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山漢墓兵馬俑千年守衛濟南國國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危山漢墓俑坑清理場景
王守功
▲騎馬俑 ▼俑坑局部
口述人:王守功,省文物局大遺址保護與考古處處長
採訪人:本報記者 范佳
考古發現檔案:
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位於章丘聖井鎮寨子村南部,入圍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危山兵馬俑出土於危山風景區半山腰上,是山東地區發現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馬俑陪葬坑,是我國繼秦始皇兵馬俑、陝西咸陽楊家窪兵馬俑之後,發現的第三大兵馬俑坑。
危山漢代陪葬坑及墓葬的發掘,為研究漢代濟南國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一個陪葬陶車竟有上百零件
考古往往是偶然間的發現,危山漢墓也不例外。
2002年11月,在濟南章丘聖井危山風景區里,兩位農民在綠化刨樹坑時,幾鐵鍬下去,只聽「咣當」一聲,本以為是石頭,露出來的竟然是陶俑。
兩人迅速上報了文物部門,文物部門及時採取措施。
由此可見,保護文物不僅是文物部門的職責,還需要全社會對文物工作的認可和重視。
後來,我們一直和這兩位農民保持聯繫。
發現陶俑的消息傳得很快,來參觀的村民絡繹不絕。
為了防止不必要的人為損壞,俑坑上搭建了長15米、寬6米、高3米的塑料棚。
為控制發掘現場,當地政府還在大棚周圍修建了磚牆,並派出十幾位公安幹警和保安24小時輪流值班。
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立即對危山漢代陪葬俑坑進行搶救性發掘。
我們的發掘工作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特別是鎮政府的支持。
我們住在鎮上,就在鎮上的食堂吃飯,冬天鎮上還給我們生上爐子,生活得到了保障。
那時我腰疼,當時的副鎮長侯訓成特意給我送來了暖水袋。
隨著發掘工作的開展,我們逐漸揭開了這些陶俑的神秘面紗。
我們把當地農民發現的車馬俑坑編為一號陪葬坑。
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一座由車、馬、俑組成的漢代出行儀仗隊伍展現在我們面前。
只見坑內擺放的車馬兵傭自南向北排列,大體分為三部分:前邊是騎兵隊,中間是車隊,後面是步兵隊,100個步兵陶俑組成的方陣,非常驚艷。
在第四輛車後面,還有一個建鼓,這是一種大型的鼓。
它有一個方形的底座,上面有一個覆碗形的座,再上面應該有木柱,最上面有陶質的鼓。
建鼓的覆碗形底座和鼓的表面底色是雪青色,用紅彩和黑彩勾畫圖案,色彩十分鮮艷。
這個鼓可以和步兵隊列西側發現的陶制懸鼓配合起來使用,可以敲出不同的聲音。
在建鼓的後面,我們發現一個擊鼓傭,右手後擺,左手擺至胸前,擊鼓造型非常生動。
兩漢時期的統治者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勢,掌握了當時最優秀的工匠和最好的物質材料,並派專人負責監製,所以這些陶俑集中體現了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
雖然這次發現的絕大多數陶俑和陶馬已經破碎,再加上地表水侵蝕,許多彩繪已脫落失去原色,但這些兵馬俑的製作水平依然令人讚嘆不已。
這些陶馬、陶俑和陶車都是先做模具,又燒制而成的,陶馬和步兵都採取了插件技術。
陶馬的耳朵和尾巴分別從馬頭和馬臀上的小孔中插入,可以自如地抖動。
步兵的手和盾牌也都是插入件,可以活動,製作非常精巧。
