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與張三丰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雙勝境·拳法自然:湖北武當山

——張三丰的故事

武當山因為風景奇麗,被世人譽為「亘古無雙勝境」;武當山又因位列道教四大名山之首,被世人贊為「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還因出現了一位拳法自然的全真武術大師張三丰,更令世人心儀嚮往,虔誠瞻禮,追慕風從。

仙山瓊閣與武當道教

武當山坐落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稱「太岳」「玄岳」「大岳」。

武當山有箭鏃林立的七十二峰、絕壁深懸的三十六岩、激湍飛流的二十四澗、雲騰霧蒸的十一洞、玄妙奇特的十石九台等勝境,天柱峰為主峰,四周群峰向天柱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天下奇觀。

相傳,武當山為真武得道飛升之地,「地勢雄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故名武當山。

因此,春秋至漢末,武當山已是古代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許多達官貴人到此修煉,如周大夫尹喜,漢初將軍戴孟,著名方士、煉丹家馬明生、殷長生都曾隱居此山修煉。

東漢末年,道教誕生後,武當山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重鎮,並形成了武當道教。

武當道教是一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真武為信仰核心,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篆禳袷,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徵的道教派別。

漢末至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雲集武當山,辟穀修道,如東晉謝允,南北朝劉虬等人均棄官入山修煉。

天台宗三祖慧思也入武當山訪道,蜀漢軍師諸葛亮亦曾到武當山學道。

皇帝敕令,在武當山修建宮觀,始於唐代。

李唐自稱老子後裔,扶持和崇奉道教。

太宗貞觀年間(627-649),敕建五龍祠;代宗大曆年間(766-779),敕建「太乙」、「延昌」;昭宗乾寧三年(896),又敕建「神威武公新廟」。

到了唐末,武當山已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北宋天禧二年(1018),真宗趙恆加封真武為「真武靈應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將五龍祠升為觀。

仁宗趙禎推崇真武為「社稷家神」,並建真武廟,塑像崇祀。

宣和年間(1119—1125),徽宗趙佶敕令,創建紫霄宮。

南宋寧宗趙擴、理宗趙昀都為真武封號,虔誠祭祀。

著名道士鄧若拙、房長須、謝天地、孫寂然等人進山修道,宣傳道經,使武當道教進一步發展。

有元一代,道教深受元朝統治者恩寵,武當山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香火旺盛。

著名道士汪真常、葉雲萊、張守清等人在武當山迅速發展教團,使武當山成為與天師道本山龍虎山齊名的道教聖地。

朱棣當上朱明王朝第三任皇帝以後,立即決定「北建故宮,南修武當」。

他認為起兵南下「靖難」時,因有北方真武大帝陰助,才能登上皇帝寶座。

為了報答真武大帝護佑,永樂帝決定在武當山建造道教宮觀。

永樂十年(1412),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歷時十一年,沿著溪流峽谷自下而上,建成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等,最後到達真武大帝所居紫霄宮,形成長約60公里的參拜路線,面積達160萬平方米。

工程完成後,永樂帝賜名「大岳太和山」。

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築群

此後,明朝歷代皇帝、皇親貴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武當山興建和擴建宮觀。

嘉靖三十一年(1552),嘉靖帝朱厚熄遣臣率湖廣軍民在武當山進行大規模重建和擴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建築奇觀,達到了「仙山瓊閣」意境。

為了直接掌控武當道場,明朝皇帝自永樂帝始,歷代帝王都遣內臣和藩臣提督武當山一切事務,直接對皇室負責。

永樂帝從全國欽選四百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當山辦道,又從中欽選二十三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為正六品提點,具體管理各大宮觀。

同時,把武當山數百里山場賞賜給道觀,調五百五十五名(戶)犯人到此耕種,供贍道士。

永樂至隆慶年間(1403—1572),曾遣內臣二十二名、藩臣四十八名住山提督,欽授提點一百九十一名,分管各宮觀。

到嘉靖(1522—1566)時,武當山各大宮觀有道士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家道院。

武當拳與張三丰

據史料記載,李唐時期,中華武林以佛、道九大名山為宗,形成九派,即武當、少林、峨眉、青城、崆峒、天山、雪山、華山、崑崙。

其中,武當武術內容,為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

此三大拳種,為武當內家拳派三大支柱,而將武當武術發揚光大,則是武術大師張三丰。

據道教界推測與學界研究,張三丰活動時期,約元仁宗延祐(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為其號。

遼東懿州(今遼寧省彰武西南)人。

傳說他身材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

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

讀書過目不忘,漫遊天下,行蹤莫測。

入明,自稱「大元遺老」,曾游武當山,預言武當山異日必大興,乃與弟子披荊斬棘,創草廬以修道。

不久,又離開武當山,雲遊四方,遁世清修,聲望彌高。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身有疾患,欲求張三丰合仙藥。

