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鳳凰真的存在過,原來是這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特別珍愛的動物。

在歷史上,早期人類文明中似乎普遍地盛行過對某些動物的崇拜。

例如,歐洲和亞洲的許多民族都喜愛獅子與鷹,以之為徽記——因為它們是力量和敏捷的象徵。

在古華夏,中國人所崇拜的動物是龍與鳳。

在中國遠古文明的象徵系統中,有五種靈異動物組成一個神秘的象徵體系。

即:龍、鳳、虎、龜以及「麟」(麒麟)。

在漢代五行的宇宙體系中,其中四種靈物被配置於天地四方: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即鳳),北玄武(即神龜)。

這四靈受到遠古華夏人的特殊崇拜不是偶然的。

龍一向被認為是力量的象徵,鳳一向被認為是美的象徵。

虎是權威的象徵,而龜則是長壽與神秘智慧的象徵。

在遠古的神話宇宙觀中,龍是雷、雨、電之神,鳳是太陽神、火神和風神。

虎是明月之神(於菟/「玉兔」),(民間傳說月神為玉兔。

在漢以前認為月神是「於菟」——白虎。

於菟與玉兔音近,因此訛變為玉兔。

說詳《諸神的起源》。

)而神龜,則被認為是水神和天宇之神。

虎與龜都是自然界中實有的動物,麒麟即靈鹿,也有生物原型。

然而千百年來,龍與鳳的真相卻一直是個謎。

關於龍的問題,我已經作過一組專題性的研究。

在本文中,我想進一步研討關於鳳的問題,以求解開古動物學與考古文學中的這又一個謎。

一、一位能帶來祥瑞的舞蹈之神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

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

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

最後,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

」何謂鳳皇?孔安國傳(為《尚書》作傳之「孔安國」有兩人,一為西漢之孔安國。

一為東晉之孔安國。

舊說「偽」孔傳者,乃東晉孔安國所傳,並非「偽」也。

詳說見何新《尚書新解》。

):「靈鳥也,雄曰鳳,雌曰皇。

」靈鳥,即神鳥也。

我們注意的是,在這裡,鳳凰被古代經學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

古音「儀」與「娥」通。

「娥」,又作「婀」,「舞也」,婀娜而舞。

「蕭韶九成,鳳凰來儀」,鄭玄讀「儀」為「偶」,謂「儀,言其相乘匹。

」即鳳凰成雙(「乘匹」/雙匹)而來,來而跳舞。

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吁!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呵,我敲石拍石,百獸隨我的節拍而一齊跳舞!」)由於鳳凰以善舞而聞名,故在《山海經》中又被稱作「舞鳥」。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

「天山有鳥如丹。

識歌舞而妙靡,名曰帝江。

」(《文選》西都賦注引《山海經》)帝江即帝鴻,鴻鳥,大鳥也。

鴻鳥,上古亦被認為是鳳凰別種,漢以後成為鴻鵠即天鵝與黃鵠的名稱。

《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

……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又記:「鸞鳥自歌,鳳鳥自舞。

鳳皇卵,民食之。

甘露,民飲之。

」(海外西經)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所描寫的鳳凰形相,謂「其形如鶴」。

也就是說,是一種形如仙鶴的高足大鳥。

鸞鳥,乃鳳鳥之別種。

鸞,聯也,成雙曰鸞(故雙生子稱孿子)。

鸞,團也。

形如團團之鳥亦曰鸞鳥。

「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鳳凰」之名,在古漢語中有兩個來源:1、風皇。

即大風之王,大風之神。

(在甲骨文中,風即鳳字。

)(說詳於省吾《甲骨文字述林》。

)2、方皇。

方皇即彷徨之語轉,「彷徨」今語亦作「徘徊」或漫步。

(《辭海》:「彷徨,亦作徬徨、仿偟、方皇、旁皇。

徘徊,游移不定。

皇旋,迴轉。

」)本意似為優遊輕舒的漫步之貌,以及盤旋婀娜的曼舞之貌。

鳳之稱方皇,顯然應與它的能歌善舞及善於步行有關。

綜合這些上古時代關於鳳凰的傳說表明:1.鳳凰,是一種能歌善舞之鳥,是一種祥瑞之鳥。

2.鳳凰結群,來必眾多。

3.鳳形似鶴,身材高大。

4.性喜雙棲。

5.形態團鸞。

6.善於舞蹈和漫步。

關於鳳凰這些較古的記述,顯然與後世傳說如雞或孔雀的鳳凰是非常不同的。

二、商王曾捕獲到五隻鳳凰現在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就是,鳳凰,究竟只是一種僅在神話中存在的子虛烏有之物,抑或是在歷史中確曾存在過的一種真實的動物?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前者,即否定鳳凰曾經是一種真實的動物。

而我在神話研究領域近年來所作的工作,是試圖建立一種(神話考古學)。

我始終不認為遠古人類都是一些不務實際想入非非的幻想家。

我絕不認為遠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僅僅是臆想的產物。

我深信,在遠古神話的符號象徵之下,在剔除其傳說附會或以訛傳訛的變形後,都有隱藏在其深層結構之下的歷史真實、生物真實和人類文化真實。

龍如此,鳳凰也必如此。

商周銅器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有如下記載:「甲寅卜,呼鳴網雉,獲鳳。

丙辰,獲五。

」此則卜辭,據已故著名古文字學者於省吾說意思就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雉,於丙辰這天捕獲了五隻鳳。

