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墓博物館——千年神都依北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

北邙山山勢雄偉,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東貫洛陽城而過。

立墓於此,即圓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風水之說。

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粘結性能良好、土壤緊硬密實, 因此邙山被視為殯葬安冢的風水寶地,自後漢建武十一年城陽王劉祉葬於北邙山,其後王侯公卿多選墓地於此,就連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國王在客死他鄉後,也選擇了邙山為自己的安葬之地。

唐代詩人王建說「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白居易則問「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

俗語道:「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皆源於此北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

現存有秦相呂不韋、漢光武帝劉秀、西晉司馬氏、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的原陵,還有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此地為洛陽八景之一「邙山晚眺

邙山古名郟山,東西綿延三四百里,猶如一條長龍般橫臥在洛陽城北,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

邙山峰巒起伏,風光綺麗,它的最高峰翠雲峰樹木蔥蘢,蒼翠如雲。

歷代名人紛紛來此遊覽。

相傳老子曾在此煉丹,道教遂于山巔興建上清官以奉祀老子。

唐宋時期,每逢重陽佳節,上邙山遊覽者絡繹不絕。

傍晚時分,暮色蒼茫,華燈初上,雲煙縹緲。

人們站在峰頂遠望,但見周圍群巒起伏,山川秀美,城郭巍峨,宮殿宏麗,頓覺心曠神怡。

因此,「邙山晚眺」被譽為「洛陽八景」之一

北邙山

info: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郟山。

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東西橫旦數百里,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余脈,崤山支脈。

主峰翠雲峰,峰上樹木鬱鬱蔥蔥,蒼翠若雲,故稱「翠雲峰」。

翠雲峰風景秀麗,是消夏勝地。

北邙山不僅是軍事要地,也是絕佳的風水寶地,因此歷史上許多王公將相都選擇最後在此安息

洛陽古墓博物館

info: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星羅棋布,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的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

因此,洛陽古墓博物館又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館之一,同時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據考證,邙山已出土墓誌6000餘方,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

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年)時期的古墓。

邙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邙山陵墓群位於洛陽市的北部、東部和東北部。

這裡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平緩,高亢空曠。

黃土土層深厚,粘結性好,堅固緻密,適於營建墓塋。

至遲從東周時期開始,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此後的兩千多年逐漸形成了崇尚歸葬的習俗。

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鬱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所謂「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陵墓群占地面積756平方公里,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

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七個區縣。

文物保護區內的人口約20萬。

陵墓群年代從東周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一直延續到五代的後唐。

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可分成4段: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晉人陶淵明詩云:「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

」唐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舊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邙山上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

交錯毗連。

這些陵冢動輒高數十米,周長上百米,宛如小山般矗立,歷盡滄桑,仍不失霸氣。

實際上,邙山的河南古代藝術館分為三個部分:歷代墓葬區,北魏帝王陵墓區和洛陽壁畫博物館,下面一一介紹。

歷代墓葬區

歷代典型墓葬展區位於館東部,占地44畝,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為一組仿漢代建築群。

整個建築分為地上地下兩部分。

地上建築又分為前後兩半部分。

前半部分由南往北依次為漢白玉石門闕、館表;進而為「太虛」大殿,殿內置洛陽曆代陵墓分布砂盤,殿前左右兩側置複製的漢代大型漢白玉天祿、辟邪獸一對:殿後為玄堂,是出入地下古墓陳列室之所在:兩側是東西配殿,東配殿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漢代帝王出殯儀式群塑」、「民國初洛陽民間出殯儀式群塑」等展室。

配殿與玄堂之間有游廊相連。

後半部地面高於前半部2米,建有四角樓和「瓊閣」。

四角樓是地下四個大廳的地面延伸部分,為地下展室通風、採光之用;「瓊閣」建在四角樓之間,供遊人休息、購物之用。

南北中軸線青石板通道兩側置2.5米高的漢白玉人身獸首十二生肖雕像。

地下部分平面呈「口」字形,四角建兩漢、魏晉、唐宋、綜合等四座大廳,按時代順序陳列歷代出土珍貴文物。

四大廳之間有3米寬的通道相連,通道兩側即是搬遷復原的上自兩漢,下迄宋金的歷代典型墓葬25座。

將洛陽地區自夏至宋金三千餘年的歷代典型墓葬展現於人們面前。

這些墓葬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或古樸典雅,或深邃宏大,或豪華別致,或富麗堂煌,其建築風格各異,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個側面。

25個墓葬總計陳列文物597件,諸如兩漢、魏晉、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無不閃爍著時代的光輝。

特別是西晉、北魏和唐宋的墓誌,更是研究書法和補史證史的珍貴資料。

豐富多彩的墓室壁畫,構成洛陽古墓博物館的鮮明特點。

壁畫內容多為升仙、打鬼、四神、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天象圖和墓主人生活場面。

在繪畫技巧上,繼承並發展了戰國以來的繪畫、彩繪藝術,對後來的繪畫、石刻畫像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東漢天象神獸壁畫墓:1983年發掘於洛陽金谷園村,是一夫二妻合葬墓。

