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回應唐乾陵千年石刻遭「洗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新聞網2014-11-28 23:28:09
中新網西安11月28日電 (記者冽瑋 冀浩凡)針對「陝西乾陵千年石刻遭洗白」引發社會關注,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濤28日表示,石刻的「洗白」並非簡單的清洗,而是去除其表面具有危害性的微生物菌群,減少損害、延長其壽命。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上,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
它是一座兩朝帝王、夫妻皇帝的合葬陵,其中埋葬著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該陵最著名的是其磅礴的陵園規劃,及地表大量的唐代石刻。
近年來,不斷有遊客質疑,乾陵的石獅子等石刻遭遇「洗澡」。
「洗」後的石刻如同被美白,與周圍未「洗」的石刻相比,有白有黑,差異明顯。
不少民眾擔憂,如此清洗是否會造成文物的損壞;石刻群變成「黑白配」,千年風雨遺留的歷史滄桑感又能否得到保持。
2014年11月中旬以來,陝西乾陵千年石刻遭「洗澡」、被「美白」一事再次引發社會熱議。
此間有專家認為,石刻被『洗凈』,或許是處理掉污垢、銹跡,但實際上洗掉的是歷史文化的『包漿』。
這是文物歷經千百年歷史演變,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層、保護層,不能輕易改變。
針對乾陵石刻被「洗澡」一事,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馬濤在28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乾陵石刻一直處於露天保存狀態,歷經1300餘年的風雨侵蝕,產生了大量裂縫、裂隙,表面出現不少苔蘚、地衣、藻類菌群、黴菌等微生物菌群。
這些微生物菌群在文物的裂隙及表面繁衍生長,導致其表面變色及表層風化,對其本體造成侵蝕。
而保護乾陵石刻所採用的方法都經過國家文保專家的論證,並非在石刻本體做清洗實驗。
去除的只是石刻本體的病害,並非文物表面的「包漿」,也不是氧化層。
馬濤表示,石刻保護項目經過多方專家論證和方案審批,並全程接受全國石質文保專家的指導。
2009年,包括乾陵、順陵等在內的「唐陵石刻保護項目」已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
馬濤告訴記者,利用蒸汽、毛刷為主的清洗方法比較成熟。
經過幾年的觀察,被清洗的石獅整體安全。
而對於遊客質疑清洗後是否喪失了文物本身的歷史感,馬濤認為,作為一種新的、國際性的文物保護理念,與中國傳統對文物古蹟的審美情趣有一定差異。
目前只做了西石獅等少部分石刻的處理,也希望以此探索大眾的審美需求。
(完)
中國文物報社網站刊文指「唐陵石人石馬被『洗澡』」一文失實
5月5日,陝西省攝影家協會主席胡武功在網絡上發布了《唐十八陵石人石馬「洗澡」千年包漿被清洗》的帖子,迅速引起網友熱議。5月6日,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中國文物信息網」刊文《網傳「胡武功怒了唐陵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