因此于氏認為,「由於系用網捕之,故所獲自是生風。

」由此看來,至少在商代,人們在狩獵時還曾經捕獲過活的鳳鳥。

鹿角巨鳥(睡虎地秦墓)無獨有偶,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也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歸生鳳於王。

」(收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又,周金文中亦有關於「生凰」的銘辭。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認為正是指「活鳳凰」。

在著錄甲骨文中,我曾發現有一片卜辭記為:「且乙,鳴鳳。

」(祭祀祖乙時,鳳鳥在鳴叫。

)且乙鳴鳳此辭中「鳳」字形構特殊,但其兩足長而明顯,與其左方「鳴」字中的鳥形之區別亦至為明顯。

朱芳圃釋其字為「鳳」,確切無疑。

鹿角鴕鳥(曾侯乙墓)在陝西近年出土的周原(西周早期)甲骨卜辭中,有一片甲骨上有「己鳳」二字的刻辭。

(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此片甲骨中鳳字之形亦頗為特殊,象一隻高足之鳥。

又「己鳳」之「己」可釋為(1)祭祀之祀,己鳳即祀鳳。

(2)己與易通,蜥蜴之易,即龍。

己鳳,或即龍鳳。

(見下圖)周原甲骨「己(祀)鳳」在古文獻中,也有關於鳳凰實存的大量記載。

《逸周書王會》記:「氏羌(中國西部民)來獻鸞鳥。

」歷代注家無異詞,都說鸞鳥亦即鳳鳥。

據史料記述,鳳鳥中有「青鳳」一族。

晉書《拾遺記》記:「周昭王以青鳳之毛為二裘,一曰燠質,一曰暄肌(玄機),常以禦寒。

至厲王末,猶寶此物。

」又說:「有罪徒,以青鳳毛贖罪免死,片毛准千金。

」這則記載表明,周初時鳳之羽毛仍存在,但已被視為珍奇之物。

時俗貴重之,喜以鳳毛制裘。

罪徒若獻鳳毛,則可贖身免死。

(今成語「鳳毛麟角」,源出於此。

)總之,無論在甲骨文、金文及文獻資料中,都有材料可以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奇異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

但值得注意的是,先秦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

例如《左傳昭17年》:「我商祖少昊摯之立地(摯,或即伊摯,伊尹也。

),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

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

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漢代鳳凰在中國大陸已極稀見。

但在這些記載中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人所描繪的鳳凰形體特徵,仍有一個與古代鳳鳥之傳說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特別高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二以上。

三、鳳凰的鳥類特徵與鴕鳥相符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

」郭璞註:「鳳,瑞應鳥。

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淵鑒類函》引《晉中興書》記:「鳳鳥鵠頸而龜腹(背)。

」《說文》中綜述了漢以前關於鳳凰的各種傳說,記曰:「鳳,神鳥也。

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

五色備具(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

從鳥,凡聲。

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字。

」(原文作「朋黨」,「黨」字乃為後人妄增。

鳳、風、朋三字古音近字通。

)《爾雅翼》解釋《說文》這段話說:「鴻前者,軒也。

麟後者,豐也。

蛇頸者,宛也。

魚尾者,歧也。

鸛嗓者,椎也。

鴛思者,張也。

龍紋者,文也。

龜背者,隆也。

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說:「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

」(《太平御覽》引)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黃帝即位施惠。

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

宇內和平,未見風皇。

唯思其象,夙昧晨興。

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

戴德、負仁、抱忠、挾義。

小音金,大音鼓。

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

食有質,飲有儀。

往即文始,來即嘉成。

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

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

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

』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孔子晚年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其已乎?」謂不見天下太平之日矣。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神話成分。

但在古代傳說中,鳳鳥與黃帝一族關係特別密切。

這與鳳鳥是黃帝(太陽神)一族的圖騰有關。

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

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夫木行為仁,為青。

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

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

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

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

即:——頭部呈青色,——頸部呈白色,——喙部呈赤色,——胸、背部呈黑色,——趾、爪呈黃色。

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複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

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

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

例如《說文》中所謂「過崑崙,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

但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則是頗可注意的。

如果剔除掉上述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則可以篩選出如下一些特徵:1.傳說中的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實)。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群處,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覆巢毀卵則鳳不翔。

」(《淵鑒類函》引孔子)11.鳳鳥營於穴居(居「丹穴」、「鳳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

行走步態倨傲而善舞蹈。

(鳳鳥又名「鵔」,字從「夋」,徐鍇註:「踆,行步舒遲也。

」)13.其生態:「游必擇地,飢不妄食。

」(《白虎通》)14.鳳鳥翔行喜鼓翼逆風。

(《白虎通》)。

關於鳳鳥的上述形態描述,與漢代以前文物中描繪的鳳鳥圖象,大體也是一致的。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確實曾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曾為先民所崇愛的一種鳥類呢?我的回答也許是令人驚異的。

但這卻是一個顛撲不破,經得起檢查的事實。

這就是,這種奇異的鳥類確曾存在,它就是大鴕鳥。

四、鳳凰的生物原型是大鴕鳥關於鴕鳥,多數現代中國人對它頗不熟悉。

因為鴕鳥在中國大陸上滅亡已久。

現代人很少知道,這種體軀龐大堪稱鳥王(即「眾鳥之長」)的巨型鳥類,不僅曾在古中國曾經存在;而且作為一種圖騰物,其與遠古中國文化曾具有極其深刻的關係。

在北京周口店及安徽、河南的多處古人類遺址中,與古人類活動遺存物一同出土的,常伴有古鴕鳥的巨大蛋殼化石及骨化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周時代的銅器銘紋中,關於鳳鳥的多種圖形,非常類似於鴕鳥。

