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裁縫:八一八帝王陵墓中千奇百怪的陪葬寶物(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標題 千奇百怪:帝王陵墓中的十二大陪葬寶物(上)

帝王陵墓內有千奇百怪的陪葬品,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一些陪葬品也是價值連城。

可能當初的墓葬主人沒有想到隨他入墓的物品有多大價值,但是對於後人來說,這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依據。

例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重要的商周歷史的重要依據;例如,碑刻、字畫、瓷器、陶器,這上面附錄的文字,隨時都可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

前段時間河南安陽出土的「曹操墓」,其判斷依據之一就是墓內石牌上面的「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銘文(這一觀點遭受質疑,本文不做深入探討)。

當然還有一些陪葬品為我們所不齒,鮮明的例子就是用活人陪葬,這應該算最為昂貴的陪葬品。

陪葬寶物一:甲骨

由發掘甲骨而發現的殷墟

甲骨就是中國古代占卜時所用的龜甲和獸骨。

其中龜甲又被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被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

因而,卜甲和卜骨,被合稱為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了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

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作為陪葬寶物,主要是在商朝時期。

在商代,宮廷里會有一位地位極高的占卜官,他平時會準備好甲、骨,每當商王要決定一項活動,或詢問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後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溫度,甲或骨會「卜」的爆開一些裂縫。

占卜官根據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向來判斷天意,並向國王報告。

國王即據此決定一切行動。

事後,占卜官還要把該事的結果刻在這片甲骨上。

這便是甲文,又稱甲骨卜辭,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

甲骨本身非常珍貴,因為它能預知吉凶,乃至生死,而且甲骨通常與巫術結合,所以商王希望死後也能帶上這些寶物,可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另外也是希望自己在未知的死亡世界裡能夠得到安慰和寄託。

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

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了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

經過研究得知,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

後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由於最先發現甲骨文的是王懿榮,因此,他也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

但是,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

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

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並於1913年精選出兩千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以後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之地——安陽小屯村一帶,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

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因而此地也被稱為殷都。

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後,便逐漸淪為廢墟,後人稱之為「殷墟」。

殷墟占地面積約24平方千米,大致分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

城市的布局嚴謹而合理。

同時,從其規模及出土文物來看,它不僅是當時全國,而且是東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千百年以後,商王大墓的陪葬品甲骨,隨著氣候的變遷與時間的推移,才逐漸出現在了農民耕種的地面上。

當地農民發現這種骨頭以後,便認為是古代龍的骨頭。

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這種骨頭具有止血等作用,尤其是用這種骨頭的粉末來治療外傷和一些婦女病,療效更為顯著。

因此,他們便將其收集起來賣到藥店。

在被王懿榮「發現」以前,千百年來,被吃掉的「龍骨」——甲骨文不知有多少。

繼羅振玉之後,又有許多著名的學者,對甲骨文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遂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

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

過去,史學界有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直到甲骨文的發現,才終於將其看做信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的帶字甲骨共約16萬片之多,所用的單字也有4500多個。

它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發現自成體系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字,與埃及的「聖書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幾乎同時。

甲骨文的發現,對於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長眠於地下的王公貴族們,肯定不會相信,後人對於甲骨的興趣,竟然遠遠大於同期出土的青銅器。

陪葬寶物二:青銅器

曾被炸成20塊的四羊方尊

青銅器,作為商周時期的又一大陪葬寶物,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普遍的。

而且,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也頗多,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同時,在商王的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青銅器。

這些青銅器部分是用來祭祀祖先和鬼神,也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酒器,等等。

又如,在我國西南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就發現了很多青銅器,這其中包括人面立人青銅器,以及造型奇特的青銅樹等。

此外,青銅器的製作還需要高超的合金技術,掌握好鉛、銅、錫的比例,才能鍛造出質量上乘的青銅器。

所以,把青銅器作為陪葬品,一方面說明了墓主的地位和等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鼎器文化的崇拜。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銅器,屬於祭祀用的禮器,也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

四羊方尊,重34.5公斤,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頸飾口沿外侈,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其邊長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

此外,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四角各塑一羊。

其中,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器外,羊身與羊腿則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

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圈足上,承擔著尊體的重量。

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圈足上是夔紋。

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全體飾有細雷紋。

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線合范處均設計成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以後,在1938年4月,被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的村民姜景舒發現。