陶車的發現非常重要。
過去我們看到的,像臨淄後李的車都是用木頭做的,大家對車的結構了解得並不清楚。
而危山的車是用陶來做的,保存較好,一個陶車有一百多個零件構成,按一定比例仿真製作,包括用來減震的「伏兔」、放弓箭的地方等都做得非常成熟。
與秦傭基本按照真實大小製作不同,漢代陶馬和陶俑的體形相對較小。
陽陵發現的兵俑高度一般在55~60厘米之間,發現的男女侍俑約63厘米,大致相當於真人的三分之一,其他如危山、獅子山陶俑的高度也大致是這樣。
可能是秦時剛剛開始以陶制的俑代替真人殉葬,而到漢代,統治者已經認識到所陪葬的車馬俑只是象徵意義。
在陶俑的神態上,秦俑表現了一種精神威武,奮發向上的狀態。
相對而言,漢俑的表情比較呆板,特別是女侍俑,多是一種低眉下氣的表情。
也許,秦代的開創需要奮進的精神,而漢代的穩定需要溫和的人文社會環境。
危山兵馬俑形象地反映了當時貴族出行的奢華情景,這種騎兵、車隊、步兵和器具的組合,以前只在漢畫等圖案里見過,這是第一次出土實物。
而一號坑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的規模較大的俑坑,共出土了172個陶俑、55匹陶馬、4輛陶車,60餘件盾牌,另外還有車、馬、傭的構件和鼓、璧、珠等。
那麼,這會是危山漢墓僅有的陶俑陪葬坑嗎?
「危山一號美女」與不解之謎
隨著一號坑周圍勘探工作的深入,我們很快發現了二號坑和一座墓葬。
二號坑的規模比一號坑小,但埋藏較深,如果不出現意外的話,二號坑內的保護情況應該好於一號坑。
發掘結果果然令人驚喜,一輛車和五個女俑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
女俑們婀娜多姿,彩繪艷麗,我們將保存最好的一個女俑戲稱為「危山一號美女」。
陪伴「危山一號美女」的還有一些大小不一的木質盒子,盒子裡到底放著什麼東西呢?是「美女們」的化妝品嗎?可惜盒子裡的東西大部分已經腐朽了,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不過,從坑內陪葬大量女俑及盒子情況分析,陪葬內容應與墓主人日常起居或飲食生活有關。
因為整個危山破壞得比較嚴重,陵區是殘破不完整的,我們在弄清它的布局上花了很長時間,下了很大功夫。
冬天我沿著山溝,基本上把整個山都跑遍了。
我們在北坡的半山腰發現了大量陶俑,都是殘破的。
當地老百姓整地時挖出來陶俑沒處放,便扔在一邊。
有個墳頭上全是陶俑,我們便把這些殘破的陶傭、陶馬能撿的都撿了起來,足足拉了幾噸。
有位老人不樂意,來找我們理論,嫌我們影響了他們家墳頭。
我對她說:「我們是在幫你呢,埋的這位主人上面壓了這麼多『人』,他能喘過氣來嗎?」老人便不再阻攔我們。
在考古工作中和當地百姓打交道,我們需要用他們的思維來考慮,和他們溝通。
通過對危山北坡大規模的考古勘探工作,我們發現燒制陶俑的陶窯3座,中小型墓葬20餘座,危山頂部發現了大型墓葬。
陶窯的發現令我們十分驚喜。
窯內和周圍發現的殘破陶俑與一號坑基本一致。
陶窯近似橢圓形,保存下來的只有四五十厘米的高度。
窯室裡面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把柴草放進去燒火的地方,另一個是放陶俑的地方,應該叫做窯床。
燒火的地方比窯床要矮20厘米左右。
在窯室裡面留一塊燒火燃燒的位置,把陶俑放裡面,從外面往裡燒。
其中有一個小陶窯,是專門燒制零部件的,比如陶車的輻條、陶馬的尾巴等。
秦始皇兵馬俑雖然舉世聞名,但在哪裡燒的並沒人知道。
而這次我們把陶窯找出來了,確定危山的陶俑就是在陵區燒的,這應該是目前為止唯一發現陶窯和俑坑對應關係的遺址。
未完工陶俑再現「濟南國」風雲
經勘探,一座氣勢恢弘的王陵展現在我們眼前。
主墓室在危山頂部,封土現存部分呈圓形,直徑大約有50~60米,高度有7米,上面建有一個鐵亭。
墓室呈甲字形豎穴岩坑墓,墓道向北,寬12米,長40餘米。
