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背後的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進入首都博物館地上一層B展廳,翻滾的歷史長河瞬間將你捲入時空的隧道: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陝西省呂氏家族墓地、秦始皇陵陪葬坑、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隨氣流波動起伏的廳頂指示牌一路走過,360餘件精美的文物一一呈現,從史前一路沿著夏商周漫步至漢唐,再到宋元明清,古樸的、大氣的、端莊的、靈動的……中華幾千年各式的「美」被一網打盡。
這就是正在首博展出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楚墓青銅器首次公之於眾
為什麼要做一個二十年考古成果的回顧展呢?據介紹,在1996年以前,國家文物局曾先後舉辦過4次文物精華展,對當年前後的考古文物進行過系統展出。
此後,考古新發現不斷湧現,但成果卻再未集中進行過展示。
為此,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館自去年底開始此次展覽的策劃,歷時半年,終於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向公眾推出。
展覽總負責人、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龍霄飛透露,這次展出的文物一半以上從未離開過故土,還有幾十件文物是首次走出庫房。
「這次展覽約有95%的文物都是來自各地考古所,很多文物還處於不斷地整理研究中;另外考古所一般不具備展出場地,所以使得這些文物很少有機會公開面世。
」
此外,還有一些考古遺址一直處於發掘整理中,所以其出土的文物也未能有機會在公眾面前亮相。
比如,此次來自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的一批青銅器,精美的紋飾、隨意的線條、不拘一格的造型和構圖,讓楚人的浪漫主義氣質呼之欲出。
據了解,葉家山西周墓地是近30餘年來湖北省首次發現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規格和規模在江漢地區乃至長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墓地自2010年開始發掘,其出土的文物至今未完全整理完。
「這是業內人士都很關注的一個墓地,但是其出土的文物從來沒有展出過,我們這次就是直接從庫房把文物帶到了展廳。
」龍霄飛介紹說。
秦陵陪葬銅禽差點沒來成
此次展覽以1995年至2016年歷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文物為主要依據,經過對80多家相關單位、200多座考古遺址、800多件精美文物的調研整理,從中選擇了極具代表性的精品作為展品,最終參展文物涉及21個省份、49家單位,共360件(套)。
龍霄飛參與了此次文物的挑選工作,「精中選精」可不是件輕省差事,「5月18日開展,但直到5月初我們才定下了所有的展品,5月14日文物才陸續到齊。
」龍霄飛說,配合展覽的主題,「美」是文物入選的主要標準,力求融藝術性與歷史性為一體,詮釋不同時代對於「美」的追求。
在選擇展品時,專家們以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文物為主要依據,但也不囿於此,因此展覽中還囊括了不少「遺珠」。
比如來自唐代的一個「跪拜陶俑」,出土自西安的一個房地產樓盤,這件俑頭戴進賢冠,是文官俑,跪拜姿勢屬於中國古代跪拜禮「九拜」式之一,是男子常拜之禮。
「這件俑造型優美、製作精良,如此精美的跪拜俑比較罕見,所以我們把這件給選了進來。
」
但也不是沒有遺憾。
展覽開放期間,正值全國展覽集中的時段,因此很多文物被人「捷足先登」,出土自秦始皇陵園陪葬坑的「銅禽」就是這樣。
據了解,距秦始皇陵園最遠的一座陪葬坑內有一條象徵性的河道,河道兩側排列著46件銅禽,其中銅鶴6件、銅天鵝20件,其他為鴻雁等禽類。
「這些銅禽均仿照真實禽鳥大小製作,姿態各異,但是我們去晚了,造型好的都已經被借走了。
」龍霄飛說,展翅的天鵝、優雅的仙鶴幾乎都被借走陳列在各地的展館裡,最後幾經爭取才為此次展覽協調出了一件靜態的銅雁,安詳、肅穆、高潔,同樣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水平。
包裝易碎文物指縫都不放過
文物選好了,如何平安運到北京是展覽的重要一環。
此次來展的很多文物此前已經經過修復,這就對其包裝、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龍霄飛介紹,對於陶俑等易碎的文物,專家們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比如來自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一件彩繪跽坐女俑,呈半跪狀,四面形成很多不規則的曲面和空隙。
另外,這件陶俑此前經歷過大規模的修復,四肢、頭部都有斷裂痕跡。
在運輸時,專業人士首先要將女俑脖子、胳膊等有空隙的部分,使用結實又有彈性的填充物填滿,但又不能完全填實,要為文物留出可以緩衝的空間。
