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記憶」南雷旅遊紀念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銅川市王益區王家河南雷村,有一塊珍貴的旅遊紀念碑。
該碑用青石雕成,分碑額、碑座和碑身三部分。
碑額高6 6厘米,寬68厘米,厚31厘米,其中部浮雕有真武大帝像;碑座為贔屓(龍的一種,模樣像龜)形。
碑身高138厘米,寬64厘米,厚22厘米。
正面四周邊雕有龍形線紋。
文字是:
南雷村合會往朝武當名山還願碑記
真武之靈異於昭也,位鎮北方,職分水性。
其英風烈烈,殺氣騰騰,可以光日月而肅乾坤。
間嘗流覽史冊,究厥源流,誠□出乎人情意計之外者。
蓋帝以周室冢嗣,恭居東宮,席豐覆厚,錦衣玉食,分所宜然。
他人處此,鮮不顛狂自恣,時形傲岸之容。
顧乃不喜繁華,獨尚質樸,等富貴如浮雲,棄萬乘若敝屣。
結茅庵於武當山之巔,韜光斂跡,修真養性。
此非樂善本於天授,亦烏能瀟洒出塵,脫然無累若是乎!既而面壁功深,丹成九轉,遂超凡入聖,絕粒飛塵。
斯時僅留草殿,聊蔽風雨,以為往來行宮而已。
洎乎元運式微,群雄逐鹿,干戈靡寧。
明太祖崛起金陵,周流列邦,搜羅俊傑,曾與渠敵也。
先登台角藝,日暮共宿此山。
遂假回祿以雪怨。
乃忽有神降曰:「湫隘草舍,偶成焦土,與其奚所式憑?」太祖乃明哲詞:「他日得時,願以黃金成宮,酬神默佑之德。
」厥後掃凈妖氛,力致太平,乘六龍,握赤符,登九五之寶位,總攝百職,撫綏兆民。
爰命司空,急發帑金,監修金殿三楹,以妥威靈。
且寵賜徽號,敕封玄天上帝、真武無量聖佛。
嗣是愈顯神通,屏衛社稷,扶危救困,萬姓瞻仰。
以故六合之內,八荒之表,善男信女,廣種福田者,繪圖尸祝而外,匍匐頂禮,蹶趨恐後登山,而仰謁者洋洋乎幾遍寰區焉。
同邑南雷襯,彈丸僻處,居民鮮少,僅約善士十人有奇,結社積金,業有日矣。
遲至昨歲,黃鐘佳期,偕眾往朝,櫛風沐雨,跋履山川,越旬而始得羅拜金容。
弟見桷榱梲甓,盡屬精金連貫。
晨光與金色相映,燦然奪目,不讓靈霄寶殿。
進香已畢,歷覽名山勝景,諸峰環翠,芝荷競秀,恍似蓬萊宮闕。
徘徊留戀,不忍遽去。
因念生民以來,崇高富貴,躬列儲貳者,代不乏人。
然要皆當時則榮,沒則己焉。
及觀帝之播名於千秋、享禋祀於萬載,始信勢位人爵之榮顯,終不若性分天爵之良貴也。
命匠立碑表揚聖德。
非敢假此以市美名,實欲往來熙攘之眾,睹斯碑者,儼如帝靈之在前而肅然起敬,咸回心向道,交相鼓舞,悉革薄俗以從忠恕。
如善之天良,不可沒於人心;而敬仰之大義,自常留於宇宙而不蔽雲。
壬子歲貢後學弟子寇廷梁撰
又輸銀五錢
邑庠生朱世傑書
信 士張 寬、劉 著、李 矩、王 璉、馮 志、 李自振、李自寬、李自祿、李弘業、李 梅、李 建同 立
石 匠楊名煥、楊士麟
乾隆□六年歲次辛未林鐘既望穀旦
原文無標點。
我加了標點,把異體字、繁體字都改為現代通用字,並將文字排列格式由豎式改為橫式。
碑名中武當山,在湖北均縣南面,漢江右岸,是我國道教名山之一。
它叫「太岳」,意思是地位高於五嶽。
山勢雄偉壯觀,有上十八盤、下十八盤等險路以及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等勝景,還有真武宮、紫霄宮、玉虛宮、遇真宮等三十三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其中真武宮裡的金殿,全是銅鑄部件鉚榫拼合焊接成功的。
殿高5·5米,寬5·8米,進深4·2米。
