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流傳數百年的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民間傳說,因去年轟動一時的考古發現得到驗證。

昨日,國內規模最大的內水考古項目——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成都晚報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張獻忠沉銀的成功發掘,離不開成都高校用高科技手段繪製的一張「3D藏寶圖」。

為灘涂考古提供了工作範式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發掘。

2016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項目。

2016年11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正式啟動。

2017年4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包括張獻忠冊封妃嬪的金冊,鑄造的西王賞功金幣、銀幣;明王朝冊封藩王、世子、郡王及妃嬪的金冊、銀冊;銘刻有年號、地點的明代官銀;以及大量精美的金銀首飾、兵器、日常生活用品,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

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不僅是明代考古的重大發現,而且是內陸水下考古的有益嘗試,其採用「圍堰」的發掘手段,為今後的灘涂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提供了工作範式和借鑑經驗。

同時,發掘中所採用的金屬探測、磁法、電法和探地雷達等現代技術,也保證了考古發掘的科學性和技術性。

本次發掘出水文物對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物質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社會歷史走向都具有重要意義。

成都高校助力繪製「3D藏寶圖」

發掘過程中創新工作理念,運用了大量新方法和新技術,是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獲獎的理由之一。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劉志岩介紹,電子科技大學在該發掘中承擔了綜合地球物理探測以及磁法與激發極化法掃面測量等工作,是電子信息與水下考古的跨界結合的有效嘗試,此次江口沉銀秘密的解開與他們的助力密不可分。

參與江口沉銀考古發掘的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地學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團隊負責人周軍告訴記者,由於河流搬運作用的影響以及幾百年河床的演變,水下地質情況複雜多變,傳統大面積挖掘河床進行沉銀文物的尋找是相當困難的,成本也非常高昂;現在結合電子信息技術,採用電磁手段,通過「電子信息+地球科學」的勘探手段,獲得河床基岩構造圖,辨析「沉銀」有利儲集區,對合理安排勘察挖掘工作效果十分顯著。

地質雷達方法是一種採用短脈衝寬頻高頻電磁波信號檢測地下介質分布的新技術,電磁波信號在地下介質內部傳播時遇到不同介質的介面時,會反射、投射,從而獲取地下介質的斷面掃描圖像。

據介紹,該攻關團隊通過獲取河床基岩的結構特徵,結合金屬文物在河流搬運過程中的運動規律,分析可能存在的文物富集區段,繪製出「3D藏寶圖」,從而助力考古發掘。

二期考古進行中 18日遺址向公眾開放

此外,在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的發掘中,志願者全程參與考古發掘,在公眾與考古之間搭建橋樑,也是該考古發現入選全國十大的理由之一。

據劉志岩介紹,2017年,共有600餘人報名參加公眾考古,在其中選取了8名志願者全程參加。

今年,有接近800人報名參加公眾考古,8人入選。

入選者中以高校學生為主,也有社會人士參與。

2018年3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啟動,目前發掘仍在進行中。

記者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為了更好地推動科學考古的公眾參與度,讓更多公眾了解考古,和江口明末戰場所負載的那一段神秘歷史進行零距離接觸,擬於2018年4月18日「國際古蹟遺址日」當天開展公眾開放活動。

活動當天,將通過微信公眾號徵集100名觀眾參觀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工地,現場體驗如何科學考古,並參觀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出水文物,聽取考古工作人員的現場講解。

成都晚報記者 汪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4月10日宣布,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即張獻忠江口沉銀地點)等10個項目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他入選的項目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