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對待當下藝術品收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明雜家」馬未都,憑藉一雙「慧眼」和一副「利齒」,被譽為「京城榜首保藏家」的馬未都成了我國藝術品圈內最具群眾影響力的人。
深者看深,淺者看淺
頭髮花白的馬未都,人稱「馬爺」,是一個極愛談天的人。
聊興一來,用他的話說,「摁都摁不住」。
看似「老夫子」的他,坦陳「盼望這一頭青絲矇事呢」,但骨子裡,卻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頑主」。
談起我國的保藏現狀,馬未都一度以為保藏是少數人的事,後來了解到,我國有8000萬保藏愛好者,這個數字令他十分震懾。
「我國人開端重新認識自個的文明,衣食無憂後紛繁轉而關注精力需要。
」
據馬未都計算,前史上,我國閱歷了五次「保藏熱」。
榜首次是北宋期間,第2次是晚明期間,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前期,第五次即是當下。
「在網際網路年代,整個國家保藏商場有極大的改動,許多人參與其間,推動了我國人對自個文明的認知。
」
從保藏家到館長
馬未都給自個的定位是「一條在社會裡遊走的魚」。
從早年混跡於街頭地攤,到後來收支各大拍賣行,這條「魚」揮灑自如,奸刁而聰明。
多年前,他曾在拍賣場上有過這麼的閱歷:一位男士與他競拍藏品,最後以高出一口的報價拿走了4件拍品。
這是古玩行里常常呈現的「借眼」,借用馬未都的眼力,支付比馬未都高一點的價格,討到真實的寶物。
這雙「慧眼」的歷練進程
1981年,「文青」馬未都的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在《我國青年報》上註銷,占用了一整版的篇幅。
在5000萬讀者的熱捧下,其時身為工具機工的他直接調入《青年文學》雜誌社,成了該社最年青的修改。
在人生的黃金期間,馬未都修改過許多名家的著作。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馬未都與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順勢推出《修改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電視劇,賺了個盆盈缽滿。
其時文壇太過熱鬧,馬未都在《海馬歌舞廳》還未拍完時便全身而退,專心從事文物保藏。
彼時的我國古玩商場還處在萌發期間。
馬未都的尋寶進程只能從「菜商場」開端。
其時正值我國藝術品最不值錢的期間,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無非即是想換一個冰箱、一台彩電」。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榜首件正式藏品—四扇屏。
自此,他的保藏熱一發不可收拾。
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裡,一宿一宿地摸著看。
「一是養眼,二是揣摩。
」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馬未都拍下了榜首件藝術品。
在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分,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刻,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
淘到的寶物之一是琉璃廠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
1987年,這麼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要二三百元),今日,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乃至幾百萬。
異乎尋常的是,和文物圈裡的年青玩家不一樣,馬未都不只酷愛保藏,更喜愛研討其間的前史文明內在。
許多人以為馬未都今日的成果源於舊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機遇,比其他人「著手早」。
但是在馬未都看來,這些徹底拜曩昔的「遊手好閒」所賜。
他供認,文明看不見摸不著,十分虛,要想把文明做實,「全世界只要一個標誌,就叫博物館。
」
1996年,馬未都創辦了我國榜首家私家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復」取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並坐,無以觀復。
除了例行的展覽,觀復博物館自覺擔負起將丟失海外的我國文物回收我國的責任。
現在,在觀復博物館的展廳里,展出著他從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找回的文物,其間一對曾為乾隆媽媽祝壽的壽禮紫檀塔尤為珍貴。
這尊七重浮屠於100年前流入英國, 2003年被馬未都從蘇富比香港30周年拍賣會上以350萬元人民幣拍回。
保藏密鑰:戒貪+慎重
有人說藝術品商場已經變成房地產、金融以外第三大出資範疇。
在股市不穩、房地產出資遭到一定約束的情況下,藝術品出資變成一個出資的增長點。
對此,馬未都以為這和大家的文明熱心無關,只不過是出資的轉向,「這不是保藏,而是出資。
」
自1992年榜首場拍賣開端,我國藝術品商場迄今已有20多年前史。
馬未都表明,20多年來,大眾對保藏經過了從不認知到認知,從淺認知到深認知的進程。
今日,整個國家進入新常態,藝術品商場也變得對比鎮定。
他表明,這種鎮定會讓藝術品商場越來越趨於正常。
談及保藏的心態,馬未都著重「保藏榜首件事要戒貪,第二是慎重。
」在他看來,保藏是一個特別的職業,「買這個東西取得經濟上的優點,那是你的命運,不應該是你的尋求。
」
在藝術品保藏中,判定和估值一直是藝術商場的惡疾,現在尚沒有這方面的權威機構,有人乃至以為現在商場上95%的藏品是贗品,所以形成了「保藏圈水很深」的認知。
對此,馬未都表明,「這一行的水一點都不深,僅僅水渾。
」
有人說,「你們的職業很壞,凈賣假的」,馬未都辯駁道,「牛奶也有假,油也有假,肉也有假,藥也有假,這麼多產品都有假的時分,你盼望古玩都是真的,現實嗎?」
談及古玩的造假,馬未都表明,古玩判定難度較大,沒有一家拍賣行能確保自個的東西全真,此外做假前史很長,有的古玩可能是清朝做的假,明朝也可以做宋朝的假。
「自打宋朝有保藏意識以來,古玩就在真假之間,考的即是你的眼力。
」
談到自個的保藏之道,馬未都表明,「不要以為一個簡略的常識就可以判別全部,細節在不知全局的情況下十分害人,大多數人受騙都是只了解有些細節。
」他規勸有意保藏的人「不踩著雷即是美好了,千萬別想撿漏。
」
關注小編微信號:874849720,歡迎交流學習
從工人、編輯到收藏家,馬未都的人生從沒有「大器晚成」
在「生產長一寸、福利長一分」的70年代,他是工人。在當代文壇群星誕生的80年代,他是編輯。在90年代影視熱潮中,他參與了《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的製作,撈金百萬。迷上文物時,遍地官窯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