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網絡配圖

陪葬寶物一:甲骨

由發掘甲骨而發現的殷墟

甲骨就是中國古代占卜時所用的龜甲和獸骨。

其中龜甲又被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被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

因而,卜甲和卜骨,被合稱為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了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

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作為陪葬寶物,主要是在商朝時期。

在商代,宮廷里會有一位地位極高的占卜官,他平時會準備好甲、骨,每當商王要決定一項活動,或詢問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後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溫度,甲或骨會「卜」的爆開一些裂縫。

占卜官根據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向來判斷天意,並向國王報告。

國王即據此決定一切行動。

事後,占卜官還要把該事的結果刻在這片甲骨上。

這便是甲文,又稱甲骨卜辭,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

甲骨本身非常珍貴,因為它能預知吉凶,乃至生死,而且甲骨通常與巫術結合,所以商王希望死後也能帶上這些寶物,可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另外也是希望自己在未知的死亡世界裡能夠得到安慰和寄託。

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

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了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

經過研究得知,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

後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由於最先發現甲骨文的是王懿榮,因此,他也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之地——安陽小屯村一帶,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

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因而此地也被稱為殷都。

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後,便逐漸淪為廢墟,後人稱之為「殷墟」。

甲骨文的發現,對於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長眠於地下的王公貴族們,肯定不會相信,後人對於甲骨的興趣,竟然遠遠大於同期出土的青銅器。

陪葬寶物二:青銅器

曾被炸成20塊的四羊方尊

青銅器,作為商周時期的又一大陪葬寶物,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普遍的。

而且,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也頗多,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同時,在商王的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部分是用來祭祀祖先和鬼神,也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酒器,等等。

網絡配圖

又如,在我國西南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就發現了很多青銅器,這其中包括人面立人青銅器,以及造型奇特的青銅樹等。

此外,青銅器的製作還需要高超的合金技術,掌握好鉛、銅、錫的比例,才能鍛造出質量上乘的青銅器。

所以,把青銅器作為陪葬品,一方面說明了墓主的地位和等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鼎器文化的崇拜。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銅器,屬於祭祀用的禮器,也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以後,在1938年4月,被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的村民姜景舒發現。

由於四羊方尊有著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

於是,很快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參觀、撫摸。

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

只是防不勝防,方尊一個羊頭的細小的角尖還是被弄掉了,再也沒找回來。

同年5月,黃材鎮的一位名為張萬利的古董商以400塊光洋購得四羊方尊。

但是,這400塊光洋到了姜景舒手裡,實際只有248塊——中間已經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

張萬利買進四羊方尊以後,很快便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

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躲避戰亂,西遷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

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二十多塊。

195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四羊方尊的碎片。

1954年5月,湖南文管會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修復了四羊方尊,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至北京。

至此,關於四羊方尊的曲折經歷算是告一段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