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盜墓賊曾參與發掘馬王堆漢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短柄鋤。

翻拍/瀟湘晨報記者辜鵬博

盜墓者用打井器械盜掘現場。

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

紅網長沙7月5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朱遠祥 實習生 王珍珍)一名長沙土夫子的後代吳邪意外獲得記載古墓秘密的戰國帛書,他揣著爺爺傳下的盜墓筆記,踏上驚險的尋墓之旅。

這是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盜墓筆記》里的故事。

土夫子,原指長沙一帶靠挖掘和搬運泥土為生的農民,後來俗指長沙民間盜墓賊。

民國時期的盜墓江湖,長沙土夫子以精湛的盜藝聞名,成為中國南派盜墓圈的代表。

如今,當年的土夫子們大多老去,回歸他們熟悉的地下世界。

他們的身手和爭議,他們曾經的盜墓江湖,已隨風逝去。

而他們留給後人的傳說,仍印記在從地下面世的一塊銅器、一罐陶瓷、一片帛書……

盜墓之風「十墓九空 」,長沙古墓葬被盜數量無法統計

盜墓,是因為地下的寶藏被地上的人們覬覦。

古人有厚葬之風,用一些金玉寶貝和重要物品陪葬。

在他們眼裡,死後的靈魂或能到另一世界永生。

著有《盜墓王》一書的作家鍾連城分析,子女們厚葬先輩還有一層「意義」:「這樣做讓後人很有面子。

但中國數千年的墓葬史,也是一部盜墓史。

除了無以計數的民間盜墓賊,許多梟雄乃至帝王都有盜墓經歷。

比如,三國孫權曾盜長沙王吳芮墓;曹操曾設「發丘中郎將」(《盜墓筆記》中的小哥「悶油瓶」,就有發丘中郎將的部分技能,如雙指能從堅固的牆體中掐出磚頭、能從爬行速度極快的屍蹩群中掐出屍蹩)和「摸金校尉」一職,並率將士「親臨發掘」梁孝王劉武墓,此事被史書《魏氏春秋》所載;唐末最有名的官盜,是盜掘皇家陵寢的節度史溫韜;民國的「孫大麻子」、軍閥孫殿英,則以軍事演習為名,於1928年7月指揮部下盜掘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

「大部分古墓都被盜過,可以說是十墓九空。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熊傳薪嘆道。

近50年的考古期間,他參與發掘了兩千多座古墓。

據熊傳薪介紹,湖南的楚墓和漢墓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長沙是楚國時期的「東南之會」,而作為西漢時期的諸侯國,長沙國曆時兩百餘年,王公大臣的墓陵一直為後世盜墓賊覬覦。

除長沙外,常德臨澧、湘潭湘鄉、懷化敘浦以及衡陽等地,發掘楚漢古墓都比較多。

1972年,熊傳薪主持了馬王堆1號墓(辛追墓)的發掘,在墓內發現三個盜洞,其中留有一雙膠鞋底。

「我們分析,應該是在1946年留下的。

」熊傳薪說,上世紀三十、四十年代,是湖南盜墓最猖獗的時期。

學者倪方六在《民國盜墓史》一書中分析了民國盜墓瘋狂的原因,一是軍閥混戰的亂世,二是外國勢力的侵入,「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形。

考古學家商承祚曾在《長沙發掘小記》中寫道,「解放前,長沙盜墓甚熾」,長沙古墓葬「經土夫子盜掘,破壞無法統計」。

長沙土夫子,由此聞名中國盜墓界。

盜墓之技他們根據泥土顏色判斷墓葬年代,「望聞問切」

每天拖著一輛破舊的鐵輪板車,帶著短鋤頭和篾箕到山裡挖黃泥,然後賣給附近居民或酒樓作為煤球的粘合劑,這是長沙土夫子們早期的勞作生活。

挖泥土的過程中,有人發現了地下墓葬的黃釉碗罐或青白瓷碗,拿到古董店可換得幾升米錢,要是挖到一隻古器,還能賺幾塊光洋,真是比挖泥划算多了。

此後,土夫子們開始轉行,成為專業的盜墓者。

他們在長沙的東、南、北三塊,形成派別團伙,按照彼此的地盤,井水不犯河水。

經過長期的盜墓歷練,長沙土夫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絕技。

「他們對墓邊泥土的辨別很有能力,可以根據顏色判斷墓葬的年代。

」熊傳薪說。

一些土夫子將盜墓的技術總結為「望、問、聞、切」四字要訣。

「望」就是看風水。

按照土夫子的理解,真正的風水寶地必有大墓存在;「問」就是踩點,有經驗的土夫子常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四處探聽古墓的確切地點;「聞」即嗅氣味,在墓葬區取泥土放在鼻下嗅,從泥土氣味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大體年代;「切」即中醫上的把脈之意,包括如何定好打洞方位,以最短距離進入棺槨,以及如何取出墓內文物。

民國時期的盜墓,以長江為界分南北兩派。

北派有遼瀋幫、洹洛幫、關中幫等,盜墓以「力」見長,最常使用的工具是「洛陽鏟」;南派包括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以長沙土夫子最為有名。