殿內有真武大帝鎏金銅像,重達10噸,是極珍貴的宗教藝術品和歷史文物。
武當山道教徒,敬奉「玄天真武上帝」號稱,「武當派」。
真武,原名玄武。
北宋時,因皇帝的祖先叫趙玄朗,為避諱「玄」字,改為真武。
此神是二十八宿星的北方玄武,即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合併起來的神格化。
七宿中的虛、危兩宿,形如龜蛇,因稱玄武。
玄,龜;武,蛇。
據西漢編定的《禮記》一書,玄武神即五帝之一的顓頊,他是軒轅黃帝的孫子。
我國古代又稱玄武神為冬帝、北帝、玄帝、黑帝、水長上帝、玄天上帝、北極靈佑真君、鎮天真君靈應佑聖帝君,等等。
因為他是水神,我國北方普遍乾旱少雨,所以北方人特別崇敬他。
同官縣金山舊有祭祀真武的靈泉觀,延安太和山、佳縣白雲山至今仍有供奉他的大型廟宇。
後來,民間漸漸忘記了玄武神的真正來歷,說他是凈樂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游,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稱玄武君」(見「重增搜神記》)。
這個故事流傳開後,人們又浙漸忘記了該國太子的國籍,說他是周朝時的中國人。
此後,他又變成了隋文帝的太子。
南雷村的這塊碑,首先介紹了真武大帝。
由於碑文作者並不知道真武大帝的真正來歷,採用了是周朝太子的說法。
有趣的是,作者追溯金殿的歷史時。
記載了一個精彩的故事。
故事說,武當山上原來沒有金殿,真武住在一座茅草屋裡。
朱元璋起兵反元之前,曾為搜羅人才而週遊天下。
他途經武當山時,曾打擂比武,想藉機發現一些武林高手。
真武變成人的模樣來和朱元璋較量,不料被打敗,因此懷恨在心。
當天晚上,朱元璋睡在那間草屋裡,真武放火燒房。
朱元璋逃脫後,真武顯出神的原形,硬說房子是朱元璋燒毀的,要求賠償,這就是碑中所說的「假回祿以雪怨」這件事。
朱元璋答應日後如有可能,就賠一座用黃金鑄成的大殿。
朱元璋推翻蒙元統治,成為明初開國皇帝後,派人在草房舊址建了金殿。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故事裡,不是神打敗了人,一而是人戰勝了神。
不是人有求於神,而是神有求於人。
就人打敗神
這一點而言,除希臘神話中有人用箭射傷神的故事外,各國故事中都無此內容。
可見,它是民間傳說而非迷信故事。
僅就記載這一傳說而言,此碑亦有保存價值。
不過,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這一記載是錯誤的。
據我所知,金殿建於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比朱元璋要晚。
碑文主體部分記載了清朝乾隆年間,南雷村的勞動群眾自發地結為團體,去「朝拜」武當山的經過。
那時候的南雷村,是一座十分偏僻的山間小村。
戶主們經過長期準備,積攢了足夠的路費後,利用冬閒時間(文中的「黃鐘」,指仲冬,即陰曆十一月)出了門。
他們沐風櫛雨,跋山涉水,經歷十天之後終於抵達武當山。
這一帶美麗的風光,使生活在黃土旱塬上的莊稼漢著了迷。
正如碑文所說:「諸峰環翠,芝荷競秀,恍似蓬萊宮闕。
徘徊流連,不忍遽去。
」金殿更使長年居住在土窯洞裡的鄉下人大開眼界:「燦然奪目,不讓靈霄寶殿。
」回村後,他們決定立一塊碑來紀念這次活動。
第二年,他們請貢生寇廷梁撰寫了碑文,再由同官縣學裡的秀才(即碑文所說的「邑庠生」)朱世傑書丹,後由兩個姓楊的石匠刻了石碑。