由於四羊方尊有著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

於是,很快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參觀、撫摸。

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

只是防不勝防,方尊一個羊頭的細小的角尖還是被弄掉了,再也沒找回來。

同年5月,黃材鎮的一位名為張萬利的古董商以400塊光洋購得四羊方尊。

但是,這400塊光洋到了姜景舒手裡,實際只有248塊——中間已經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

張萬利買進四羊方尊以後,很快便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

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躲避戰亂,西遷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

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二十多塊。

195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四羊方尊的碎片。

1954年5月,湖南文管會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修復了四羊方尊,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至北京。

至此,關於四羊方尊的曲折經歷算是告一段落。

陪葬寶物三:兵器

楚墓同時出土勾踐劍和夫差矛

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鑄造武器非常講究。

尤其是帝王將相,他們的佩劍都是寶劍,而這劍更多的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徵。

此外,很多人也非常喜歡劍,所以打造出的刀劍往往是精品。

他們將劍等兵器看做寶貝,死後也不捨得離開,所以很多寶刀、名劍都跟著主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以延續他生前的榮耀。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便是如此。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出土。

出土時,此劍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與鞘吻合較緊,劍身寒光閃閃,毫無鏽蝕。

寶劍全長為55.6厘米,劍身長46.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同時,劍身上還布滿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除此之外,靠近劍格的地方還有兩行鳥篆銘文,是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

越玉勾踐劍雖然已深埋於地下兩千三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二十餘層紙一划而破,因而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

可見《戰國策·趙策》所記「夫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醫」決非杜撰;《越絕書·寶劍篇》也曾記有名劍鑑賞家薛燭對劍的評論:

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

觀其瓤,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溢於塘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好猶不能得一物。

而《莊子·刻意篇》則云:吳越之劍「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聲價之重自不待言。

「越王勾踐劍」如此珍奇,可與其相媲美的則是「吳王夫差矛」。

夫差矛於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馬山的一座楚國貴族的墓葬中出土。

此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長達29.5厘米,器身遍飾菱形幾何花紋,鋒刃銳利,下部鐫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

矛身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被人們稱譽為我國古代兵器中的「雙璧」。

而兩者都出土在楚墓,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對此,有些考古學家和史學家認為這是禮贈和賞賜的緣故。

由於吳越出寶劍,故在吳、越兩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中,勾踐劍與夫差矛作為貴重的禮物而送到了楚國。

但是,另外有些學者認為是出於戰爭和掠奪的原因。

在歷史上,戰爭是古代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而吳戈越劍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徵或者戰後的戰利品,也隨著戰爭來到當時的楚國。

還有人認為,歷史上楚越曾有姻親,楚惠王之母系越王勾踐之女,所以作為陪嫁,勾踐劍留在了楚。

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可能性,比如,通過民間而流失到楚國,畢竟當時國家的疆域是非常小的。

歷史早已遠去,關於勾踐劍和夫差矛的「相逢」,仍然有待於考古學家的進一步探索與考證。

陪葬寶物四:水銀

秦始皇陵內山川湖海之謎

眾所周知,水銀是一種化學元素,學術上的名稱叫汞。

它具有去除惡瘡、治療疥癬的藥用價值,還具有去腐的功能。

這是人們在墓葬之中隨葬水銀的一個原因。

大規模使用水銀的陵墓,當屬秦始皇陵墓。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墓內: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年12月,中國地質工作者首次運用汞量測量法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測試。

他們驚奇地發現,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有一個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

這初步證實了《史記》中記載的真實性。

2003年,中國考古隊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無損勘查。

經過周密分析,再次發現地宮裡的水銀正如司馬遷描繪的那樣:以百川、江河、大海為藍本。

保守估計至少有100噸水銀!

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銀,目的不僅是為了營造恢弘的氣象,更有保屍的意圖,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銀)的有毒氣體來防止盜墓賊的入侵。

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冢里,以「水銀為池」的情況,並不鮮見。

但是,在地宮裡用水銀象徵「百川、江河、大海」並「相機灌輸」,卻是始皇陵所獨有的。

但是,人們感興趣的還不止這些。

這至少100噸的水銀是來自何方呢?

