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臚井刻石」 我國民間首次向日本追討的文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丁玉寶
據媒體報導,日前,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致函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要求其迅速歸還所掠中國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這是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鴻臚井刻石」記載了唐朝政府派遣官員冊封渤海地方政權的史實,見證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這塊彌足珍貴的千年碑刻從此流落異域。
歷史上的渤海王國
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古渤海國存在於唐至五代期間,疆域範圍主要在今東北一帶,全盛時還包括了朝鮮半島東北部和俄羅斯遠東的部分地區。
渤海國主體民族為靺鞨族。
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建立了渤海國前身靺鞨國,隨即便與當時唐朝廷有了聯繫。
公元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其統轄地區為忽汗州,加授大祚榮為忽汗州都督。
忽汗州當時也叫渤海郡,是唐朝政府設在東北地區的最高軍政機構。
公元762年,唐朝中央政府詔令渤海為國。
千年遺石的前世今生
公元713年,朝廷派遣鴻臚卿崔忻作為代表前往冊封靺鞨族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左驍衛員外大將軍、忽汗州都督,靺鞨國「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與唐朝正式建立了藩屬關係。
第二年,崔忻率領的唐朝使團返回長安,在旅順的黃金山麓鑿井兩口作為紀念,並刻石題名:「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鑿井兩口,永為記驗。
開元二年五月十七日。
」當時崔忻鑿的兩口井,一在黃金山北麓,至今遺蹟尚存,刻石原來就在這口井旁;一在黃金山南麓,後來被沙俄軍隊破壞,如今已無跡可考。
對於「鴻臚井刻石」的具體形狀和尺寸,一些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述,但由於種種原因,謬誤頗多。
其實「唐鴻臚井刻石」並非是一塊石碑,而是一塊巨大如駝的自然石塊,長約3米、寬約3米、高約2米,重達90噸。
大石整體呈褐色,左上角處刻有當年崔忻的題銘文字,此外,石塊上還保留有明清兩代許多文人墨客的勒石和題記。
鴻臚井刻石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是渤海民族政權隸屬唐王朝管轄的唯一見證,彌足珍貴,備受學界重視。
流落異域百餘年
日俄戰爭結束,日本占據旅順,「鴻臚井刻石」便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注意。
1905年7月,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評論員、東洋史學家內藤虎次郎以外務省特派人員身份來旅順,「調查」清朝的文化遺產。
其間,日本海軍秘密委託其對鴻臚井刻石進行鑑定,內藤等人專門撰寫了《關於旅順唐碑的調查》一文,認為該刻石是遼東一塊稀有的唐代石碑,「此碑文於史有益」——這就是鴻臚井刻石被擄至日本的最初動因。
後來,刻石被日軍駐旅順海軍司令官富岡定恭用軍艦運往東京。
1908年4月,日本海軍省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天皇。
和刻石一起被盜運走的還有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劉含芳修築的遮蓋在刻石頂上的方形石亭,人們將刻石和石亭合稱為「唐碑亭」。
由於中國國寶被鎖至日本皇宮多年,中國學者和百姓無緣見其真面目,只能從一些間接資料中了解相關情況。
1967年5月20日,日本學者渡邊諒有幸進入皇宮對刻石進行了仔細考察,渡邊諒在《鴻臚井考》中證實,刻石如今保存在日本東京皇宮的皇家庭院內,碑上有碑亭保護,碑亭被掠至日本的過程中,四根立柱已遭損壞,中間均有明顯斷痕。
渡邊諒在文中說,「原碑石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已在東京」,這件唐代文物流落異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也與歷史典籍記錄相吻合。
1911年,掠走刻石的富岡定恭在鴻臚井刻石題銘碑原來位置上,重新刻石立碑,並題寫「鴻臚井之遺蹟」。
在碑文中,富岡定恭極力美化自己的強盜行徑:
唐開元二年,鴻臚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過途旅順鑿井兩口以為記驗。
唐開元二年距今實一千二百餘年,余蒞任於此地,親考察崔公事跡,恐淹沒其遺蹟,樹石刻字以傳後世爾雲。
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海軍中將從三位勛一等功四級男爵富岡定恭志
至於富岡定恭為什麼在時隔數年後才立碑為記,如今已不得而知。
「鴻臚井刻石」遺址地處中國海軍旅順某基地深處,人跡罕至,所以直到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鴻臚井刻石」所經歷的那段被掠奪、盜運、隱藏的歷史。
然而,歷史的教訓不能遺忘,歷史的悲劇不應重演。
不懈追討唐鴻臚井刻石
5月30日,接到本報記者的採訪電話,王仁富教授很欣慰,一口氣談了兩個多小時:「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國寶,也是你們遼寧的寶貝,你們發出的聲音很有價值! 」 王仁富,今年74歲,吉林白城師範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