而在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天文雲氣雜占」中有一鳳鳥之圖,其形則正是一隻典型的鴕鳥。

(西漢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大鳳」圖為鴕鳥,在帛書中,以鴕鳥象徵風神,以大魚象徵水神河伯。

)我收藏有一塊清代出土於陝西長安漢宮舊址的瓦當(硯),其銘紋中之鳳鳥(朱雀)之形也正是一隻典型的大鴕鳥。

(此銘紋收入錢君匋、張星逸、許明農合編《瓦當彙編》第95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馬王堆帛書「風氣占」中的大風之神:鴕鳥對這塊瓦當,史樹青先生曾作過一個考釋如下:「西漢朱雀紋瓦當拓本,原物清末陝西西安漢城遺址出土。

歷來所見漢代朱雀紋瓦當,朱雀形象皆作鳳頸,鷹喙,魚尾。

此瓦則作鳥頭,長頸高足,尾部下垂,近似鴕鳥。

鴕鳥產於西域,見《漢書西域傳》及《後漢書帝本紀》,屢稱安息國進獻大鳥事。

因知朱雀形名俱原於大鳥也。

漢代大鳥形象,僅此一見,殊可貴也。

」(1995、12、22 史樹青題記)案:史先生說「大鳥形象僅此一見」不確。

我在漢瓦當圖紋中還見到過幾件朱鳥的拓片也是鴕鳥。

由此可以推知,鴕鳥實際可能就是遠古傳說中的鳳凰之原型。

那麼,為什麼鴕鳥會成為一種被古人認為是具有神異特性的神聖之鳥呢?為了解開這個歷史之謎,我們有必要較詳細地了解有關鴕鳥的生態及動物學知識。

關於鴕鳥,《大英百科全書》「鴕鳥」條記謂:「鴕鳥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鳥,不過它是不會飛的巨鳥。

但是,其怪異而堅韌的足補償了這一缺陷,鴕鳥可以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奔跑。

事實上,鴕鳥是當今鳥類中最奇特的一種,他們的生活千奇百怪,充滿了神奇色彩。

」鴕鳥Ostrich(Struthio camelus)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

產於非洲。

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

雄鳥成體高達2.5米,頸長几占身體的一半,重達155公斤,雌鳥稍小。

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

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

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

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

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

雄鳥互相爭奪3——5隻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

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

鴕鳥皮可制柔軟、細緻的皮革。

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

鴕鳥在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

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

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鴕鳥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在關於鴕鳥的其他資料中,我們還了解到:鴕鳥為現代最大型鳥類,成體高可達2.75米,體重75公斤。

後肢強壯,骨盤為關閉型,腳長善走。

常結群奔行於沙原。

喜結成大群居,但群內實行一雄一雌的配偶方式,雄性具單個交接器。

兩性輪流孵卵和共同育雛。

蛋比雞蛋大30倍。

食性以植物為主。

鴕鳥的色彩以黑為主,間雜有灰、青、白、褐、紅諸色。

鴕鳥巢建築在山洞或土穴中。

(參閱丁漢波《脊椎動物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鴕鳥腳有兩趾或三趾,澳洲鴕鳥鴯鶓有三趾。

非洲鴕鳥是鳥類中唯一具兩個腳趾的類群。

其內腳趾厚而強健,體現了它適應快速奔跑的特性。

因腳與地面接觸面積較小,因而能獲得較快的奔跑速度。

鴕鳥靠趾及趾間蹼來支撐身體,能奔、善跳,可靈活地轉移方向。

先秦歷史傳說中屢見關於「三足烏」的記述。

足,趾古字通。

所謂「三足烏」實際就是三趾之鳥,即鴕鳥。

三足鳥,在中國遠古一直被傳說為一種神秘的鳥。

「天地之初,有三白(足)烏主生眾鳥」。

(《藝文類聚》卷九二引《三五歷記》。

)「日中有三足烏」。

(《太平御覽》卷三引《春秋元命苞》。

)孔安國《尚書大傳》引「泰誓」,言武王伐商,「火流於王屋,化為赤烏三足」。

在鳥類中,唯鴕鳥有三足(趾)。

在上述關於鴕鳥的動物學記述中,我們可以注意,以下若干特徵與古代傳說中的鳳鳥特徵皆正相吻合。

1.鳳有五色,色彩以黑為主,亦區別不同種而間雜有灰、青、白褐、紅諸色。

而以黑、青色為主,故在古代又稱作「青鳥」。

2.鳳鳥體態高大(7—8 尺)。

大鴕鳥成體亦高達 2.75米(7—8尺)。

3.鴕鳥雌、雄體色不同。

雄性蒼青色。

雌鳥則以褐黃色為主。

傳說中的鳳鳥雄性為青綠色。

雌性則為黃色,故稱「凰」,凰者,黃也。

鴕鳥是雜食性的鳥類,在自然狀態下主食草、葉、果實與種子。

偶爾也食用小型哺乳類、小鳥、蜥蜴和昆蟲等。

但在某一時期,如果沒有這許多食物,鴕鳥則頗能耐受飢餓。

鴕鳥可以數日不飲水,天性能耐渴。

這是在乾燥而荒涼的沙漠地帶長期生活適應的結果。

鴕鳥常有吞食沙礫、碎骨、甲爪以及金屬等的習慣,以幫助砂囊的磨擦和消化。

每當烈日高照的時候,沙粒受熱,溫度增高,其厚蹄可防止傳熱,使足部不致被熱沙所燙灼。

由於鴕鳥不懼炎熱,傳說它能穿越烈火而行走,因此非洲人也認為它是「火鳥」。

埃及神話中關於「芬尼克斯」之鳥,即火鳳再生的神話可能與此有關。

古中國人也認為鳳鳥是一種「陽烏」和「火之精鳥」。

綜合以上材料,我們可以概括出關於鴕鳥的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A 在形態方面:1.鴕鳥形體高大,是鳥類中之最長大者,高約2—2.5米。