對此,有些人認為,水銀是來自巴郡一個叫「清」的寡婦。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秦代的巴郡有個寡婦名叫「清」,數代壟斷丹砂開採的生意,秦始皇曾為她修築了一座豪華的紀念碑——懷清台,以表彰她的「貞節」。

另外,《史記》又說:「江南」出丹砂。

《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涪陵郡出茶葉、丹砂……」而魏晉時期的劉琳則引述《續漢志》對這項記載作了注釋:「丹砂主要產於涪陵、丹興(今黔江境)二縣。

」同時,魏晉時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範圍內,而先秦古籍《逸周書》更記載了西周時巴人向周成王「獻丹」的史實。

這個史實說的是,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後,於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子成王召開諸侯大會。

此時,生活在三峽地區的濮人(被巴國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進貢過丹砂。

由於丹砂原產於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陽最近的一個丹砂產地,所以秦陵地宮的水銀很可能是由巴郡寡婦清提供的。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水銀是來自於陝西南部的旬陽。

按照地理位置來推想,秦始皇陵的水銀來源應該不止一個渠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距離最近的一條線,便是來自於陝西南部的旬陽。

旬陽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城市。

漢江和旬河正好在此交匯,此處便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所以旬陽縣就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太極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賦予了旬陽縣神奇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賦予這塊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汞銻礦產基地。

在旬陽縣公館鎮附近的礦山上,考古學家們找到了大量的古礦洞。

這些礦洞,共有一百多個,最深的有幾百米,最淺的也有十幾米。

從外觀上看,這些礦洞是扁形的,人剛好能夠爬進去。

對於此現象,有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古時開採條件有限,是沿著礦脈打進去的,所以只能勉強進去一個人。

另外,從礦洞外面所結的足有一寸厚的古銹,也可以判斷出它的年代非常久遠。

老礦洞的存在,也證明了旬陽縣開採汞礦的久遠歷史。

同時,在旬陽縣出土的文物又給人們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古代,水銀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製造鎏金青銅器,而在此地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文物無疑證明了。

同時,這些文物也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早在秦朝以前,旬陽就已經是一個重要的城鎮了。

戰國時代,旬陽正處於秦、楚兩國的交界地帶,雖說位於山區,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不過險要的地理形勢、便利的水路運輸又讓這裡成為秦、楚兩國的必爭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楚國,終於占領了著名的旬陽,也占有了水銀的蘊藏地。

當然,秦始皇陵的山川湖海之謎還沒有完全解開。

畢竟在秦始皇地宮沒有發掘之前,誰也不能確定秦始皇陵內是否真有水銀做成的山川湖海。

但是水銀被廣泛用於陵墓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陪葬寶物五:陶器

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如何燒制

在遠古時代,陶器是一種生活必需品,也是這一時期陪葬的必需品。

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

後來,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從遠古墓葬中發掘的大量陶器來看,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另外,在秦漢時期的墓葬中,還會經常發現陶俑的存在。

這些陶俑形象逼真傳神,大多是仿真人、真馬製成的。

在這當中,秦兵馬俑坑便是典型的代表。

它大約由八千件陶俑、陶馬組成,形態各異,個性十足。

從個體比例來看,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體結構的一般規律。

可見,當時的工匠已經掌握了古人所總結的關於人體比例搭配的規律,比如「行七坐五盤三半」、「三拳一肘」、「頭腳一樣大」,等等。

秦俑的燒制工藝精緻、準確、科學。

在燒制技藝方面,秦俑模塑結合,以塑為主。

具體地說,就是俑的腳、腿部分,用堆塑法製成;軀幹部分,用泥條盤築法成型;衣服和鎧甲,用貼、捏、刻等手法做成。

其中,俑的頭部製作是最為複雜的:第一,用粘貼的手段,將俑的頭後部塑成;第二,用粘貼手段將耳朵、頭髮、髮髻等部分貼刻而成;第三,運用刻的手段,將五官和鬍鬚刻畫出來。

當然,這些僅僅是秦人在製作陶俑時的基礎工藝。

當分件製作完成以後,秦俑的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關鍵。

高大、厚重的秦俑,如果製成後站不穩,那怎麼辦?秦朝工匠們發明了腳踏板。

腳踏板是秦俑組合的基礎,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穩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體美感。

組合工藝的第二個手段,就是用泥釘將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來。

這一工藝必須在泥質未乾的狀態下完成,如果時間把握不好,很難將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泥俑制好後,經過一系列的打磨,就可以入窯燒制了。

秦人制俑大多選用優質的細黃土,再加上少許的石英砂。

這樣燒出來的俑,不但泥質細膩,而且色澤純正。

秦朝工匠們在秦俑出窯之後,均以不同顏色塗之,而在著色程序上,一般是按先塗生漆,接著敷白,然後平塗彩繪的步驟進行。

儘管現在已經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從目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所殘留的色彩來看,兩千年以前的秦俑在調色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假如沒有人為的損壞,俑坑不是用木頭做梁,防氧化技術再高超一點的話,那麼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更加令人激動的場面——身穿迷彩服的威武之師,踏著整齊的步伐挺進古老的戰場。

