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失落的瑪雅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

宏偉的金字塔神廟、精美的壁畫、獨特的象形文字、精確的天文曆法及數學體系,古老的瑪雅文明曾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然而文明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瑪雅人突然拋棄自己的家園大批遷移,80%的瑪雅人從此銷聲匿跡。

洪水、旱災、疾病、外族入侵還是其他?瑪雅文明的突然衰落,為世人留下了千古謎團。

為增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2015年7月,一支來自另一古老文明國度的考古隊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來到這片熱帶雨林,選擇瑪雅文明最繁榮的城邦——科潘遺址,用現代考古技術和科技手段努力揭開瑪雅文明的神秘面紗。

一年多來,科潘遺址8N—11貴族居址發掘工作進展順利,有望為破譯瑪雅文明衰落提供新的線索。

科潘遺址的「中國聲音」

在瑪雅遺址中,科潘被稱作瑪雅世界中的雅典,控制範圍大致包括今天宏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瓜地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

該遺址包括核心神廟宮殿區和貴族居住區兩大部分,面積約2平方公里,保存有高大的金字塔式廟宇、墓葬、王宮和貴族居址等重要遺蹟,出土了大量代表瑪雅文明最高水平的雕刻、藝術品和文字,一直備受國際社會的矚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關於科潘遺址的考古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也一直代表著瑪雅文明研究的最高水準。

1839年,美國外交官、探險家史蒂芬斯和英國畫家卡瑟伍德考察了科潘等遺址,後來出版了插圖精美的考察遊記,風靡一時,使之成為公眾和學界關注的焦點。

20世紀80年代,在哈佛大學著名瑪雅學家費什教授的領導下,「科潘馬賽克項目」及「科潘衛城考古項目」先後啟動,對遺址核心區的金字塔建築進行解剖,發現大量早期建築,使得科潘象形文字中記錄的早期歷史成為信史,極大促進了對科潘王室和貴族建築的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對科潘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多為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考古學界的「主場」。

為了打破西方占據世界文明研究制高點、壟斷文明研究話語權的局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毅然決定實施「走出去」戰略,在世界重要考古遺址發出中國的聲音。

2015年6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在北京舉行了《關於科潘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合作和互助協議》簽約儀式。

自2015年開始,雙方將在科潘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方面實施為期5年的合作,這一合作也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瑪雅文明中心——科潘遺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的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我們一直期望在國際舞台上能更好地施展中國考古的成果,使中國考古學真正走向世界,科潘遺址的考古進展將是一個絕佳的窗口。

以考古和文化遺存保護『走出去』為主導的世界文明研究,展示了中國對其他優秀文明的尊重和珍視,對於樹立中國『文化大國』形象十分重要。

瑪雅人的生命循環觀得以印證

2015年7月,考古工作正式展開,中國考古人員選定編號為8N—11的貴族居址進行發掘。

該居址面積約4000平方米,四面均有房屋建築,形成一個封閉院落,等級僅次於王宮,時代為科潘王朝最末期,即第16王時期。

這裡曾發現了雕刻有日、月和星宿神圖案的石榻,對深入了解科潘政治體制和權力運作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據正在科潘遺址負責考古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新偉研究員介紹,考古隊在清理了發掘區密布的叢林樹木,完成整個遺址的測繪和三維模型製作後,首先對最高大的北側中心建築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

目前該建築的結構已逐漸清晰,是一個有兩層台基的高大建築,第二層台基四面牆壁上有13組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與王宮區第29號建築上的圖案完全相同,這個符號與科潘王國起源和王族密切相關。

在對西側北部建築的發掘清理中,不斷有精美雕刻出土,包括與中國龍首酷似的羽蛇神頭像、玉米神頭像、象徵太陽的十字花圖案(瑪雅語為kin)、抽象的蜈蚣頭部圖案,還有鳥爪、水滴、海貝圖案等。

李新偉告訴記者,目前發現的龍首雕刻應該是鑲嵌在牆體中的大型雕刻圖案的組成部分,由同時出土的其他雕刻組件看,整個圖案可能表現的是瑪雅創世神話主題。

在瑪雅人的觀念中,萬物均經歷由生到死,進入冥界,再獲得重生的循環。

太陽和玉米的生命循環關乎萬物生長,是瑪雅儀式祈禱的主題,也是瑪雅神話和雕刻的中心內容之一。

在北側中心建築與東、西兩側附屬建築間的夾道內,「我們還發現了大量可復原陶器的碎片、動物骨骼、黑曜石殘片和殘石器等遺物」。

李新偉說。

專家推測這些是整個貴族居址在第16王末期被廢棄不久後新的居民在此生活的遺留,對了解科潘遺址衰落的原因和過程具有重要價值。

探索中華文明與美洲文明基因之異同

「發掘工作進行了一年,成果可以說是令人眼前一亮吧。

」李新偉形容自己的團隊時熱情高漲。

雖然中國考古隊是科潘遺址的「後來者」,但通過對這處貴族居址的全面發掘,已經為深入認識科潘城邦的社會結構、貴族與王室的關係、社會變革及其衰落等提供了新材料,這些都有助於破解瑪雅文明衰落之謎。

在科潘主持考古工作超過30年的哈佛大學費什教授也對中國考古隊的工作讚不絕口。

「與此前國外學者發掘一個角或面就發表成果有所區別,我們的考古工作重在系統性。

」王巍自豪地表示,「我們的考古隊使用了在國內田野考古中已普遍使用的新技術,用自己裝配調試的飛行器進行系統的空中拍攝,再利用專業軟體,綜合生成高解析度的遺址三維模型,精確表現所有倒塌石塊的位置、形狀和性質,為分析建築的倒塌過程和復原重建提供了重要信息。

」而三維成像、信息數據化和地層分析等方法都是之前科潘發掘中未曾使用過的,提高了發掘質量和效率。

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曾指出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具有共同的「泛太平洋底層」文化基因,或許是同一祖先的後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產物。

李新偉認為,那件精美的龍首雕刻的確會讓中國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探索兩個文明的異同,是中國考古隊的初心,也是支撐他們克服諸如語言、氣候等重重困難的動力。

「我們希望通過考古發掘逐步了解瑪雅文明,全面開展中外古代文明比較研究,以世界各文明為廣闊背景,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明的特色和發展之路。

談及下一步的工作,李新偉和他的團隊充滿自信。

2018年發掘完成後他們將在系統整理基礎上出版高水平研究報告和其他成果,還將組織科潘文物精品展。

「我們已經接受邀請,在明年舉行的美國考古學年會上發布成果,相信也會讓國際同行眼前一亮。

」(本報記者 戶華為 周曉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進軍科潘遺址 觸摸瑪雅文明

在大洋彼岸,瑪雅文明城邦科潘遺址8N-11貴族居址的發掘工作,正在為破譯瑪雅文明興衰提供新的線索。截至2015年12月,發掘工作取得的成果令人驚喜,明確了北側中心建築的結構和建築及倒塌過程,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