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韜奮書店20年(1996-2016)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竭誠為讀者服務,建構城市文化空間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0年

「希望你們把24小時不打烊書店打造成為城市的精神地標,讓不眠燈光陪護守夜讀者潛心前行,引領手不釋卷蔚然成風,讓更多的人從知識中汲取力量。

這段話來自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的信,信中充分肯定了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運營的舉措。

事實上,在升級為24小時書店之前,三聯韜奮書店早已是北京的文化地標,而總理本人也一直是三聯韜奮書店的忠實讀者——在2012年,三聯韜奮書店的母公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成立八十周年之際,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就曾在給三聯書店的賀信中這樣寫道:

「我是三聯書店多年的讀者,也曾經在三聯韜奮書店的書叢中流連併購書,自然有一份情感。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原名三聯韜奮圖書中心,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創辦於1996年,這家書店與北京讀者相伴20年,不僅是一家以人文社科為主的綜合書店,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源自1932——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三聯韜奮書店是一家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的書店,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它的前身——生活書店就已經是知識分子聚集交流的重要場所。

生活書店,由中國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先輩、出版家鄒韜奮先生於1932年在上海創辦。

生活書店以「促進大眾文化」為己任, 以極大的熱忱關注國計民生, 是當時中國出版行業的先進代表。

「前店後廠」是生活書店的經營方式,在出版圖書的同時,生活書店先後在上海以及全國各地開設了50多家分支門市。

楊絳先生在2004年一篇題為《不官不商,有書香》的文章中回憶了早年她和錢鍾書先生在生活書店的愉快經歷,她在文中說道:「生活書店是我們這類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漢口交通路生活書店 攝於1938年

1948年, 生活書店與同樣有影響的兩家進步出版機構——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51年三聯書店併入人民出版社,1986 年恢復獨立建制後, 三聯書店成為一家以出版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圖書為主的綜合性出版社。

秉持著當年鄒韜奮先生「竭誠為讀者服務」的辦店宗旨,三聯書店一直不忘恢復開辦書店的傳統,但苦於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只能先後在南竹竿胡同和崔府夾道兩處維持著一個小小的讀者服務部。

已故學者陳樂民先生曾回憶當時的情景「三聯本沒有自己的樓,買三聯的書,要到南小街一個叫『竹竿胡同』的臨時售書點。

街名『竹竿』,足見其窄小了。

」(陳樂民《三聯印象》,2008年)

即便是這窄小胡同里的小門市,也滋養了當年眾多的讀書人,成為他們美好的閱讀記憶。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當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在他的回憶中,當時的三聯讀者服務部,已是開架售書,在那狹小但是靜謐的斗室里,「經常可以看到佩戴著各種校徽的大學生在此站著瀏覽,或是蹲著檢閱書架下部,生怕漏掉了哪本值得買走的好書。

」(秋禾《那位於朝內大街166號的「讀者服務部」》,2008年)

「正因為有生活書店這樣的傳統,三聯想開的書店,始終是不同於一般的書店,它更像是一個文化場所,一個傳播新銳思想, 豐富和提高大眾精神生活的文化場所。

」三聯韜奮書店前總經理楊進如是說。

1990年代 籌建辦公樓,沈昌文、董秀玉、史印建和設計施工單位簽約。

1996年,三聯書店終於結束了「居無定所」的時代,在東城區美術館東街建起業務樓,地處王府井金街北端,毗鄰隆福寺和中國美術館。

在業務樓工程接近竣工之際,三聯書店決定騰出一層、二層和地下一層,共計2000平方米的面積開書店,全社員工在樓中剩下的有限空間裡辦公。

創於1996——竭誠為讀者服務

1996年4月5日,三聯書店店務委員會研究決定同意創辦書店,並向新聞出版署提交了《關於與香港三聯書店合作建立書店的請示報告》,擬在業務樓設一大型書店:韜奮圖書中心。

1996年9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和香港三聯書店合資開辦的三聯韜奮圖書中心正式開業,這是一個以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圖書為主體,兼及音像製品、文化用品銷售,輔以展覽、講座、學術交流的綜合性文化活動場所,並附設咖啡廳。