陪葬寶物六:玉器

金縷玉衣有何特別的功能

先秦時期,玉器是權力、財富和身份的象徵,只有權貴人物如族長、巫師等,才有資格佩戴各式的玉器。

而這些人死後,往往把這些生前所佩戴的飾物帶入墳墓。

隨葬的玉器也被稱為玉冥器。

真正意義上的玉冥器是出現在周至漢這一段歷史時期。

當時的人們相信,以玉器堵塞死者的各個竅穴,就能阻止真神出竅,防止元陽外泄,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出現了大量的玉竅塞、玉璧板,等等。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廣州南越玉墓出土的大批玉冥器,這些玉器是專門為死者特製的,比如,玉冥器所用的玉塊或玉琮往往多切一刀,以示與實用之物相區別。

而自漢以後,厚葬之風漸漸收斂,故而專門用於殮葬的玉器也漸為少見,而大多的墓葬則以死者生前所用的實用器物陪葬了。

通常,專用的玉冥器有各種玉竅塞,如口含的玉、蟬、玉耳塞、玉眼蓋等。

此外,還有死者手中所握之玉豬,背後及胸前所墊蓋的玉璧板等。

那麼,玉冥器為何常常要被做成蟬、豬等動物的形狀呢?古人認為,蟬是從地下爬出來的,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

故而,蟬被認為可以重生,所以玉蟬一般含在嘴裡。

而豬則代表了農耕文化的金錢,而玉又價格不菲,所以古人經常用它來陪葬。

在所有的出土玉器中,最為奢華的當屬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所出土的金縷玉衣了。

劉勝的金縷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和1100克金絲編綴而成。

玉片的大小和形狀,根據人體各個部位設計而成,絕大多數呈長方形和方形,特殊部位則採用長條四邊形、多邊形、梯形和各種三角形。

玉片一般長4.5厘米、寬3.5厘米、厚0.2~0.35厘米,表面磨光,四角有小孔,用以穿綴金絲。

金絲則一般長4~5厘米、直徑0.035~0.05厘米,含金量為96%。

整個玉衣分頭罩、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

各個部位周緣用織物或鐵條鎖邊,加固成型。

這是能考證出準確年代最早的(公元前113年),也是考古發現最完整的玉衣。

當然,除了金縷玉衣,還有幾件陪葬品:玉蟬、玉豬和9個門塞。

此外,劉勝之妻竇綰墓中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縷玉衣,系竇綰殮服,全長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700克金絲編綴而成。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因此,有著非常嚴格的工藝要求。

漢代還專門設立了從事玉衣製作的「東園」,技藝高超的工匠在這裡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料、鑽孔、拋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再用金線相連。

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相當於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

雖然當時的皇室貴族奢望自己的屍骨不壞,也迷信「玉能寒屍」,並且為了使屍體不朽,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還使用九竅器來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

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也早已化作了一捧泥土,所剩下的也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玉衣了。

未完待續。

關注文裁縫微信號:文裁縫,閱讀下列文章:

盤點皇帝出生時的靈異事件

歷數盜墓史上的挖祖墳事件

揭秘史上的十二大風水先生

文裁縫點評末世預言七宗罪

梁宏達所有點評富二代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古代帝王陵墓內十二大昂貴的陪葬寶物

帝王陵墓內有千奇百怪的陪葬品,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一些陪葬品也是價值連城。可能當初的墓葬主人沒有想到隨他入墓的物品有多大價值,但是對於後人來說,這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依據。例如,殷墟出土...

西數古代帝王陵墓中的陪葬寶物!

帝王陵墓內有千奇百怪的陪葬品,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一些陪葬品也是價值連城。可能當初的墓葬主人沒有想到隨他入墓的物品有多大價值,但是對於後人來說,這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依據。陪葬寶物一:甲骨

古代帝王們的陪葬物:神秘而尊貴

古代帝王們的陵墓中會有許多陪葬物,有的是金銀財寶,有的是青銅器,有的是尖兵利器。無論是什麼,都可以顯示出我國古代帝王的尊貴地位。也許在安葬帝王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想過這些隨帝王入土的東西有多麼的...

秦始皇地宮為何放置水銀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開始在今天的陝西省臨潼區驪山腳下建造一座堪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圍繞著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謎團和猜想...

中國歷史上五大青銅器文物珍品!

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一時期古人創造出了...

殷墟——商朝之都

(世界文化遺產、5A級景區、河南安陽殷墟)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