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搜刮中華300年,到底藏了多少珍寶竟無人能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文明古國,同時也是一個文物大國。

自西周以下的各朝各代都進行古物的收藏,而以清朝為集大成者。

清朝諸帝中尤以乾隆時期的收藏和研究為甚,他還為收藏和撰寫專著下過聖旨,組織專家對各類器物進行研究和著述,如關於銅器有《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和《寧壽鑑古》,關於書法和繪畫作品編著有《石渠寶笈》等。

可是終清之世有沒有完成對所有藏品的著錄,這已是難以弄清的謎。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同時具有悠久的收藏歷史。

《周禮》就記載了西周設有天府,把用於祭祀的玉器當作寶物收藏,說:「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

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

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

既事,藏之。

」其實先秦時代的統治者除了收藏玉器外,也珍藏各種青銅禮器和其他珍寶。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名將樂毅率燕國軍隊大破齊國後,「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曆室,齊器設於寧台」。

大呂指樂器,元英為燕國宮殿名,曆室為燕國宗廟名。

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國都有收藏。

秦始皇一統天下,盡收各國奇器珍寶,曾專門派一支軍隊去遷周朝保存的九鼎。

西漢廢除「挾書律」,號令天下民眾獻書,並將民眾所獻之書藏於秘府。

漢武帝時得寶鼎於汾水上,因此改年號為「元鼎」。

魏晉南北朝雖然是動盪的時代,但各王朝也有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據說他收藏的王字竟多達3000餘紙,當然他也收藏前代的繪畫作品和其他珍寶。

宋朝不僅有大量的收藏,還編著了不少考古、鑑賞類的書籍,使收藏和文物研究走上科學的道路。

明朝皇室也進行了大量的收藏,可是沒有對藏品作過著錄。

清朝皇室的收藏可以說是集歷朝的大成者,尤其是乾隆帝,一方面進行大量的收藏,另一方面組織大臣進行研究、整理和著錄,比如乾隆十四年旨諭大臣們將宮中所藏的銅器編著成《西清古鑒》,其後又有大臣進獻及購於市者,又寫成了《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和《寧壽鑑古》;有關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的收藏則編有《石渠寶笈》,有關硯台的收藏則編有《西清硯譜》,錢幣收藏則有《錢錄》等等。

可是,終乾隆朝,並沒有完成故宮中所有的收藏品的著錄。

乾隆帝有時也會把一些珍寶賞賜給王公大臣,如把西晉陸機的《平復帖》賜給成親王永瑆。

更何況嘉慶、道光諸帝也皆有收藏,卻不見著錄。

到了晚清,官員和太監進行偷竊,或有不經意的損壞,以至於後來對於故宮究竟收藏了哪幾類珍寶,其數量究竟有多少,一度是人們無法了解的謎。

乾隆十四年的聖旨保存在《西清古鑒》中。

聖旨冠冕堂皇地說故宮中的銅器有三個來源,即宮中所藏、大臣進獻和購於市者。

所謂宮中所藏,當然是指他當皇帝前的收藏,也就是有明朝皇宮的收藏,以及他的父親、祖父、曾相父的收藏。

乾隆在位時間最長,天下最太平,財政最富裕,而且也是一個最喜愛文物的皇帝,因此大臣進獻的珍寶和購於市的古董也最多。

事實上清朝對大小金川用兵、征服蒙古、建立新疆省,掠奪了不少其他民族的器物、如平定金川時獲得蕃劍、「童卜韓胡宣尉使司印」(董卜韓胡為明朝三十六番之一,也稱孟董蕃。

永樂皇帝設宣慰使司都指揮同知,並授此印)等。

還有一類文物是出土的,如元朝的「制誥之寶」(黃金質、龍火輪鈕,通高5寸8分、重220兩)就是出土於鄂爾多斯的哈圖山山腳下的亂沙中,然後由理蕃院上折進呈。

乾隆帝也把此類出土的文物歸入大臣進獻之類。

其實還有巧取豪奪的,而從乾隆帝看來,都是付了銀子的,於是都歸之於「購於市者」。

總之,在乾隆朝,故宮的收藏確實大量增加。

乾隆帝既要大臣們按照北宋《宣和畫譜》、《博古圖》等考古類圖書的體例編撰各類古器物的圖書,還要求隨著內府新入藏古器物的增加,對這類書籍進行擴充、完善。

《西清古鑒》成書30年後,乾隆帝就又下今續寫古鑒。

同時他也親自參與鑑定和考古,使故宮收藏的各類古董都有一個正確的勘定。

曾經有一件青銅器一度做誤認為是商周時期的,後經乾隆仔細辨認,最後確定為唐代回紇銅器,從而澄清了這件器物歷史。

雖然乾隆帝和他的大臣都善於鑑古,但也有出錯的時候。

如《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為師弟無用師所作,無用師自然是此圖的首位擁有者,圖上留下了「無用師」印。

幾經轉手,1746年被嗜愛書畫的乾隆帝收進清宮內府。

乾隆帝對其愛不釋手,視為《石渠寶笈》的上等品,並鈐上「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籠」、「乾隆鑑賞」、「三稀堂清鑒璽」、「宜子孫」等五印。

可是事隔二年,地方官吏又呈送了一幅與真作一模一樣的《富春山居圖》。

肯定有一幅是偽作,乾隆帝經過仔細比較鑑定後,把第一幅定為真跡,後獻的一幅定為贗品。

由於贗品簡直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乾隆帝把它們都收進了內府珍藏。

乾隆帝的鑑定結論維持了近200年,後來終於被近代畫家吳湖帆所推翻。

經過美術界幾十年來的爭論,最終公認鈐有乾隆皇帝印的為偽,地方官吏所獻的反而為真,同時指出偽的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至今真偽二卷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雖然乾隆朝不乏古字畫的鑑定高手,但乾隆君臣還是不得不發出無奈的感嘆:「鑑別之難矣!」

當然,有關清皇室的收藏情況,最應該是由推翻清朝的民國政府做清理和登記。

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皇宮後,由發動「北京政變」的馮玉祥將軍控制了北京地區的軍政大權,就組織了一批大學教授、學者和大學生進行清點、登記。

清點工作進行了近一年,並於1925年公開出版了28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

據統計有117萬餘件,包括青銅器、玉器、書畫、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