1996 開業典禮。

何魯麗、費孝通和季羨林。

當時的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停業擴建,而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要到1998年5月才開業。

偌大的北京,一時間沒有了像樣的大書店。

此時新建的韜奮圖書中心,營業面積2000平米,共有三個樓面,有可供讀者選購的圖書6萬餘種,音像製品500餘種,及多種類文化用品。

圖書品種均精心選自全國500餘家出版社,保證書種的高品位和高質量。

中心定位於服務中等文化水準以上的讀者,保持了與其他書店的差異。

圖書中心經常性、有選擇地舉辦包括三聯書店在內的出版社的諸如講座、新書發布、研討、展覽等各類營銷活動。

圖書中心的愛樂唱片廳更是京城經典音樂發燒友常聚之地。

對於當年初辦書店時的經營理念,時任三聯書店總經理董秀玉是這樣說的:「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 要有實力, 講服務, 重信譽。

……把書店門市營造成幽雅、明亮、溫馨的環境氛圍, 給讀者以舒適、寧靜、美好的印象, 可以潛心看書, 聽聽音樂……我們開創的新型的傳統書店, 必須不斷求新, 求實, 求發展, 以圖書為中心, 兼營專業期刊、音像製品、CD、文具用品、多媒體電子出版物、小型展覽、小咖啡廊等, 這是國際書業管理行之有效的模式, 可以滿足現代文化人快節奏、高效率的綜合要求。

我們還計劃在書店舉行文化活動, 以書會友, 以文會友。

……把書店辦成多功能、多元化的文化中心。

」(延華《董秀玉縱談北京三聯書店經營新模式》,《出版參考》1997第1期)

鄒家華參觀書店

這些觀點,現在看來並不新鮮,但在當時,卻都是最前沿的經營思想。

優質的書種、新穎的店堂設計和圖書陳列布局及特有的文化氛圍,使三聯韜奮圖書中心很快成為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

許多學者、作家在後來的回憶中這樣描述這家書店:

「如今我已很少逛書店了。

偶然訪書,還是願意到三聯書店去。

走進大廳,依然會看到樓梯兩邊的台階上,坐滿了靜讀的少男少女,我立刻有一種興奮感。

我多麼羨慕這些愛書的青年朋友。

這是三聯的一景。

無疑的,這會給書店的管理帶來一點麻煩,可書店對他們從不怒目相視,或加以干涉。

我想,若是韜奮先生在,他亦會欣然一笑吧。

——姜德明《難忘三聯》,2008年

書店台階

「這座樓比起如今的豪華『寫字樓』來,還是寒酸了點兒,不過讀書人在此有種親切感。

我最看中的,除書以外是二樓的小咖啡廳,是新朋舊友聚會之所。

三聯好像是比較早開架售書的,所以青年人來的比較多。

他們看中了一本書,就在樓梯階上坐著看;時時把整個樓梯坐滿了。

於是三聯動員他們靠兩邊坐,讓出中間一條上樓的路。

這種情景我看著很愉快。

——陳樂民《三聯印象》,2008年

1998年,「三聯書店」五十年店慶,店慶會場在韜奮圖書中心二樓。

「一九九六年,三聯韜奮圖書中心開業,它一改國內傳統的書店經營方式,店面寬敞、環境優雅、品種齊全,京城的鬧市中又多了一個讀書人喜愛的去處。

在這裡不僅能對當前的人文社科類圖書一目了然,隨意瀏覽選購,還能會友喝咖啡,坐而論道,愉快地消磨上半天。

——錢滿素《敢為人之先》

三聯韜奮圖書中心,對於北京的意義,不僅僅是填補了一個大圖書賣場的空白,它更是這個城市重要的文化交流場所,成為學術界、文化界、藝術界交流的重鎮。

書店通過舉行新書首發式、展覽、簽名售書、學術討論會、音樂茶座、講座沙龍等文化活動,吸引了各地讀者慕名而來,書店秉承著韜奮先生「竭誠為讀者服務」的精神,努力為讀者創造了一個全面、舒適的精神文化園地。