他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短柄鋤,盜墓以「技」見長。

《盜墓筆記》中的吳三省,人稱「三叔」,就是以技見長的南派。

民國年間,長沙土夫子們盜出了大量珍貴文物,市場上稱「長沙貨」為上等貨。

當然,在文物賣出的過程中,土夫子們賺的只是小頭,真正獲大利的是長沙的古董商,以及背後的外國勢力。

曾到美國講學的熊傳薪,在耶魯大學博物館看到了大量長沙楚、漢墓出土的漆器、兵器和陶器。

而在克里夫蘭藝術館,熊傳薪還發現了珍貴的「漆木雙鶴雙蛇」,「這些都是民國年間從長沙出土後流失的。

解放後盜墓賊成了考古工人參與發掘馬王堆漢墓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嚴厲打擊盜墓行為,長沙土夫子逐漸退出江湖。

對於土夫子,政府採取了寬大和利用的政策。

大約20人被吸收到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做臨時工,1953年省文物工作隊成立後,部分人轉為正式工人,成為負責發掘的考古工人。

考古學者吳銘生曾回憶,在進行一些搶救性墓葬發掘時,土夫子根據地表樣土判斷是否存在古墓,並從填土的特殊識別古墓的深淺及時代,「這種預測令人難以置信,他們被尊稱為土專家。

任全生正是文物工作隊里資歷最老的「土專家」。

對於1942年盜墓導致楚國帛書流失,他心有愧疚。

1973年,他跟領導建議,上次他盜掘的那處古墓可能還有「貨」。

於是,在任全生等人的帶領下,考古工作人員在子彈庫新建的高樓建築邊找到古墓。

發掘工作很順利,工作人員將木槨的蓋板掀開,發現一幅棕色的長方形彩繪帛畫。

這就是有名的《人物御龍圖》——它的出土成為我國繪畫史上的一件大事。

著名的土夫子任全生,這一次終於將功補過。

1972年發掘馬王堆1號墓,有五六名土夫子參加。

「他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當年主持發掘的熊傳薪告訴記者。

據了解,1號墓的女屍在棺內難以取出時,任全生等人出主意,用五夾板斜插進去,將內棺側起,然後謹慎地將女屍移出,屍體得以完整出土。

後來,任全生、李光遠等五六位土夫子,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地方領導的表揚,他們還收到省軍區負責人送來的獎勵:每人一瓶好酒,一條好煙。

但在馬王堆漢墓發掘過程中,任全生的心情卻頗為複雜。

任全生透露,他曾和一名姓謝的土夫子聯手到1號墓盜掘,「我倆一直挖到天亮都沒看到棺木,以為是古人設下的疑冢,就放棄了。

」結果,1972年的發掘,使得千年不腐女屍以及眾多珍貴文物出土,成為考古奇蹟。

盜墓賊的故事

他們鑿穿古墓點燃氣體,火焰高達數尺

民國長沙的盜墓江湖裡,任全生可能是名聲最響的土夫子。

任全生身材高大,手臂長,挖洞耐力好,更重要的是,他對墓葬的判斷有豐富的經驗。

挖洞的休息時間,他喜歡卷支紙旱菸來抽,吐著煙霧不緊不慢地觀察四周。

1942年9月的一天,經歷過兩次日軍進攻和劫掠的長沙,市井蕭條。

任全生帶著同行李光遠、蘇春興、胡德興,一行四人來到長沙東南郊子彈庫(後來這裡成為林業部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在一座古墓上,他們鑿穿8米多深的封土和木棺槨層,刺鼻的硫磺味氣體噴泄而出,用火點燃,火焰高達數尺。

然而,「火洞子」並沒給他們帶來大量財寶,除了常見的銅陶漆木器,只見竹匣內所盛的絹質類物品,上面有些模糊的文字。

湖南考古學者吳銘生曾撰文回憶,任全生告訴過他,那次盜墓獲得的銅兵器、漆耳杯等物品賣給外號叫「唐裁縫」的古董商,「價格便宜,那些爛絲織品沒算錢,相當於送給他。

任全生沒想到,那幅被他認為是「爛絲織品」、長38厘米的絹帛,竟是楚國帛書,是至今我國最早的、唯一的完整帛書。

其考古文化價值難以估量。

此珍品後來流至海外,至今未能回歸。

這事成為土夫子任全生等人一生最大的「污點」。

瀟湘晨報記者朱遠祥 實習生王珍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盜墓筆記》的活物古墓里真有嗎?

真實的古墓之中究竟會有哪些「活物」?「屍蛾」或者「屍蹩」是否真的存在?考古工作者對屍體難道真的一點都不怕?雖然網劇《盜墓筆記》給原著粉們兜頭潑了一盆涼水,但不得不說,很多人由此勾起了對地下古墓的...

「雞鳴燈滅不摸金」,告訴你最真實的摸金校尉

最近《盜墓筆記》還有《鬼吹燈》等系列盜墓小說和電影非常火爆。小說中的主人翁一個個身手不凡,機關算盡但還是逃不掉在古墓中被其中的陣法機關殺死的可能,當然主角除外。那麼在現實生活在,真的會存在這些摸...

詳解中國古代盜墓歷史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