在前堂墓頂和四壁上繪有壁畫,墓頂繪天象圖,有太陽、月亮、彩雲、飛鳥、朱雀、白虎;牆上繪侍從、珠樹。

這家主人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繪於墓室內,以此幫助鎮守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東漢天象神獸

北宋宋四郎壁畫墓:位於墓門上部正中的銘磚上刻有「宋四郎家外宅墳,新安縣裡郭午居住」字樣。

相當於現在的門牌編號,墓主的後人可以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按此地址寄些香燭紙錢。

新莽天象神話壁畫墓:1978年在洛陽市金谷園村發現,屬新莽地皇年間(公元20年-公元23年),前後室都有壁畫,前室頂部繪天象圖,四壁繪出梁架柱和獸面方斗,後室壁畫內容是神袛和祥瑞圖像,體現的是流行於漢代的陰陽五行、天人感應思想及其引魂升天觀念。

東漢出行圖壁畫墓:1984年發現於河南偃師,墓葬主人姓名不詳,應該是為東漢高級官吏,墓曾被盜,看點是保存完好的長12米的壁畫---描繪墓主車騎出行的情況,九輛安車,七十餘人,五十餘匹奔馬。

非常細緻的馬車出行壁畫

北魏帝王陵墓區

北魏帝王陵墓展區位於館西部,占地約70畝,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系仿北魏建築風格。

該展區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為主體,搬遷復原清河文獻王元悻和江陽王元叉墓組成的。

景陵封土呈圓形,夯土堆直徑110米,現高24米,氣勢壯觀,結構完整,墓室內風格樸實,色調雅素,可使人們系統了解北魏帝王陵墓的基本面貌,對北魏時期的葬俗及陵寢制度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元悻墓墓室頂部繪有一幅天象圖,畫中有300多顆星辰,亮星之間有線相連,銀河縱貫全圖南北。

這幅圖比《敦煌星圖》早約400年,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洛陽壁畫博物館

考古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在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壁畫,必然是國寶。

其實這意思是說,壁畫非常難以保存到今天,所以無法用價值進行衡量。

壁畫館

info:洛陽作為一座全國聞名的文物大市,文物工作者多年來對大量古代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許多珍貴的墓葬壁畫。

這些壁畫涉及西漢、東漢、魏晉、唐宋和金元等多個朝代,壁畫墓的墓主人上自皇帝、嬪妃、達官貴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這些壁畫形象清晰、細膩,題材內容寬廣,涵蓋天文、地理、人事、神靈,堪稱一部用圖像寫就的中國歷史,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典籍資料無法比擬更無法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洛陽淺井頭村西漢墓壁畫,天界圖

表現的是西王母及其天庭眾仙靈生活的天界景象。

西王母是天國神仙世界一位重要神祇,是漢代民間信仰的主神,她手中有長生不老的靈丹,還具有引導逝者靈魂升天的神力。

繪製在空心磚上的朱雀。

偃師辛村新莽墓壁畫

六博圖:六博,又稱作六,是中國古代一種擲彩行棋的博戲類遊戲,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稱為六博。

六博在漢代特別流行,是貴族諸多娛樂活動的項目之一。

西王母鳳鳥圖:十分漂亮

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崔氏墓和唐氏墓

牽駝出行圖

2005年3月,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新區翠雲路建設工地發現兩座相距約150米的唐代墓葬。

根據墓誌介紹,兩座墓的主人分別為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夫人)唐氏和崔氏。

兩座墓形制相似,均為長斜坡單室磚砌壁畫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組成。

兩座墓均已被盜,唐氏墓殘存器物240件,崔氏墓殘存器物154件。

根據墓葬內遺留痕跡,考古人員判斷兩座墓的墓道、過洞、天井、墓室均有壁畫,由於被盜嚴重,墓室壁畫大部分已毀,墓道、天井、過洞處壁畫尚存。

壁畫是先將土壁簡單抹平處理後,平塗一層厚約1厘米的白灰層,然後施彩做畫的。

兩座墓出土壁畫近100平方米,幾乎是此前洛陽已發掘的各個歷史時期墓葬壁畫總面積的兩倍,在國內唐墓發掘中也屬罕見。

專家認為,這兩座墓的壁畫代表了唐代壁畫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唐代繪畫藝術和社會制度的珍貴資料。

安陽唐趙逸公墓壁畫

花鳥圖:栩栩如生

2000年發現於安陽市區,該墓由墓道、甬道、天井、墓室等四部分組成。

墓中出土近30平方米的壁畫,壁畫內容有男女侍從、仕女和花鳥壁畫。

據墓中出土的石碑可知墓主人為趙逸公,此墓建於唐文宗大和三年西元829年。

唐代趙逸公墓壁畫侍者圖:這是相當精美的壁畫

洛陽城北依邙山,南跨洛水,這一山一水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都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