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博|一個跨20年的考古展是如何遴選展品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 擊 藍 字 一 鍵 關 注

心 靈 玩 伴 會 是 你 嗎

「5.18國際博物館日」

2017

博物館是什麼?

一千個人心中懷著一千個答案。

習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在這一所所大學校里,孕育了無數求知者。

他們不斷地探問歷史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渴望在奔涌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抓住一刻凝固的瞬間。

他們期盼著告訴所有人,快到這兒來吧,博物館裡有你想知道的一切!2017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就要到來了,你眼中的博物館,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備受矚目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中,展覽文物到底是如何選取的呢?如何兼顧文物安全與藝術代表性?

在展品的調研與遴選的過程中,磨與合,取與舍,都將完美詮釋。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策展人們是如何理解的吧~

時間跨度大

1996年至今,全國範圍內未舉辦過類似展覽,因此本次展覽選取的文物展品都是近二十來年的考古發掘成果。

這是跨越新世紀的二十年,考古學與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二十年;

其次,二十年的考古學成果,涵蓋範圍寬廣,自文明產生至近代無不涉獵,包含了海量的信息。

涵蓋範圍大

經過海選,最終參展的展品分別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49家文博單位,360件(套)。

毫無疑問,這是近二十年優秀考古學成果的一個縮影。

考古學二十年來的發展,其研究範疇從以往對單個墓葬、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發展到對聚落、大遺址,進而探討區域文明化進程與文明模式的研究,考古學本身已經成為一門融匯各種自然科學手段的多學科交叉的學問,考古學研究成果的極大豐富。

展覽希望通過展覽反映古人對美的追求歷程,對自身文明的認識,提供了有力且豐富的內容支撐。

兼顧與平衡

兼顧考古熱門冷門成果,平衡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考古發現,也是甄選展品時的重要工作。

隨著近年來「海昏侯」、「曹操墓」、「南京大報恩寺阿育王塔」等眾多考古事件的在公眾中形成熱點關注,加之以考古為主題的影視劇作品熱播,我們深刻感到應該從科學考古的角度,向公眾傳遞考古學是什麼的真實內容,從而讓公眾對本國的文明發展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增加民族自信心。

因此,在遴選展品時,這些較為「知名」的考古成果也考量較多。

而與此同時,往往公眾視野所關注較少的如土司墓、家族墓地、邊疆考古等也非常精彩,值得宣傳。

所以在內容與展品甄選時,不斷地平衡,也是此次展覽工作的一個特點。

磨與合

取與舍

如此巧妙地有機結合

5月18日將在首都博物館等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考古第一人梁思永」展覽來重慶

今日,重慶時報記者從三峽博物館獲悉,明日(9月28日),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辦,齊齊哈爾市博物館和昂昂溪遺址博物館協辦的「中國科學考古第一人——梁思永」展覽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二樓臨展廳免費開放。

近400精品文物來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一向被比作中國文物界的奧斯卡。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由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將在首都博物館與公眾見面。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