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貴妃家族墓:契丹國的盛世回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3月,從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被送到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修復和研究。

在文物修復專家手裡,這些埋藏1000多年的文物,重新煥發光彩。

數百件精美的遼代宮廷器物,向世人再現了貴妃蕭氏和她的家族顯赫奢華,以及她所生活的大遼帝國的鼎盛。

文物修復

6月13日上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7樓的文物修復室內有些悶熱。

偌大的屋子裡,各類瓷片有序堆放著。

丁文澤手裡拿著一個白瓷葫蘆瓶,瓶子下半部相對完整,上半部卻碎得沒了形狀。

這個瓷瓶,丁文澤已經修了半個多月。

從今年3月份開始,丁文澤和同事李威就一頭扎進修復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出土文物的工作中。

丁文澤負責瓷器部分的修復,李威則負責銅器、玻璃器等部分的修復。

有著20多年文物修復經驗的丁文澤,認為自己也是見過「好東西」的人,而這次經他手修復的文物,卻令他「大開眼界」。

在文物修復室里,一件對摩羯紋青瓷盆分外引人注目。

丁文澤告訴記者,這是他上個月修復的文物,還有一些細小的瓷片沒有找出來,所以瓷盆仍有些許豁口。

丁文澤給記者指出了這件青瓷盆精美的紋飾——瓷盆底部裝飾對摩羯紋,摩羯龍首魚身,龍首雙角,張嘴吐舌,魚鰭舒展,魚身細長,刻畫著魚鱗紋。

兩個摩羯首尾相銜,圍成環形作戲珠狀,頗具動感。

這件瓷器是仿的金銀器紋樣,器壁較厚,青灰色胎,胎質堅實細密,屬於遼代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截至目前,丁文澤已經修復了遼代貴妃墓(M2)出土的10多件瓷器。

這次遼代貴妃墓出土的瓷器以定窯與越窯瓷器為主。

這批瓷器的最大特點是口、足部分多加金、銀包飾,是遼代釦器最為集中的一次出土。

其中定窯瓷器多有「官」字款,越窯瓷器也見此款。

有些瓷器有五代時期瓷器的特徵,有的瓷器由於損壞還加鋦補,這些可能是遼代早期宮廷中傳承下來的瓷器。

秘色瓷執壺的傳奇

丁文澤修復的這批瓷器中,最為華美的是一把秘色瓷執壺。

這件執壺目前正在內蒙古博物院「夢幻契丹」展中展出。

丁文澤建議記者一定要去看一看。

14日,記者來到內蒙古博物院時,「夢幻契丹」已經展出20多天了。

這個臨時展覽,是內蒙古博物院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活動。

在展館東北側的角落裡,陳列著4件去年從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出土的文物。

丁文澤所說的那把鸚鵡紋銀釦青瓷執壺,靜謐美好、奢華蓋世。

專家推斷這把執壺,應為唐代越窯秘色瓷,實數稀世之珍。

唐代晚期出現的秘色瓷,對中國瓷器影響很大。

到秘色瓷的時候,瓷器開始有了宮廷特徵。

唐代越窯青瓷為當時全國青瓷之首,秘色瓷又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所以秘色瓷也就成了青瓷中精品的代名詞。

由於數量稀少,秘色瓷可謂價值連城。

在展館的燈光下,這把執壺散發著溫潤的光澤,歷經千年仍風采不減。

18.8厘米高的執壺,廣肩鼓腹,圓形管狀長曲流,在曲流口部以銀片包飾,銀飾上部焊接銀蓋,與流口相扣,一端包卷銀樞,開合自如。

執壺通體紋飾華麗。

壺蓋鈕部飾內卷菊花紋,壺蓋隆起部分飾流雲紋,母口部分飾葉瓣紋和半花紋。

壺身頸部飾草葉紋,肩部飾流雲紋。

執壺的腹部,則飾有4組團窠鸚鵡紋,等距分布,兩兩相對。

鸚鵡鷹喙圓睛,展翅作翱翔狀,尾部纖長,銜折枝花草,花朵綻放,草葉舒展。

其精緻奢華,令人咋舌。

吉林大學副教授、陶瓷考古專家彭善國,在看到內蒙古同行傳給他的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出土的瓷器後,驚嘆這是迄今為止他目測的金陵秘色瓷中最為華貴者。

此次出土的瓷器中的金釦口執壺、豎耳青瓷缽等多件瓷器具,都被認定為秘色瓷。

遼代宮廷生活史

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搶救性考古挖掘的領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蓋之庸說,每次對遼代契丹貴族墓葬的搶救性挖掘,都能給世人以巨大的驚喜。

