人居住方式的轉變。

這種外來文化還體現在瓮棺、瓦當等出土文物中。

楊波說,古蜀時期並無瓮棺葬風俗,而瓦當同樣是中原文化中用於高等級建築的構件。

此外,遺址還出土了陶罐、陶缽等具有典型中原文化特徵的器物,且數量巨大,與巴蜀文化特徵明顯的釜形鼎等器物形成鮮明對比。

將指路村遺址置於秦滅巴蜀的大背景下,不難得出它的「移民」性質。

楊波說,秦滅巴蜀以後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

一是屯兵,二是將罪犯家眷遷到巴蜀地區移民支邊,以及把六國剩下的民眾遷移此處統一管理。

再加上漢武帝開發西南夷鼓勵移民,卓文君之父、卓王孫這種富豪級人物也舉家入川。

因此從秦到西漢時期,幾次移民都會帶來巨大的文化影響和衝擊。

考古人員甚至推測,「X子鄉」雖然缺失一字,無法識別具體名稱,「但『子』也可能是分封的爵位名,這處遺址,或許就是從六國時某個王公貴族的封地遷移而來。

楊波透露,指路村遺址面積多達近300萬平方米,目前的考古只是其中一角,因此還無法了解聚落人口等具體信息。

但經過科學發掘、保存較好的漢代遺址,在全國也十分少見。

此次發掘,為認識漢代成都平原基層聚落生活提供了寶貴資料。

未來,遺址將申請五年長期發掘,以了解漢代鄉一級聚落布局、功能分區及日常生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