這樣的填充過程連指縫、耳朵與頸部之間的任何細微空隙都不能放過。
「有的時候還要『隨形』」,龍霄飛以水杯為例打了個比方,為了保護水杯在運輸過程中不被損壞,專家會按照水杯把手與杯體之間的空隙形狀做一個同樣的模子進行填充。
將文物形成有完整面積的包裹體之後,再將其放入包裝箱內,箱內同樣需要塞滿結實而有彈性的填充物,以起到保護作用。
展廳20度低溫確保文物安全
從「中華美·好」的時空隧道穿越出來,精神上得到了極大滿足之餘,不少觀眾的第一感覺是冷。
龍霄飛說,為了達到文物保護的要求,展廳設置了20攝氏度上下的低溫環境,並為不同質地的文物設置了不同的濕度環境,工作人員還會對展廳的溫濕度環境進行時時監控並隨之作出調整。
「布展時,我們既要考慮到展品的年代順序,兼顧到美觀,還得照顧到文物保護的需求,這可真比做研究難多了。
」龍霄飛打趣道。
比如說,來自新疆沙漠的絲織品等有機類文物所處環境不能太濕,而漆器、木器則需要濕潤的環境,布展時就應該儘量把這兩類展品分開放置。
有時,即使是同一件文物上也會有不同的質地:既有怕濕容易生鏽的青銅,也有喜水的木器,「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有妥協和犧牲,儘量保持一個適中的溫濕度環境。
」
配合展覽內容,首都博物館還將在展覽期間,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齡層觀眾的互動活動和講座,公眾可以通過首都博物館官方微博、微信了解活動具體日期和報名方法。
【連結】四大展覽內容展示中華之美
序廳:展出12件文物,概括從史前至明清的審美發展歷程,以文物的藝術美呼應展覽主題,數字也隱含著中華文化的世界觀。
第一部分「道法自然(史前時期)」:史前先民在與自然共處之中逐漸積澱了對美的認識與追求,美來自自然,美的萌芽是必然。
本單元展出文物根據空間分為兩組:第一組展示舊石器時代末期美的萌芽,第二組展示新石器時代美的初創。
第二部分「天地之道(夏商周)」:中國傳統文化紮根於商周禮樂文化。
禮樂制度萌發於新石器時代末期,發軔於夏商,成熟於西周,消亡於東周,貫穿了夏商周時期。
本章將空間分為四個展示組,分別展示夏商、西周、東周時期的廣義禮器(包括銅器、玉器、原始瓷器、漆器)以及漢字之美。
通過三個時段的對比,展現夏商周時期審美風尚的變遷,以及由此揭示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嬗替。
第三部分「保合太和(漢唐)」:本單元時代範圍為秦代至五代。
大一統國家格局推動著思想訴求的發展,儒家仁愛與道家無為既對立又統一,濃縮了儒道哲學的 「天人合一」思想應運而生,道德與人慾、理性與浪漫踏上了和諧之路。
第四部分「和合能諧(宋元明清)」:漢唐門閥士族的衰落與科舉制度的成熟發展,使宋元明清時期的文人漸趨平民化。
以宋明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繼承了東周以來的儒學思想,並融合了儒、釋、道三教哲義,對包括文化藝術在內的社會各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人藝術與市民藝術互相影響滲透,又各領風騷。
繁榮的商業經濟與工藝技術革新,成為藝術發展的助推力。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牛偉坤/文 程功/攝
千挑萬選!這十多件四川文物即將亮相首都博物館,帶你提前一飽眼福!
金沙遺址的千年石虎,成都博物館收藏的精美漆器,成都611所出土的漢代陶俑,……這些精美的四川文物,即將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驚艷亮相首都博物館!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3月亮相北京 展期3個月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陳文秀報導:2月22日,記者了解到,由江西省文物局與北京市文物局聯合組織策劃的《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將於3月2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展,計劃展期為3個月。...
近400精品文物來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一向被比作中國文物界的奧斯卡。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由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將在首都博物館與公眾見面。昨天,...
首都博物館「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
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首都博物館視覺盛宴,《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全國性的考古成果展尤為難得,若有時間不可錯過。 展覽主要選取1995-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