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里的江西古老紡織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記者葉偉

中國江西網訊 日前,上饒縣石獅鄉王家壩村白嶺小組一處施工工地專家雲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饒市博物館和上饒縣博物館的有關專家對工地發現的古墓進行了現場發掘,經斷定,該墓為明代官員墓。

記者發現,和此前眾多被發現在江西境內的古墓相似的是,上饒這座明代古墓,同樣也出土數件精美完好的絲織品。

那麼,為何被發掘的江西古墓中,都有精美完好的紡織品呢?古代時期,江西的紡織技術又達到何種水平?順著古墓,我們探尋江西這一古老技術。

古墓發掘又見精美紡織品出土

11月7日,上饒下著雨。

在上饒縣石獅鄉王家壩村白嶺小組一處施工工地,工作人員在發掘現場搭起了臨時雨棚。

在發掘現場,一具長約2米的黑漆壽棺正擺放在棚內,棺內的墓主人黃布巾遮臉,墓主人覆蓋與身著的衣物非常完整,上面的圖案雖然破壞了,但色彩依然絢麗如新。

專家從隨葬物、覆蓋物著手起獲,將發掘出的三寸金蓮鞋、摺扇等一一編號收存,根據現場發掘的陪葬物件,且墓主人的臉蓋是黃布巾做推想,初步斷定該墓為明代古墓,墓主生前應該是一名風流倜儻的文官。

11月8日下午,古墓內發掘出來的物品被送往杭州市博物館進行修復。

記者查閱這些年江西發掘古墓信息發現,江西境內古墓基本上都出現紡織品。

如,2012年,南昌市京山南路明代古墓開棺發掘,考古人員打開了棺木,發現裡面有大量紡織品包裹著墓主,除去一件件印有精美圖案的被褥及紡織品,見到墓主身著官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腰間繫著一條玉帶,而除去官服,裡面還有一件龍紋長袍。

同樣,在發掘震驚世界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編、草編、紡織品和簡牘、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

而追溯更早的1979年,貴溪仙岩戰國墓出土許多麻織品,大麻和苧麻布有黃褐、深棕、淺棕三色,同墓還出土紡織工具器物36件,更珍貴的是幾塊印花織物,在深棕色苧麻布上印有分布均勻的銀白色塊面紋。

贛發掘織錦服飾改寫紡織織造歷史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說,每一次古墓的發掘,都有不同的新發現。

而在2007年的一次發掘,可以說改寫了中國紡織織造歷史和文化史。

2007年,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

墓葬位於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李洲坳,考古專家從墓葬及棺木中發掘出土青銅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金器、絲織品等珍貴文物數百件。

「發現的紡織品主要有各種密度的方孔紗和細絹、精美的朱紋紅黑雙色織錦及經編織物。

經編織物又分為組帶和印花織物,且數量較多。

已基本清洗完成的面積最大的方孔紗為130厘米×52厘米,這些方孔紗兩側帶有幅邊,兩頭有縫紉痕跡。

」首都博物館絲織品保護中心研究員王亞蓉從事紡織品文物發掘和保護工作已經30多年,對靖安古墓的發現,很是震驚。

尤其令考古專家吃驚的是從6號棺木清理出的朱紋紅黑雙色織錦,不僅採用硃砂染色,而且經線密度達到驚人的每厘米240根以上,而此前國內還沒有發現有與東周墓葬同時期的紡織品織造及具體紋飾的記載,過去只發現過這個時期的紡織品印痕,沒有出土過任何實物。

「靖安東周墓葬發現的紡織品不僅保存完好,而且製作工藝十分精湛。

這批紡織品實物證實當時紡織品繅絲、織造和印染工藝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次的考古發現刷新了中國紡織品的歷史,尤其是採用硃砂礦物質原料染色的織錦服飾,可以改寫中國紡織織造歷史和文化史。

」中國考古協會理事長徐苹芳當時也介紹說,靖安東周墓葬群中的紡織品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真絲紡織品,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紡織品起源、發展的認識。

明清時期江西是以布為主紡織業中心

有專家對江西境內發掘的古墓所出土的紡織品進行梳理,有東周時期、漢代、明代、清朝等各個歷史時期的,但明清紡織品文物傳世較多。

那麼,紡織品為何盛行在古老江西?