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人四處尋訪無著。

此後,又派張宇初等尋訪,皆無結果。

成祖朱棣登極不久,於永樂五年(1407)遣給事中胡瀅帶人攜璽書,尋訪十年,亦不得見。

張三丰精家學淵源,有天師道根基,承陳摶、火龍真人真傳,通曉道門天元、地元、人元三種大丹修煉之旨。

他不僅貫通儒、釋、道三教,「論三教書,則吐辭滾滾,皆本道德忠孝」,而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通。

他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釋﹑儒﹑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謂教。

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

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

張三丰自畫像

張三丰「既精少林,又復從而翻之」,創武當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純陽拳、混元拳、玄武棍等內家拳法。

其功理功法有三:

一、拳法自然,以武演道。

武當拳法以老莊哲學為理論基礎,將《道德經》、《易經》、《黃庭經》,作為指導行功內煉的指導思想,通過追求天人合一,長視久生的宗教實踐,把人體看成與大宇宙相對應的一個小宇宙,其修煉目的就是要使大小宇宙相通相融,共振共應。

二、重在內養,性命雙修。

武當拳法注重「內功外拳」、「內外結合」、「以內為主」的內功動功,即「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煉精神氣力功」;與此同時,還建立了以丹田運化修煉為核心,以經絡氣血津液暢通為先導,以提高性脈系統功能為重點的有序化程序,形成丹道武學的動功內修程序,既可以挖掘人體防身禦敵潛力,又利用人體攻防動作及禦敵形式去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使武術攻防鍛鍊與養生修身有機結合,實現還精補腦,增強生命活力,達到延年益壽目的。

三、靈巧技擊,柔弱勝強。

武當拳法是內功和動功的統一,其功理功法中的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慢制快、以小勝大的運動方式及虛實變化的手段,區別於其他武術流派的根本所在。

因此,在技擊層次上,其特點是不尚拙力,順其自然;注重行圓取象,鍊氣凝神;尚柔文靜,不躁不僵;靜若山嶽,動若江河;行如蛇,動如羽;沉肩墜肘,虛實腹,松而不垮,停而不滯,中心安適等等。

其技擊特點,則是以柔克剛,以小制大;避實就虛,引進落空;隨曲就伸,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後發先至;圓弧運動,整力打人;一動無有不動,牽一髮而動全身;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等等。

張三丰所創立的武當拳法,以「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擊之末」為目的而流行神州大地。

其後世傳承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

張三丰弟子中,有曾助朱元璋軍餉的秦淮富戶沈萬三,沈萬三傳其婿餘十舍、富戶陸德原等,為居家道士。

武當山全真道士丘玄清,明洪武初,師張三丰,後被朱元璋召至京師,任太常卿,蔭封三代。

成為明代全真道士中最顯貴者。

武當道士盧秋雲、周真得、劉古泉、楊善登同師張三丰,被稱為「太和四仙」。

淮安人王宗道師事張三丰,後被封為「圓德真人」。

明天順三年(1459),英宗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7),憲宗封張三丰為「韜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世宗封張三丰為「清虛元妙真君」;天啟三年(1625),熹宗封張三丰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明朝帝王的不斷慕求與褒封,道教本身的神化,使張三丰的神仙傳說歷久不衰,托稱曾恭遇張三丰傳道之說,直到清代,仍時有所聞。

張三丰寫有大量著作,清道光年間,龍門派傳李西月編成《張三丰先生全書》八卷行世。

中國宮觀的故事

2016年1月出版

定價:28.00元

作者簡介

濮文起,沽上黃葉村人。

燕園學子。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民間宗教、宗教文化研究,已出版著作二十餘部,發表論文百餘篇。

內容簡介

在中國現行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的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道教的主要活動場所稱為「宮觀」。

其經歷了一個從「靜室」到「治」,再到「觀」「館」並用,最後於唐初定名為「宮」的發展過程。

除宮觀外,許多高道還將名山作為隱修聖地,如泰山、茅山、終南山、雲台山、天台山、武當山、羅浮山等。

在這些道教宮觀和道教名山當中,不僅發生和演繹了或令人肅然起敬或令人感佩不已的鮮活故事,而且見證了中國道教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成熟的漫長歷史過程。

為此,本書將從古往今來鑲嵌在中國秀麗山川之間的成千上萬座道教宮觀和道教名山中,擷取八十餘座具有代表性的宮觀與名山,通過講述發生在這些宮觀與名山的百餘個故事,向世人展示中國道教為人類所貢獻的東方智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六大門派之一的武當

武當派興起於明代,由張三丰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聖地.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時的劉虬...

湖北省十堰市旅遊景點《武當山》簡介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東接聞名古城襄陽市,西靠車城十堰市 ,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北臨高...

真實流傳的武當派,張三丰是怎樣的道士

武當派興起於明代,由張三丰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聖地。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時的劉...

「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武當山

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山中36處宮觀庵廟大多為明代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

武當山道教文化

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據文獻記載,漢魏六朝時,修仙學道之士薈萃是山。宋代道經尊此山為真武修煉之地,武當山道教正式形成。元代,武當山宮觀教團日益發展。明代,自永樂皇帝大建武當山宮觀祠廟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