2.鴕鳥之頸細而柔長,如蛇頸。

3.鴕鳥背部隆起。

4.鴕鳥羽毛有花紋。

5.鴕鳥有紅、褐、青、白、灰、黑等色。

B 在生態上:1.鴕鳥以植物為主要食物。

2.鴕鳥群居,數十隻至數百隻結成一群。

3.鴕鳥有較穩定的一雄一雌配偶。

4.鴕鳥穴居。

5.鴕鳥善鳴叫、奔跑。

行走速度極快若飛,雙翼張起如帆,當其鼓動可形成強大風流,飛沙走石,因此被認為是「風神」。

6.鴕鳥力大可以拉車。

(傳說中的鳳凰也可以御車,即「鸞車」。

)以上述諸特徵與古人傳說中關於鳳凰的形態描述相比照,不難看出,就其主要動物學特徵而言,二者的形態與生態完全相吻合。

最有趣的是,據動物學家報導,鴕鳥愛聽音樂,對音樂節律有極高的辨賞力。

並且極善於舞蹈。

其日常行走步態,昂首闊步有如倨傲的紳士。

而每到求偶的發情期,在交配之前,雄鴕鳥與雌鴕鳥一定要進行長時間儀態萬方的周旋舞蹈。

因此我認為,鴕鳥也正是傳說中那種「自歌自舞」的「五彩鳳鳥」。

五、遠古岩畫中的鴕鳥關於鴕鳥與鳳凰關係更加重要的實物證據,我們還可以從考古學中發現的各種人類文化遺存中進一步得到證實。

其證據之一是遠古岩畫。

在非洲先民岩畫中,曾發現有大量鴕鳥及狩獵鴕鳥的繪畫。

有趣的是,在中國也發現了鴕鳥岩畫。

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

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

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

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

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導:「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隻鴕鳥(Struthio)。

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

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

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

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

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①那麼我們要問,這裡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

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

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

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

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神話中,人們一直認為鳳凰乃是傳說中的太陽之鳥:「鳳,火精。

」(《初學記》引《演孔經》。

)「鳳凰者,焞火之禽,陽之精也。

」(《鶡冠子度萬》。

)《開元占經》記:「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烏,象鳥,有三趾。

」(何按:非洲鴕鳥腳部有二趾,澳洲鴕鳥腳部有三趾。

)在上古傳說中,鳳凰是司曆法即「司分」之鳥。

《淵鑒類函》第37卷480引《左傳》:「少昊氏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

鳳鳥氏,歷正也。

」杜註:「鳳知天時,故名歷正之官。

」古代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傳說,我認為與鴕鳥的季節性行為有關。

鴕鳥是一種遷徙性鳥類。

它如同候鳥一樣冬去夏來逐草而居作長途游徙。

鴕鳥有季節性求愛與交配的習慣。

特別是在交配期,它每天清晨如同晨雞一樣迎日朝鳴,所謂「鳳鳴崑岡,聲振於天」。

都自然地會使遠古時期的人們把鴕鳥看成一位神秘的季節使者,物候之官。

《淵鑒類函》引「天老對黃帝語」說:「鳳能究萬物,通天地,律五音,覽九州,觀八極也。

」鳳凰因此也被古人認為是天使、天帝的使者。

「究萬物,通天地。

」(《韓詩外傳》)傳說中的鳳鳥夕宿「丹山」(即太陽之山)。

(參閱《淵鑒類函》引《文選》詩:鳳鳥「夕宿丹山際」。

「有鳥居丹穴,其名曰鳳凰。

」(唐李嶠「嚎風」))是一種祥瑞之鳥,「鳳,王者之嘉祥。

」(《瑞應圖》)「上通於天,下集河洛。

」(同上)據晉張華《博物志》記:「鳳鳴朝陽。

」(《淵鑒類函》引《博物志》。

)晉顧愷之《鳳賦》:「鳳稟鶉火之曜,資和氣之煙溫。

」關於鳳凰與季節、太陽的這種神秘關係,完全與鴕鳥的習性相符。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

在上古,除其他生物學以及作為狩獵者之重要食物資源的理由外,鴕鳥實際上也正是作為一種太陽神的使者之鳥(「帝使」)而受到人們喜愛和崇拜的。

六、鴕鳥在中國古陸的絕滅從古生物材料看,鴕鳥及鴕鳥卵的化石,在中國的古地層中具有廣泛存在。

例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不僅出土過鴕鳥蛋,而且發現過鴕鳥腿骨化石。

據古動物學家報導:「鴕鳥是我國北方更新世晚期地層中最豐富的化石種之一。

鴕鳥蛋化石遍及於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陝民、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北京等十二個省市自治區。

已經發現的完整的蛋化石,至少有七十處。

有蛋片化石的地點不下上千處,可以想像當時鴕鳥之繁盛。

在我國北方,幾乎所有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都有鴕鳥化石。

」至少在距今約 1 萬年至三千年的歷史年代內(甚至還要更晚),中國北部草原區域仍可發現有鴕鳥活動的大量遺存。

與鱷魚一樣,鴕鳥適應生活於氣溫較高的生態環境中。

大約距今 8000—5500 年間,地質上稱之為大西洋期,是全世界氣候的最佳期。

那時我國北方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被充分發育,山區森林茂盛,野生動物大量繁殖。

