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別嚇唬自己:什麼水深 學會游泳不就得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化雜家」馬未都,憑藉一雙「慧眼」和一副「利齒」,被譽為「京城第一收藏家」的馬未都成了中國藝術品圈內最具大眾影響力的人。

深者看深,淺者看淺

頭髮花白的馬未都,人稱「馬爺」,是一個極愛聊天的人。

聊興一來,用他的話說,「摁都摁不住」。

看似「老夫子」的他,坦陳「指望這一頭白髮矇事呢」,但骨子裡,卻是一個見多識廣的「頑主」。

談起中國的收藏現狀,馬未都一度認為收藏是少數人的事,後來了解到,中國有8000萬收藏愛好者,這個數字令他非常震撼。

「中國人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衣食無憂後紛紛轉而關注精神需求。

據馬未都統計,歷史上,中國經歷了五次「收藏熱」。

第一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當下。

「在網際網路時代,整個國家收藏市場有極大的改變,很多人參與其中,推動了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認知。

從收藏家到館長

馬未都給自己的定位是「一條在社會裡遊走的魚」。

從早年混跡於街頭地攤,到後來出入各大拍賣行,這條「魚」遊刃有餘,狡猾而聰明。

多年前,他曾在拍賣場上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位男士與他競拍藏品,最後以高出一口的價格拿走了4件拍品。

這是古玩行里常常出現的「借眼」,借用馬未都的眼力,付出比馬未都高一點的價錢,討到真正的寶貝。

這雙「慧眼」的歷練過程

1981年,「文青」馬未都的一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在《中國青年報》上刊出,占用了一整版的篇幅。

在5000萬讀者的熱捧下,當時身為工具機工的他直接調入《青年文學》雜誌社,成了該社最年輕的編輯。

在人生的黃金時期,馬未都編輯過很多名家的作品。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馬未都與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順勢推出《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電視劇,賺了個盆盈缽滿。

當時文壇太過熱鬧,馬未都在《海馬歌舞廳》還未拍完時便全身而退,專心從事文物收藏。

彼時的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

馬未都的尋寶曆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

當時正值中國藝術品最不值錢的時期,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無非就是想換一個冰箱、一台彩電」。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

自此,他的收藏熱一發不可收拾。

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裡,一宿一宿地摸著看。

「一是養眼,二是琢磨。

」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馬未都拍下了第一件藝術品。

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這段時間,他成功地混跡在地攤中「撿漏」。

淘到的寶貝之一是琉璃廠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

1987年,這樣一個盤子不到500元人民幣(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經拍賣到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

與眾不同的是,和文物圈裡的年輕玩家不同,馬未都不僅熱愛收藏,更喜歡研究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

很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於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

但是在馬未都看來,這些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

他承認,文化看不見摸不著,非常虛,要想把文化做實,「全世界只有一個標誌,就叫博物館。

1996年,馬未都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復」取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並坐,無以觀復。

除了例行的展覽,觀復博物館自覺擔負起將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收回中國的義務。

目前,在觀復博物館的展廳里,展出著他從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找回的文物,其中一對曾為乾隆母親祝壽的壽禮紫檀塔尤為珍貴。

這尊七重寶塔於100年前流入英國, 2003年被馬未都從蘇富比香港30周年拍賣會上以350萬元人民幣拍回。

收藏密鑰:戒貪+謹慎

有人說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房地產、金融之外第三大投資領域。

在股市不穩、房地產投資受到一定限制的情況下,藝術品投資成為一個投資的增長點。

對此,馬未都認為這和大家的文化熱情無關,只不過是投資的轉向,「這不是收藏,而是投資。

自1992年第一場拍賣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

馬未都表示,20多年來,公眾對收藏經過了從不認知到認知,從淺認知到深認知的過程。

今天,整個國家進入新常態,藝術品市場也變得比較冷靜。

他表示,這種冷靜會讓藝術品市場越來越趨於正常。

談及收藏的心態,馬未都強調「收藏第一件事要戒貪,第二是謹慎。

」在他看來,收藏是一個特殊的行業,「買這個東西獲得經濟上的好處,那是你的運氣,不應該是你的追求。

在藝術品收藏中,鑑定和估值一直是藝術市場的頑疾,現在尚沒有這方面的權威機構,有人甚至認為目前市場上95%的藏品是贗品,所以形成了「收藏圈水很深」的認知。

對此,馬未都表示,「這一行的水一點都不深,只是水渾。

有人說,「你們的行業很壞,凈賣假的」,馬未都反駁道,「牛奶也有假,油也有假,肉也有假,藥也有假,這麼多商品都有假的時候,你指望古董都是真的,現實嗎?」

談及古董的造假,馬未都表示,古董鑑定難度較大,沒有一家拍賣行能保證自己的東西全真,此外做假歷史很長,有的古董可能是清朝做的假,明朝也可以做宋朝的假。

「自打宋朝有收藏意識以來,古董就在真假之間,考的就是你的眼力。

談到自己的收藏之道,馬未都表示,「不要認為一個簡單的知識就可以判斷全部,細節在不知全局的情況下非常害人,大多數人上當都是只了解部分細節。

」他奉勸有意收藏的人「不踩著雷就是幸福了,千萬別想撿漏。

最近也開通了微信公眾號:老財經(caifu82),專注錢幣古董收藏大事件、古玩市場動態。

訂閱頭條號時代典藏的小夥伴對收藏有所見解可以加微信公眾號一起討論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師馬未都也曾因為他人掌眼而被如此對待...

從「破爛王」到大收藏家,馬未都非常謙虛,他認為自己最大的生存優勢是:沒有家學、沒有淵源,因而也就沒有框框,這是他取得成功的一大秘訣。「買了還想買是收藏家,買了就想賣是投資者,收藏家與投資者實際...

80%的藏品都曾是「地攤貨」-破爛王馬未都

  導讀:在收藏界,馬未都算是一指大師,一來是收藏大家,二來應該是撿漏大家。談到馬未都,我們更要談到觀復博物館!觀復博物館,80%的藏品都曾是「地攤貨」 ,都是馬未都」撿破爛「來的!大家就先來看...

藝術品出手選對平台,走對程序

大家都知道藝術品市場是非常黑暗的,很多人手裡好多藏品不知道怎麼出手,也有很多人吃了虧,錢交了不少藏品就是賣不出去,有些人走的渠道是不一樣的,有拍賣的,有檢測收購的,有做保證金的,還有人走出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