「中國學術圖書展」由國務院新聞辦協助,邀請對外文化工作者和駐華使館的各國朋友參觀,展出各類學術著作,特別集中展出有關西藏的著作和宗教類圖書。

季羨林、費孝通、楊振寧、吳祖光、新鳳霞、張允和、丁聰、黃苗子、郁風、黃永玉、王世襄、董樂山、馮亦代、邵燕祥、吳敬璉、陳樂民、資中筠、李澤厚、王蒙、錢理群、張承志、李陀、陳平原、汪暉、甘陽、劉小楓、李零、陳來、秦暉、徐友漁、雷頤、巫鴻、劉禾、茅海建、葛兆光、朱蘇力、白謙慎、楊念群、戴錦華、溫鐵軍、樊綱、張維迎 、盛洪、 梁小民、姚洋、徐冰、蔡國強、北島、西川、翟永明、格非、余華、陳映真、蔡志忠、龍應台、哈貝馬斯、德希達、佩里·安德森、艾柯、傅高義……在三聯韜奮書店的20年里,數百名中外知名學者、作家、藝術家、文化工作者以講座沙龍、學術研討、展覽等多種形式在書店開展過文化傳播與交流活動,使得書店成為有全國性影響的文化交流中心。

對於書店的文化交流功能,陳樂民先生曾這樣寫道:「三聯不是一個孤零零的書店或出版社,不僅只是出書、賣書而已。

它像個文化人的聯絡站,許許多多的線牽連著五湖四海的讀者和作者。

老中青都有;三聯把他們看作朋友,他們自然也把三聯看作自己的朋友,經常地、時不時地保持著各種形式和渠道的來往。

」(陳樂民《三聯印象》,2008年)。

開業的最初十餘年間,三聯韜奮圖書中心累計銷售圖書期刊近兩億元。

丁聰先生簽名售書

蔡志忠先生簽名售書

2006年文史悅讀消夏讀書會,學者葛兆光講座。

改制2009——網際網路時代的突圍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電子商務對傳統書業的衝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中外實體書店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三聯韜奮圖書中心也無可避免地一度陷入困境。

2009年起,在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的指導下,三聯書店對三聯韜奮圖書中心著手改制。

2010年2月中旬,在三聯書店與香港三聯的積極溝通和協商下,雙方達成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一攬子方案,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書》。

2010年4月19日,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批覆同意三聯書店註銷現有三聯韜奮圖書中心,成立了三聯書店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

2010年,時任三聯書店副總編輯,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翟德芳對書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努力拓展銷售渠道:開通了三聯韜奮圖書中心網店(www.slbook1996.com),採取一定方式的優惠售書、售刊,為三聯圖書增加了一個新的營銷平台。

書店還加強了館配和團購業務,同北大、清華等學校的圖書館合作,到校園優惠售書。

另外還進行企業團購,以自己的選書眼光,幫助機構的圖書館加強書種建設。

改進圖書陳列方式,在保持圖書品種的前提下壓縮經營空間:地上一層為潮流書店,主要經營日常圖書、排行榜圖書、雜誌、CD及玩具文具等,並開設了創意產品區;地下一層為文化學術區域,在核心區增加港台版圖書。

騰出來的二樓六百多平方米出租給北京著名品牌雕刻時光咖啡廳經營,通過在書店和咖啡廳內舉辦的文化活動,強化了固有的文化氣息,達到了招攬人氣的作用。

2009年,改制改名後的三聯韜奮書店

經過一系列的轉制措施,圖書中心改為股份有限公司,店名也改為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在2010年9月26日舉行了改制揭牌儀式。

經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書店已再度煥發生機和活力。

升級2014——24小時書店與城市文化空間

「獲知你們於近日創建24小時不打烊書店,為讀者提供『深夜書房』,這很有創意,是對『全民閱讀』的生動踐行,喻示在快速變革的時代仍需一種內在的定力和沉靜的品格……」

——2014年4月22日,李克強總理寫給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全體員工的這封信,成為「世界讀書日」當天最大的新聞,進而引發了人們持續的熱烈討論。

24小時書店,是許多愛書人心中的夢想,但圖書業界對此一直態度曖昧。

一方面認為開辦24小時書店是滿足讀者需求,有利文化發展、推動全民閱讀的好事;另一方面又因為成本太高、經營困難等原因,鮮有試水者。

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發布開啟24小時試運營消息時,人們在紛紛為「不打烊」書店點讚的同時,也有疑問——在行業普遍不算景氣的當下,實體書店維持原有日間運營已顯捉襟見肘,再推出夜間書店服務,既需勇氣更需實力,三聯韜奮書店的這份底氣從何而來?