(參閱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但是,在據今 3000—2000 年左右,發生了一次氣候變冷時期。

據動物學家推測,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 4000 年左右——而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堯舜)時期。

在黃帝、炎帝時代,鴕鳥,即鳳凰的出現已被認為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祥瑞,可見其已變得十分稀少。

而在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即愈來愈趨於稀貴。

偶或出現,即被看作特別重大、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事件(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因此鳳凰被認為是與豐收和祥瑞有密切關係的「瑞應鳥」、「瑞鳥」、「瑞鷃」。

以至與生態和氣候、季節相關的「青鳥」、「春鳥」。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所見關於「生鳳」的最晚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記述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鳳凰/鴕鳥空白時期。

綜上述:我認為,蛟龍和鳳凰——大型鱷類與鴕鳥,都是古中國本來實存過,但在周秦漢以後漸趨絕滅了的動物。

周秦漢以後,中國社會愈來愈深刻地擺脫了早期圖騰文化的影響。

又恰是在商周秦漢之間的三千年內,中國大陸的自然生態與人文地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氣候的趨寒、湖沼濕地的減少、山林草原的大片墾伐,以及人類控制和破壞大自然手段的逐漸加強,使得龍——蛟鱷(大型鱷類)在中國北方趨於滅絕,而鳳鳥——鴕鳥則徹底地絕滅了。

據說孔子臨終前,由於畢生未曾見到過龍、鳳這兩種祥瑞神異動物,曾發出了著名的悲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何按:河圖、龍馬,實即鱷魚背甲的花紋。

《論語註疏》邢註:「鄭玄以為,河圖洛書,蛟龍(一本作「龜龍」,龜、蛟字通)銜圖而出。

」《中候》曰:「龍馬銜甲,赤紋綠色,甲似龜背,柔廣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錄記、興亡之數。

孔安國以為八卦是也。

」這種綠色龍馬,實即大型鱷類。

)——「鳳鳥未來,龍馬也不來,我就這樣地要死去了!」這恐怕不僅是孔子對時代政治的悲嘆!而且也正是對其所處時代人文生態、自然變遷的悲嘆!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在傳說中,鳳鳥是一種祥瑞之鳥(瑞應鳥),而且與聖人關係密切。

鳳凰與黃帝尤為關係密切。

緯書《春秋合誠圖》記:「黃帝游洛水上,與大司馬容光等臨觀,鳳凰御圖置帝前。

帝再拜受圖。

」《元扈石室銘》:「堯坐舟中,與大尉舜臨觀。

鳳凰負圖授堯圖。

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

其章曰天赤帝符璽。

」宋人羅願在所著《爾雅翼》中講過這樣的話:「蓋鳳生南方,達中國而不妄飛、鳴、飲、啄。

其至蓋罕,故孔子稱之。

而世好事者喜為之傳道,務奇怪其章,抽繹其聲,列於神聖,故千世而不合焉。

」所謂「鳳生南方」,應是根據《山海經》五彩鳥出於南方丹穴之山的傳說。

所謂「其至蓋罕」,即所見稀少。

我們觀察從岩畫、商周銅器、秦漢磚石畫中關於鳳鳥的原始造型,會發現其與鴕鳥的原型形態相去皆不遠。

但當鴕鳥在中國絕滅後,鳳鳥與其原型鴕鳥的形象,就逐漸分離。

逮於唐宋以下,已是誰也不曾見過鳳鳥。

人人都只能口耳相傳,文字轉抄錯訛,其言語輾轉附會,增枝添葉。

結果就如龍一樣,無論在造型藝術中或者在傳說中,都日益遠離其真相。

實際上,秦漢以後,龍、鳳不再是一種圖騰象徵,而愈來愈變成一種宗教哲學中的抽象崇拜和藝術美感所尋求形式表現的造型符號。

然而實體儘管消失,語言的記號外殼卻依然保留著。

鳳與凰這兩個語言記號的外殼,給人們的想像力留下了幾乎可以作無限發揮的園地。

所以,鳳凰的傳說早在秦漢學者中已經眾說紛紜,成為一種極為怪異的神秘、神聖之鳥。

而在魏晉以後,就更是新說迭起,愈傳愈奇了。

七、古史書中西域入貢鴕鳥的記載在關於中國古代奇鳥的記述史料中,我注意到有如下一則:「堯在位七年……有析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重晴,言雙睛在目。

狀如雞,鳴似雞,時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飛,能博逐猛虎,妖災不能害。

」(《太平廣記》卷 460 引《周書》。

)案析支國,即條枝國。

即「Tazi」。

唐代稱「大食」,此乃中國古代泛稱阿拉伯國家的古名。

所獻中國之「重明鳥」,《拾遺記》記為「鸞」,言其「或一歲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留重明之集(棲)。

國人或剖木,或鑄金,似此鳥之狀」。

鸞鳥就是鳳鳥。

值得注意的是,這則記載著重刻劃了這種「重明之鳥」具有「重睛」的眼部特徵。

這種特徵恰與鴕鳥相符:「鴕鳥眼大,具上下眼瞼,且被長而濃密的黑色睫毛所保護,可防大漠風沙。

鴕鳥視力敏銳,突出的眼和靈活的頸使它能隨意地環顧四周,可從遠距離看到同伴和可能的敵害。

」因此,這則史料可以看作關於上古時期西亞(敘利亞種)之鴕鳥東來的一則最早記述。

《史記大宛列傳》記,當公元前126年左右(漢武帝元朔年間),安息(波斯)來華入貢大鳥卵:「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二萬騎迎於東界。