半山腰上是陶製品製作區和陪葬坑,可見墓葬規格很高。
確定時代時,我們考慮到,陶俑大規模陪葬是在秦朝和西漢早期流行的,西漢晚期以後就成為了個別現象,到了東漢也有陶俑陪葬,但是少了,並且陶俑的樣子也不一樣了。
陶俑的時代特徵非常明顯,從陶俑外形來看,和楊家窪、漢長陵、獅子山等地的陶俑都是一致的。
更重要的是,俑坑旁的陪葬坑裡出土的陶器和洛莊漢墓接近,我們判斷這應該為西漢早期的一座王陵。
儘管危山王陵規模較大,但和已知的其他王陵相比,陪葬坑數量少,種類單調,並不符合一般王陵的特點。
特別是在危山中部發現的陶窯中,有大量完整或殘破的陶俑,窯中沒有完工的陶俑被草草掩埋。
因此我們認為,危山王陵整體布局還有許多殘缺。
那麼,這些反常的現象下,長眠其中的墓主人究竟是誰呢?我們知道,西漢濟南國只有一個國王,就是劉辟光。
濟南國,一個西漢皇帝為削減齊國勢力而分封的小國,短暫的存在後,君亡國滅,歷史文獻對這個國家和國王的記載只有幾句話。
而今,與濟南國唯一的一位國王一起下葬的兵馬俑陣列破土而出,向我們再現了當年的歷史風雲。
在當地的傳說中,流傳著危山頂上的封土墓是西漢濟南王劉辟光的墓葬的說法。
據《章丘縣誌·古蹟考》記載:劉辟光的墓葬就在危山頂上,被稱為「鐵墓頂」。
《漢書》上也記載著劉辟光因參與七國之亂,兵敗後自殺。
此後,濟南國除。
漢景帝命人把他葬在危山,用生鐵灌頂,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危山王陵沒有做完,我們可以推測當時劉辟光兵敗後自殺,導致王陵修建草草結束。
我站在危山劉辟光墓頂部北望,遠遠看見濟南國都城——平陵城,這個當年的西漢封國和兵敗自殺的君王讓我不禁感慨,本應豪華卻略顯殘缺的陵墓,被草草掩埋的陶俑,更多的塵封歷史,又有誰會知道呢?
那些轟動全國的濟南考古
可以說,每一次的城市考古,都是一次歷史的穿越。古城濟南,地下埋藏著數千年的文明,還有眾多道不完的動人故事。20多年來,濟南市考古研究所作為歷史的發現者、城市記憶的喚醒者、文明的傳承者,在這片廣袤...
秦始皇陵的千古之謎:疑是項羽火燒兵馬俑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
焚毀秦始皇兵馬俑的人真的是項羽?
2009年6月,秦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開始,經過三年的艱苦發掘,6月9日,秦始皇帝陵對外公布了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大量陶俑「身著」彩繪,發現兵馬俑被焚燒痕跡,首次發現戰車上有「盾」、戰車不同部位...
兵馬俑之謎再掀浪潮:墓主人並非秦始皇,這三個證據足以證明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許多中國考古學家們早在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墓地,還有挖掘出啦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博物館,也把他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地下博物館剛發現不久後,大家於是把他認定...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嚴重燒毀 項羽嫌疑最大
【科技訊】6月8日消息,秦始皇兵馬俑,可以說是先秦時代藝術的代表之一了。但考古學家發現,挖掘出的陶俑有被破壞的痕跡,還有嚴重的脫色掉漆。考古學家說,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在下葬後沒多久,兵馬俑被人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