「明清時期,江西是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據介紹,由於政府的重視和鼓勵,明代以來,江西各地都已種植棉花、苧麻等,棉麻紡織業已經很發達。

明代的江西,「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

史料記載,朝廷向江西徵收的賦稅中,就有棉布一項。

據稱,明朝每年向江西征取的棉布達10萬匹,由豐城、宜黃、廬陵、廣昌、樂安、鄱陽、南康等60個縣交納,也可以按每匹一石折米徵收。

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為征布1萬匹。

而清代的贛南,「棉布各邑都有,而龍南、定南尤多,織木棉布或被襖巾帶之類, 貿於四方。

記者根據多份史料對明代以來江西各縣生產紡織品歷史進行梳理。

如,餘干縣「家以棉花織布,謂家機土布,質厚而堅,於常服最宜。

」到清代後期,吉安的棉布已銷往廣東和福建。

「夏布作為江西出產的大宗商品,在明清時期就被運銷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市場,如萬載、宜黃、寧都、石城、瑞金、宜春等地,都是有名的夏布產地。

如,寧都盛產夏布,形成了幾個專業性的夏布市場,稱為「夏布墟」,每月集期,四方商賈如雲。

而萬載縣的夏布生產一直很興旺,明代有上百家經營夏布的商號,清代有千餘家生產夏布的小作坊。

棉紡織曾是古代江西農民家庭副業

為何江西能成為國內生產紡織品的中心?在一本記錄千年古村流坑村民的資料中就談及,「流坑有個絘筐會,是專為解決族中貧家婦女紡織困難而設,定期向她們發放無息貸款作為本錢,幫助她們渡過難關。

明清流坑與其他許多地方一樣,家庭紡織業是一個重要的附屬經濟。

從族譜中看,許多寡婦甚至均賴此為生。

而從目前各地出土的紡織品發現,宋元時期,江西的手工業空前發達,萍鄉等地的紡織業,吉州、撫州、信州等地的造紙與刻書業,都極有名氣,譽滿汴京。

明代正德年間的史書記載,「家織,戶織,遠近流」,「農暇之時,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

這些歷史記載顯示,在明代時期的江西農村,棉紡織業已成為農民主要的家庭副業,甚至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概括,農家要依賴紡紗織布,來支付一半或一半以上的經濟開支,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康熙及嘉慶年間。

據介紹,在這一時期,江西不少縣市的農民,將棉紡織業由副業變為主業,許多男性勞動力也加入了勞動力隊伍。

棉紡織業從業人數的增加,還表現為從事棉紡織品的加工、運輸、銷售等行業人數的增加。

明清時期,江西農家生產出來的棉布,除農家自用部分在本地小染房染色外,其餘則由商人收購後送到城鎮專業的染坊和踹坊進行染色、踹壓等加工,然後再運輸到全國各地銷售。

散布在鄉村的小染坊規模不大,但數量眾多,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參加。

(江南都市 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紡織文物「實證」鏈條亟待形成

本報見習記者 陳佩珍日前,由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主辦、成都博物院承辦的「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全國40餘家文博、考古、教學機構的近百位紡織研究...

江西古墓發現22名裸葬女性續:疑為服毒殉葬

墓葬中的一具女性遺骨。 4月9日,本報《焦點新聞》刊登了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高票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消息,同時首次發布了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在評選會上所作的報告,「22名女性...

新疆境內考古發現的絲綢文物

【編者按】新疆乾燥少雨,有利於地下有機物的保藏,特別是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羅布泊荒漠以及吐魯番盆地等絲路沿線的古代墓葬中,發掘出土大量色澤鮮艷、保存良好的紡織品,其中以漢唐時期的絲綢最為豐富...

上饒挖出一座古墓 主人疑為明代文官

中國江西網上饒訊 周海濤、記者夏昊攝影報導:11月7日下午,上饒縣石獅鄉王家壩村白嶺小組一處施工工地專家雲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饒市博物館和上饒縣博物館的有關專家對工地發現的古墓進行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