東界去王都(長安)數千里。

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

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

」案:安息,乃亞洲西部古國,本為波斯帝國一行省(地在伊朗高原東北部),即先秦秦漢書中常提及的日落西方之地「崦嵫」。

(屈原《離騷》:「望崦嵫其勿迫。

」)其地位於裏海東南,相當於今伊朗的東北部和原蘇聯土庫曼共和國之南部。

西漢以後,重新被中國人所認識的鴕鳥,都已非產自中國本土,而是由西域引進的。

到了唐代,據杜佑《通典》記:「吐火羅國高宗永徽初遣使獻大馬爵,高七尺,足如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

能敢鐵,夷俗謂為鴕鳥。

」唐杜環《大食國經行記》:「鴕鳥,高四尺以上,腳似駱蹄,頸項勝得人,騎行五、六里。

其卵大如三升。

古名大馬爵」。

明《本草綱目》引劉郁《西使記》:「富浪有大鳥,駝蹄,高丈余,食火炭,卵大如升。

」費信《星槎勝覽》:「竹步國、阿丹國俱出駝蹄雞,高者六、七尺。

其蹄如駝。

」彭乘《墨客揮犀》:「骨托禽,出河州,狀如雕,高六尺余。

其名自呼,能食鐵石。

」以上是漢以後中國人關於鴕鳥的一些報導。

我們可以注意到:1.據說鴕鳥可以吞火。

這與古代人認為鳳凰是陽火之精的傳說頗相吻合。

(顧愷之《鳳賦》:「鳳凰秉鶉火之靈曜。

」)2.鳳凰在上古語言中,別名「鵔鳥」(鶉鳥)、「鸞鳥」。

而鴕鳥,因其背部隆起如駱駝,故稱「鴕鳥」。

以聲類求之,鵔者,敦也。

鸞者,團也。

鵔、鸞、鴕,古音相通。

語義中都有圓、隆、團、大的涵義。

李時珍釋鳳凰得名指出:「鳳古作朋字。

凰者,美也,大也。

」實際上,從訓詁學的角度分析,「鳳凰」一名分言之,鳳者豐也、龐也;皇者王也、廣也、大也、美也。

鴕鳥正是以其體形之碩大與美麗,所以得名為「鳳凰」。

鳳凰之轉語即「方皇」(疊韻連綿詞),今語轉為「彷徨」。

徘徊而行曰「彷徨」。

鴕鳥以健走,「彷徨」而聞名。

故「彷徨」語源或亦來自方皇——鳳凰。

考「鳳」之古音,蓋有三系:1.讀「鳳」如「鵬」。

(Peng)2.讀「鳳」如「凡」,如「方」。

(fan,fang)3.讀「鳳」如「風」。

(feng)這三系音,在上古音中實際是同源的(清儒錢大昕證明,幫、旁、明、並、奉諸聲母在上古語音中不分別)。

值得注意的是,古近讀peng、fang之語,皆有龐大之意,如「龐」、「薄」,如「放」等。

鳳鳥之所以得名稱鳳,正是因其為鳥中最大者。

再從語源學角度考慮,鵬、篷、凡、方古均為同音詞。

鴕鳥翅大,故語言中凡言形如大翼者,古皆名之曰yi或peng或fan,如「葉」、「蓬」、「帆」等。

在甲骨文中,風、鳳同字。

而在上古文化中,鳳凰正是被看作風鳥、風伯、風神。

《淮南子·本經訓》高誘註:「大鳳,風伯也。

」《禽經》:「風禽,鳥類。

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

」當鴕鳥快速奔跑時,以雙翼鼓動助力,可以揚風起沙。

我在有關鴕鳥的動物錄像中曾看到,當一百餘只的大群鴕鳥在沙原上飛奔疾馳而過時,風聲雷動,飛沙走石,足以使人為之動容。

(中央電視台電視專題片《動物世界鴕鳥》)這應就是古人之所以尊奉鴕鳥——鳳凰為大風之神的原因。

在中國古神話傳說中,風神又名「飛廉」。

飛廉即飛靈、飛麟的語轉。

楚文物中之鴕形鹿角之鳥,也就是「飛廉」之造型。

所以在古代傳說中,正如龍是鱗蟲之長,鳳鳥一向也有「禽中之長」的說法。

《白虎通》:「鳳皇者,禽之長也。

」《淮南子?時則訓》:「羽蟲,鳳為之長。

」「鱗魚,龍為之長。

」所謂長,既有君長的語義,也有長大的語義。

龍中最大者為蛟鱷(馬來鱷),是動物中體型之最大者,自然無愧於鱗蟲之長的稱號。

而鴕鳥,卻也正是鳥類中體形之最大者,故確也無愧於鳥王之稱號。

由此看來,我們的遠古先民尊奉鳳凰為眾鳥之王,顯然是不無道理的。

八、鳳凰與錦雞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

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以後俗人的增飾附會之談。

但其中比較著名者尚有以下三類:1.鸞鳥 2.翳鳥 3.鸑鷟「鸑鷟」,亦稱「鵔鸃」,都是「啄玉」的轉音。

古傳說中有「鳳凰生崑岡(崑崙山),以啄玉為食」的傳說,故得名。

崑崙山也是傳說中之西王母所在地。

前已指出,鴕鳥確有噉食硬石,包括玉石類的習性,並且極能耐飢。

這種習性應是上述傳說的產生背景。

鴕鳥產於西域,與傳說中的崑崙山相近。

性能食鐵、石等硬物,上述傳說即源於此。

鵔鸃本指鴕鳥,後來卻指金雞與鴛鴦(詳後)。

翳鳥,亦即乙鳥,是鶠——燕的轉音。

燕子(Hiruzdorustica)別名玄鳥(禮記)、乙鳥(說文)、鸞鳥(古今注)、天女(易林),是一種小型候鳥。

鳳凰是鳥中之王者,體型巨大,然而「鳳皇,別名瑞鶠」(禽經)——竟與小小的燕子同名,這看起來是令人費解的。

但是,我們應注意到,家燕是一種候鳥。

家燕「春社來,秋社去」,在古代被看作一種能知天文,授曆法的報時神鳥,特別是作為春天之神的象徵。

《呂氏春秋仲春記》:「是月也,玄鳥至。

至之日,以太牢祀於高媒。

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授以弓矢高媒之前。

」(「據E?威爾金森在他的《上海鳥類》一書中報導:家燕在每年3月22日來到長江下游,上海一帶,年年如此。

沿海人民每年觀測家燕(Hirundo rustica guturalis)的最初到來以測定春分的到來。

」(竺可楨說))此所謂玄鳥就是指燕子,表明先秦時人以燕子作為春神及愛情之神(高媒)的使者和象徵。

此外,燕子色黑,古人的色彩觀念認為青、黑同色,所以玄鳥亦稱青鳥。

至於燕子與鴕鳥的關係,二者從動物分類學觀點看,親緣關係並不密切。

但在某些形態上,卻又頗有些相似之處。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燕子為一種小型的鴕鳥(所以傳說中的鳳凰具有燕頜、魚尾、玄色等)。

鳳凰(鴕鳥)是「玄鳥」,燕子也是「玄鳥」。

因此燕子與鴕鳥的關係頗有些相似於蜥蜴與鱷魚的關係。

古人亦稱燕子為「子鳥」,似就是把燕子看作「風鳥之子」。

(正如蜥蜴之被稱為「龍子」。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

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

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

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

」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