碑文末尾的「乾隆□六年」中,有一字已殘缺,無法辯認。
但根據「歲次辛未」推斷,當為乾隆十六年,亦即公元1751年。
那麼,南雷村民去武當山,當在公元1750年。
「歲次辛未」之後的「林鐘」,即夏季,亦即陰曆六月。
「既望」為十六日。
「穀旦」,指吉日。
南雷村民是以朝拜真武大帝的名義去武當山的。
那麼,這是不是一次宗教活動呢?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在漢族中,信鬼神的人雖然多,但真正信教的人所占比重是不大的。
在封建社會裡,從官方到民間,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並非某一宗教。
再者,就宗教而言,清朝統治者偏重的是佛教,而不是道教。
乾隆皇帝宣布黃教(西藏喇嘛教的新派)為國教,並禁止道教主要首領正一真人傳度。
可見此時道教的地位己經低落下來。
另外,從碑文看,這次活動並無道士參加。
碑文詳載了一些民間故事,而無太多宗教說教。
碑文的作者和香客們對真武大帝和武當山的歷史不甚了了。
可見,其作者和香客們都無道教知識,都不是真正的道教信徒。
自此看來,這次活動並無宗教目的。
香客們是不是有迷信目的——向水神真武大帝求雨呢?看來也不像。
因為碑中並沒有提到「求雨」二字。
另據《同官縣誌》,乾隆十五年沒有發生旱災,沒有求雨的必要。
可見,此行完全是一次旅遊活動。
古語說:「天下名山僧占多」。
在我國,凡屬名山,一般都建有寺廟、宮觀。
因此,古人在旅遊中必然會拜謁廟宇,今天的一些人依然如此。
旅遊,是目的,拜神只是一種標榜。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南雷村的這塊碑,是旅遊紀念碑。
這種碑,詳細記載了古代的旅遊民俗,是重要的民俗文物,十分罕見,我在陝西還沒有見過第二塊,因此很珍貴。
留存至今的占碑,絕大多數是達官貴人的墓碑和「德政碑」之類,屬於剝削階段。
由勞動人民立的、記述他們社會活動的碑,像鳳毛麟角一樣少。
從碑的階級屬性上講,此碑也有一定價值。
清乾隆年間,我國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經濟繁榮,社會也比較安定,與康熙時合稱為「康乾盛世」。
南雷村的這塊碑,就是這一時期社會面貌的歷史見證。
試想,如果當時象光緒時那祥,哀鴻遍野,士匪橫行,動亂不已,勞苦大眾自顧不暇,哪有閒情逸緻出省旅遊呢?何況南雷,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山間小村。
據當地老人們回憶,這塊碑原被建有設木欄的碑樓保護。
其所在地,亦因此叫碑樓。
1980
我路過南雷時發現了此碑。
碑樓己毀,碑身倒臥於地,部分文字埋入土內,我抄錄了所能見到的碑文。
1990年4月,我據此寫成一文。
投往城區政協。
政協領導十分重視,指示我補充此文。
為此,9月8日區政協派專人與王家河鄉文化站的同志和我一道抵達南雷。
但碑己埋入土內,地點不明。
我們向南雷村黨支部書記說明清況後,支書表示:「無論如何也要挖出來!」我們走後,該村組織五個農民連續挖了三天,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終於在一所民房旁二、三米深處挖出碑身、碑額。
碑座已無法尋覓。
9月15日,我抄錄了全部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