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考古顛覆的絲綢之路 秦始皇陵的營造或是受到西方文明影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3年,英國一位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兵馬俑的設計製作靈感來源於古希臘藝術品。

這一觀點經過中國媒體的報導後,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反映,根據網絡上的留言來看,絕大多數的中國網民是無法接受這一觀點的。


不過也有中國學者贊同這一學術觀點,這裡面就包括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長期在秦始皇陵進行考古的段清波老師。

你可以以這位英國學者
不了解中國文化為由,否定他的觀點,但以段清波的資歷,他觀點還是會有一些分量的。


曾經就這一問題和段清波老師進行過交流,他還是比較那位英國學者的觀點的,或許兵馬俑真的就受到了西方技術的影響。

他以1955年出土於咸陽塔爾坡一座戰國晚期的秦墓中的一批陶俑為例,這些陶俑的高度基本都在10厘米左右,以紅膠泥捏塑而成,輔以貼、刻劃、挖等技法 ,造型簡單甚至有些粗糙。

而且不僅是秦國,從出土的相關文物來看,當時其它六國的陶俑雕塑基本都是這個水平。


相比而言,秦兵馬俑不僅體量高大了許多,製作手法也豐富了很多,特別是對於肌肉線條的刻劃,更是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關鍵從塔爾坡秦墓的時代,到秦兵馬俑燒制的年代,在並不長的時間裡製作工藝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確實很讓人詫異。

咸陽塔爾坡戰國晚期秦墓出土的騎兵俑,是目前中國最早的騎兵俑。


秦始皇兵馬俑里出土的騎兵俑,對比一看高下立判。


除了兵馬俑之外,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在距離秦始皇帝陵封土更近的百戲俑坑內,考古工作者清理出了多件陶俑。

這些展現秦始皇生前宮廷娛樂活動的的陶俑,軀幹、骨骼和肌肉等處的製作加工手法和精確的肢體比例,顯示出了工匠對人體解剖學的精確掌握。


百戲俑坑內出土的一件陶俑,可能反映了秦代所流行的舉鼎運動。


特別是上圖這件,用力時胳膊隆起的肌肉、上舉重物時側腹的肌肉和肋骨、背部明顯的脊椎股、肥碩隆起的腹部等,表明了工匠已經熟練掌握了人體運動力學,而這種水準在此階段的東方文明里是絕無僅有的。

反倒是遙遠的西方,特別是古希臘人,在當時已經掌握了這種技法。


所以段清波等學者認為,這是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響。

文明的因子通過波斯帝國的崛起,以及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播撒到遙遠的東方,而居於華夏版圖最西端的秦人,也就成了第一批受到影響的中國人。


除了陶俑之外,考古專家在陪葬秦始皇陵的青銅水禽身上找到了西方青銅鑄造工藝的痕跡,在咸陽的秦墓中找到了帶有濃郁地中海風格的琉璃裝飾,甚至在秦始皇陵附近的一處勞工墓地里還發現了具有西方人種DNA的遺骨。

在中國的歷史教育里,一直是將張騫通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拉開了東西方交流的序幕。

這種觀點是源於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是他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並讓這個概念變得家喻戶曉。

但考古成果,則可能將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歷史提前了百餘年,可能會顛覆中國人的歷史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文史頻道轉載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認同其觀點和立場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

秦始皇陵兵馬俑還有多少疑團沒有解開

也許是在地下沉睡得太久了,秦朝的古文明要以一種驚人的方式,展現在世人的眼前,讓世人見識了什麼是真正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秦朝的文明凝聚在皇陵出土的陶俑和陶馬上面,所以這些人物和戰馬帶著秦朝的...

一周一處好風光——兵馬俑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先後有200多位國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