」(《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案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

《禽經》:黃鳳謂之鸞。

《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

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鵷雛,多紫色者獄族。

多白色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

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案,所謂「丹穴」就是《說文》中所說的鳳鳥所居的「風穴」。

在甲骨文中,風、鳳是同一個字,而讀作「凡」。

「凡」,甲骨文形作:「」。

甲骨文中丹字作「甘」,與「凡」字形極相似。

故相混訛。

以音類求之,則丹、凡疊韻可通。

所以毫無疑問地,丹穴就是風穴,亦即鳳穴。

(前面已經指出,鴕鳥營穴居生活)而所謂「丹鳥」,實際也就是「凡鳥——鳳鳥」一名的變語。

在《南山經》關於鳳凰的傳說中,有一點是極可注意的,這就是把鳳凰——丹鳥,描繪為南方的一種鳥。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或「鷩」,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鵔鸃:「鵔鸃,山雞也。

光彩鮮明,五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鷩」。

《說文》:「鷩,赤雉也。

」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

」《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鷩,可以御火。

」《左傳昭17年》:「丹鳥氏,司閉者也。

」注云:「丹鳥,鷩雉也。

」這種鷩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鷩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中與龍對稱。

(《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

」註:『華蟲,鷩雉也。

五彩,故謂之華蟲。

」)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係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曾詳細考察這種野雞云:「鷩,《逸周書》謂之彩雞。

又名錦雞、金雞。

錦雞小於鷩,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

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

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

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禽經》:「首有彩毛曰山雞,腹有彩色曰錦雞。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

」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

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

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

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

」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

《本草綱目》又記載:「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

」「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

」「其羽焚之,可以致風。

」「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鳥的替身,更可能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係——雞鳴見日升。

我們知道,鴕鳥有「鳳鳴朝陽」、「丹鳳朝陽」的習性。

而雄雞恰也具有黎明報曉的習性。

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曉,其一呼鳴則天下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

因此雞也被先民看作太陽神的象徵。

實際上,鳳凰之所以被視為神鳥,正是由於它是太陽的象徵。

《鶡冠子》:「鳳,鶉火之禽,太陽之精也」。

《易·說卦》:「離(卦)為日、為雉。

」鳳皇、鸞鳥有異號名「離朱」、「丹朱」,而雉,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噣。

」噣,亦從蜀(zhuo),讀如啄,語轉即「朱」。

《風俗通》:(古)「呼雞曰朱朱。

」《博物志》:「今世人呼雞祝祝。

鴕鳥善舞、喜斗,與鴕鳥相似,雞也是一種善舞喜斗之禽鳥:「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

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見其鳴舞而無由。

公子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

」(《異苑》卷三)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

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

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

」(《淵鑒類函》引《交廣志》)。

《淮南子》:「日中有踆烏。

」所謂踆烏,即「鵔鸃」的轉語,前已指出,「鵔鸃」又即丹雉。

丹雉是太陽之鳥。

由於這一點,上古祭日神往往以鳳凰羽毛為舞者冠——在遠古是以鴕鳥羽毛,戰國以後時代則是以鷩雉之毛。

《楚辭·九嘆》王逸註:「鵔鸃神俊之鳥,以其尾毛為羽冠」。

這種羽毛冠即「鶡冠」。

(《廣雅》)九、鳳凰與鴛鴦除以上所說與鳳凰關係至為密切的兩種禽鳥——燕子與錦(金)雞外,在晉、唐、宋以後較晚近的傳說演變中,還有一些禽類與鳳凰也或多或少地掛上了關係,即鶴、天鵝、隼、雕、鷹等。

