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同民:文化復興春天正在走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說:知名文物收藏家齊同民先生。

李曉磊/攝影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祖先為後人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而傳承這些文明的載體之一便是文物。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原本以傳承文化為屬性的文物,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矛盾,最核心問題是,它的屬性發生了偏移,文物過度商業化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而這種危局,不僅腐蝕了人的思想,還污染了人的靈魂。

過去,文物市場的運作很少被普通人知曉,大約十幾年前,帶有神秘色彩的文物突然出現在多個電視頻道中,「鑒寶」之類的欄目應運而生。

一群自稱或被人故意包裝成「專家」的人坐在台上,對民眾送來的一件又一件「古董」進行「真假」鑑定,並給出價格參考,卻極少有人解讀其背後的歷史文化價值,他們的這種做法讓絕大多數群眾誤認為文物就是金錢。

有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某些「鑒寶專家」對文物的判斷並沒有客觀標準,「真假」全憑一張嘴,貴賤僅靠一雙眼。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如今,國家層面都沒有出台評判文物「真假」的標準。

有的「鑑定專家」為了個人利益,盲目否定近幾十年因為種種原因流入各地古玩市場的諸多疑似古董藝術品,使不少東西遭到毀壞、損失,甚至廉價流失海外,其數量之大,觸目驚心。

在少數「專家」與個別媒體的惡性互動下,社會大眾對文物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偏差,直接導致一些人對文物喪失了認知,對文化失去了自信,盲目地相信中國文物稀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種情況有了明顯好轉。

尤其是對文物保護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起到了正本清源的巨大作用。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把保護文物工作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近年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又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他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的5年,國家對文物保護投入越來越大。

據統計,中央財政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年增幅在40%以上。

表面看,文物保護是一項高投入、低產出的工作,但實際上,如今國際競爭的背後更是文化的競爭。

例如,「絲綢之路文物展」「中非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等一系列文物展,文物作為「外交使者」及「國家名片」,日益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無數的歷史經驗表明,對一個民族而言,最大的危險就是文化的迷失。

沒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即使物質文明再發達,也只是一座虛幻的海市蜃樓。

30多年前,在正定工作時期,針對一些文物保護措施不力的問題就指出:「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後人。

近幾年,經過不斷深化改革,目前我國文物保護,整體出現向好趨勢。

例如,很多電視台「鑒寶專家」不再全盤否定民間收藏;體制內外互相爭鬥的「火藥味兒」淡了;民間收藏家裡很多人也不再關注永遠沒結果的爭論,而是自覺專心地做起了文化學術研究;老百姓也變得理智了……

正慢慢找回曾經擁有又暫時丟失的文化自信,很多收藏家也是「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春天正向我們走來。

(齊同民,文物收藏家、文化學者。

1953年生,曾做文藝工作者和教師30年。

藏品曾被中國聯合國協會、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國周公益主題活動組委會評為「民間收藏十大國寶」之一,其本人也被評為「中國十大收藏家」之一。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文物「活起來」重在精髓傳承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

文物保護工作是傳承中國文明的務實之舉

作者:叢勝日「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指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令文物工...

對歷史文物心存敬畏 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

古蹟遺址就是歷史文化的基因庫

2016年4月18日,不僅僅是個普通的周一,更是國際古蹟遺址日。我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是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27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達7000餘處。古遺蹟是歷史的遺...

「文物認養」不能「一認了之」

中國文物點多面廣,基層保護千難萬難。8月1日正式施行的《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辦法》,鼓勵有能力的單位或者個人採用認保、認養、認租、認購等方式,參與歷史建築的原址保護。 (8月4日《光明...

市政協獻策文化強市建設

東楚網黃石新聞網(黃石日報 記者 殷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和記憶。作為華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黃石積澱了石器文化、礦冶文化、工業文化、紅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資源。三千年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