2014年,創建24小時書店

時任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表示,底氣首先是來自三聯書店八十年來始終秉承的辦店宗旨——竭誠為讀者服務。

在他看來,社會發展至今已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特點,人們不再按照統一的時間上下班,出現了許多自由職業者,「晝伏夜出」的人增多,咖啡館、酒吧、影院、夜總會、夜店吸引著喜歡夜生活的人們,而愛書的讀者也需要一家不打烊的「深夜書房」。

要不斷發現和滿足讀者的閱讀文化需求,這是三聯韜奮書店升級24小時書店最初的動力。

此外,國家的利好政策和資金,給了書店支持。

「提倡全民閱讀」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而在2013年12月,國家免除了書店13%的增值稅。

三聯韜奮書店還在2013年獲得了來自財政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100萬元的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條件具備,又有政府的支持,三聯韜奮書店積極地響應了政府的號召。

2014年,錢理群作品精編系列讀者見面會。

2014年起舉辦的「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學者白謙慎在書店講座。

現任三聯書店副總經理、三聯韜奮書店總經理張作珍告訴記者,除了政策幫扶、政府資助之外,三聯韜奮書店還得到了母公司三聯書店的有力支持。

「這些支持讓我們得以啟動和維持24店的運轉,但是要想開得久、開得好,還得靠精打細算,搞好經營。

對於24小時書店,張作珍表示:「我們要繼承書店創辦之初的定位和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宗旨,尤其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實體書店如果只是圖書銷售場所,那它確實會逐漸失去存在的理由;城市需要實體書店,是因為它是一個文化生活場所。

增強閱讀文化體驗,錯位經營是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

24小時經營,是向讀者展現我們的最大誠意。

據悉,2014年,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全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58%,利潤同比增長111%,如果從4月8日24小時書店試運營日算起,同比盈利則增長了130%。

在經濟效益增長的同時,更讓人振奮的是書店社會效益的提升;24小時書店為全民閱讀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場所,2014書店全年共接待讀者28萬餘人次,比上年增長68%;同時,書店與各方合作共舉辦各類閱讀沙龍活動81場次,利用多種形式助推和引導全民閱讀活動。

書店夜讀

一年後,2015年的的世界讀書日,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在高校雲集的海淀區又開了一家900平米的24小時分店。

目前這兩家24小時書店運營良好。

2015年,海淀分店

2016年,三聯韜奮書店應北京市政務服務中心之邀,在政務服務中心一層再開一家300平米的分店。

2016年,政務中心店

對於書店的發展,現任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充滿信心,並表示還將繼續在全國範圍內開辦三聯韜奮書店分店。

「我們是在響應中央『推進全民閱讀』的號召這個高度上來看待書店經營的。

當然,在『全民閱讀』這個宏大事業里,我們能做的很有限,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繼續支持。

24小時不打烊、引進文創產品、多元化經營、擴大規模——這些都是我們所做的嘗試,目前來看是成功的。

但是,實體書店如何生存並參與城市文化空間的建構,是需要整個行業和社會各界一起來努力、來探索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期待讀者的理解認同和更多的參與,全民閱讀歸根到底需要全民參與。

」路英勇總經理如是說。

位於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的北京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和友人交流,點擊右上角朋友圈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趕在裝修之前,再陪三聯書店"讀·一夜"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7月的北京,高溫灼熱,很多人都躲在空調房看劇、玩遊戲,不過這似乎並沒有影響到美術館東街22號的這家店——24小時都清爽寧靜的三聯韜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