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考古玩的都是高科技 工作人員戴氧氣面罩工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吳曉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持續吸引著公眾關注。

為了確保文物發掘及出土後不被破壞,此次發掘採用了諸多高科技,甚至連低氧工作這類以往多用於航天技術領域的高科技,也首次採用。

1月30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現場領隊楊軍來蓉舉行公眾考古講座,講述了海昏侯墓考古的幕後點滴。

據悉,這次考古發掘所體現的科學和嚴謹,被譽為中國考古史上的典範之一。

考古並非只有「洛陽鏟」

在盜墓小說和影視劇中,「洛陽鏟」堪稱「摸金校尉」必備神器。

而有的古蹟在前期勘探過程中,也會使用「洛陽鏟」。

但只有這個神器顯然不夠。

在海昏侯墓的發掘中,三維復原、X光等多種現代技術,便紛紛引入其中。

楊軍說,去年海昏侯墓首次公開考古成果時,公眾通過三維復原圖,清楚看到了墓室的立體結構,這就得益於前期的科技介入。

在調查發掘前期,考古人員便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測、GPS定位、電子全站儀布網測控、航拍以及三維掃描等科技手段,將調查資料信息化,復原出海昏侯國大遺址的全貌。

待發掘工作開始,每個時間節點都會採用三維技術進行掃描測繪,「大範圍長時間高精度掃描,既確保最真實留存文物 信息,又快速製圖、快速分析,有效支持了對現場遺存的分析判斷。

」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採用了復原整體布網測繪技術,有利於文物存放 位置的復原。

楊軍解釋,以前考古發掘結束,原來的地表就不存在了。

但這次發掘,工作人員在現場布置了9000多個測繪點,哪怕一個陶片也 有自己的三維座標,將大大有助於還原未發掘前的地表情況。

航天技術引入文物保護

海昏侯墓出土了兩萬多件珍貴文物,為了最大程度保護這些歷史的信息,還首次引入了航天領域的低氧工作技術。

楊軍表示,對文物最好的保護其實就是不發掘。

因為文物離開原來所處的恆定環境,就將被氧化破壞。

而此次為免盜墓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出土的重要文物要進行保護和修復,就必須在無氧或低氧狀態下進行。

為此,江西省考古所搭起了20平方米的低氧工作間,工作間可以產生並輸出氧含量少于于1%、相對濕度可在20%~80%範圍內調節的純凈氮氣,考古人員則需要戴著氧氣面罩工作。

為了看清楚出土文物上的紋飾或文字,考古人員還給出土竹簡進行紅外掃描,對車馬坑的車馬器照X光。

原來,這些車馬器的木質結構已經 腐朽,但金屬構件和配飾還保留,只是腐蝕嚴重。

為了看清這些金屬構件上的紋飾,文保專家便先給它們照X光,再根據探傷結果進行修復,以 免破壞紋飾。

而紅外掃描還在水裡進行,以免竹簡在空氣中乾燥變脆。

楊軍說,紅包掃描的好處是可以增加竹簡辨識度,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墨 跡,在紅外線下則可清晰顯示,方便專家進一步識讀。

據悉,轉入實驗室考古的海昏侯墓考古工作,未來對歷史的探秘將長達十年以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專家揭秘海昏侯生前愛吃瓜子

本報訊(記者鐘磬如 通訊員孫夏)昨天,為期兩天的全國考古工作會議在武昌舉行,會議對2012年以來的考古工作進行了總結,並對「十三五」期間的文物考古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會議還首次安排了面向公眾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