2015年遼代貴妃墓出土的鎏金鏤花鳳紋高復翅銀冠、金花銀鏤花鳳紋高靿靴等,與1986年考古挖掘出土的陳國公主墓的隨葬品較為接近,但做工更為考究。

貴金屬冠、靴是遼中期大貴族斂具的組合,但遼代貴妃墓的隨葬品未見面具與網絡,這可能於殮葬方式不同有關。

墓主人用木棺殮葬,而一般用面具與網絡隨葬的多不用棺,面具與網絡似乎起到與棺同等的作用。

與幾乎同時期且墓主人身份相似的陳國公主墓出土隨葬品相比,遼代貴妃墓出土的金銀器明顯減少,且製作也較為簡單,出土的這些加金、銀飾口、足,且多加銀蓋,紋飾也多仿金銀器的瓷器,似乎有象徵金、銀器的作用。

蓋之庸認為,《遼史·聖宗本紀》記載,統和十年春正月「丁酉,禁喪葬禮殺馬,及藏甲冑、金銀器玩」。

此詔令與遼、宋當時正發生戰爭,經濟明顯困難的時局有關,而墓主人下葬在此詔令頒布的第二年,即統和十一年,因此金銀器使用減少,也屬於正常。

《遼史·公主表》載:「聖宗十四女,貴妃生一女,燕哥第一,封隋國公主,進封秦國。

」此貴妃,即應為遼代貴妃墓墓主人,這也是史料對墓主人唯一的記載。

穿越1200多年的時空變幻,貴妃蕭氏用數百件精美的隨葬品,重新向世人講述了她和她的家族曾經的奢華與傳奇。

器物會說話,甚至比史書記載更加真實生動。

銀蓋水晶盒、高頸玻璃把瓶、銀方盒、瑪瑙柄龍紋鎏金銀鞘短刀、滑石孔兔、瑪瑙罐這些輕靈可愛、用來把玩的器物,都體現了一個年輕女性私人化的趣味。

這些出土的器物,勾勒出一個風情雅趣貴族女性形象。

根據出土墓誌可知,墓主人蕭氏為遼聖宗貴妃,其外祖母為遼代傑出的女政治家、軍事家承天皇太后蕭綽。

貴妃蕭氏薨於統和十一年(公元993年),當時正是遼代歷經70多年的發展,走向鼎盛時期的前夕。

遼代貴妃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遼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性。

既有對唐和五代文化的繼承,也有與當時異域文化的交融。

蓋之庸告訴記者,遼代貴妃墓葬具使用了木製圍榻,是中原貴族常用的葬具,雖經盜擾,圍榻準確形制已擾亂不清,但圍榻存在是可以確定的。

類似的葬具在遼墓中鮮有發現。

遼代貴妃墓出土了4件玻璃器和3件銅盆,玻璃器屬於典型的伊斯蘭玻璃,產地應為今伊朗附近。

銅盆的紋飾也極具西亞地區的銅器特徵,應為舶來品。

這些隨葬品的出土說明遼中期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和遼與中亞、西亞地區的文化、物質交流在當時是充分的。

久遠的繁華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民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族。

公元9世紀中期,契丹部落逐漸發展壯大,開始稱霸草原。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遼。

遼興盛時期,是與中原地區五代、北宋王朝並立的王朝。

遼朝打破了秦漢以來,以長城為界農牧分離的局面,統合了南北中國。

並受儒家思想影響,大量吸收漢人,第一次以「中國」自居。

遼「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治國方略,使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得以繁盛。

後來,金、元政府都奉行遼制,稱遼制為「垂鑒後世、一代盛典」。

遼時期,城市迅速發展,相繼建立了五京,為燕京(今北京)成為金、元、明、清的首都奠定了基礎,拉開了北京800年建都史的序幕。

契丹族鞏固了中國的北方,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交往與融合,溝通了東西方的聯繫。

蔥嶺以西的波斯、大食,高麗及大海之東的日本,無不遣使通好。

1125年,遼國被後金所滅。

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稱帝,建哈剌契丹國,史稱「西遼」。

1218年,西遼被蒙古大軍消滅,從此契丹正式滅亡。

隨著大遼帝國的覆滅,契丹民族和他們創造的神秘的契丹文,逐漸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只給900年後的人們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引人遐思無限。

唯有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述說著久遠的繁華,引領人們去感悟契丹民族豪邁的品性、精彩的生活和兼容並蓄的氣度。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契丹文化閃爍著異樣的光輝,讓每一個炎黃子孫感到自豪。

小夥伴還看了這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