但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鴛鴦。

我們在《說文》關於鳳鳥的敘述中可以讀到,傳說鳳的特徵之一是「鴛思」。

這個詞的真正涵義,我以為應與鴛鴦有關。

鴕鳥雖然群居,但配偶方式卻是一雌一雄。

所以「鳳」,古亦名「朋」(鳳、朋是同源字)。

朋,戴侗《六書故》:「兩相從者,皆謂之朋。

」與鴕鳥相似,鴛鴦這種水鳥也實行著這種「對偶婚」的形式:「鴛鴦,取匹鳥」(《急就篇》注)。

「匹鳥,言其止則相遇,飛則為雙。

」(《詩·鴛鴦》毛傳)「鴛鴦,水鳥,鳧類也。

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死。

故曰匹鳥。

」「其狀如鴨而大」。

(《古今注》)「古人圖之繡於衣上,以其貞且義也。

」(楊日華《膳夫錄》)鳳凰亦名鸑鷟。

「獄族」又叫「琢玉」(「族獄」聲轉)。

據《本草綱目》說,「鸑鷟」又名「鳳凰雛」, 「其狀如鴨而大,長頸,赤目斑嘴,毛紫紺色。

」「有文采如鳳毛。

」(引陳藏器說)。

據《說文》,獄族也是一種水鳥,「江中有鸑鷟,似鳧而大面目」。

(桂馥《說文義證》)這顯然都是指鴛鴦。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徵,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十、鴕鳥與鯤鵬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

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

第一系統為古文「朋」字,另一系統音符從於「凡」字。

根據《說文》,第一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

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隻很長的足腳。

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徵是吻合的。

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在這裡還想順便指出的一點是,古代傳說中有一種大鳥名叫「鯤鵬」有人以為也是鳳凰。

據《玉篇》,鯤是海中大魚名。

鵬從朋、從鳥,是風的異文。

但《莊子·逍遙遊》:「北溟有魚,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這種極其奇特、兼有巨鳥與巨魚之體的動物,過去一直以為只是神話。

但最近我從國外動物學的報導中看到,海鯨棲息于海中有時將鯨尾豎出海面,其尾至為巨大,形極似於鳥翼。

渤海古代稱北海,亦即北冥。

據史籍記載,渤海秦漢以前多見海鯨。

鯨體型極大,可長達30米(是現存最大動物),所以莊子所說的鯤鵬,並非完全是寓言,而也是具有真實的生物學背景的。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

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稱一樣。

《莊子集釋》引古《莊子》異本,「鯤」寫作「鯨」。

可證拙說不誤。

②聞一多《爾雅新義》:「爾雅釋鳥:狂,夢鳥。

郭註:狂鳥,五色有冠,見《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五彩之鳥,有冠,名曰夢鳥。

註:爾雅雲『狂,夢鳥』,即此也。

按狂即下文『皇,黃鳥』。

而皇又即上文『鳳,其雌黃』。

故曰五彩有冠也。

狂、黃音同。

以其黃質而五彩皆備成章,故又謂之黃鳥。

黃與皇、狂音亦同也。

又謂之夢鳥者,《大荒西經》:五彩之鳥,仰天鳴曰鳴鳥。

《書》:我則鳴鳥不聞。

馬融、鄭玄並以鳴鳥為鳳凰。

夢鳥蓋即鳴鳥,一曰孟鳥。

《海內西經》: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

鳴、孟、夢一聲之轉。

」按夢鳥即美鳥,即明鳥,又作陽鳥、陽烏,皆為鳳凰之異名。

狂、黃、皇音同,又皆為「王鳥」之轉語也。

結 論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複雜。

商周秦漢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

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鹰鵰、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係。

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

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歷代鳳凰圖的演變中。

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徵。

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

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

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麼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

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

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

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上古神獸之四靈

一、麒麟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宋書》: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

揭十大民間流傳神獸的真實面目

揭露上古十大神獸真實面目最近一直在看古本《山海經》發現傳說中的上古華夏神州,萬物皆有靈性,在廣瀚的三界之中,出沒著一些極富靈性的神獸。它們長有各種奇異的外形,並且有著不為人知的神奇力量。神獸的出...

山海經中的鳳凰,仁義禮信德齊備

鳳凰,亦作鳳皇,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各種傳說多不勝數,其形象,也與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說文解字》載:「鳳之象也,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還有各種如...

鳳凰的說法起源於何時?

鳳凰跟龍是中華民族文化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都象徵著吉祥的含義,其中百鳥朝鳳更是象徵著鳳凰至高無上的地位。那麼,大家知道鳳凰這說法是起源於何時的嗎?

中國文化中鳥有哪些寓意

圖騰,是原始民族的標誌。遠古時期的部落氏族都有過對某種動植物的崇拜,認為與自己的部落或氏族有血緣關係,人們曾經並將繼續得到它的庇護。因此各種鳥類在我國的文化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古代崇高的太陽金烏,...

鳳凰涅槃 一天一款 青金 青金城堡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中國人人知道鳳凰,亦作「鳳皇」,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動物,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

神奇的生物在哪裡5:鳳凰的原型是什麼?

鳳凰,又做「鳳皇」,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同時也是統率天下群鳥的「百鳥之王」。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鳳凰和龍的地位相當,都象徵著祥瑞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力。關於鳳凰的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