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正明論《社會文物中的秘色瓷芻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會文物中的秘色瓷芻議

緒 論

人類的生存發展與陶瓷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可見陶瓷的身影,瓷器在中國的商代已經萌芽至今還與我們朝夕相處,並不斷的推陳出新,豐富著我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的傳承。

浙江省上林湖越窯青瓷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朝,已經舉國聞名。

匠人們還不斷完善著青瓷的燒造技術,最終,成為了皇室專用的特供品——秘色瓷。

1. 引言

1987年4月陝西省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珍貴的唐代文物的消息,曾經轟動海內外,其中有十三件青瓷,不僅製作精美,而且其釉色大多呈現比較純正的青色或青綠色,晶瑩潤澈,為世人所矚目,它就是沉睡在地下一千多年的秘色瓷。


秘色瓷本是唐、五代越窯瓷器中精美製品的專稱,尤以其「類玉、類冰」的釉色和精美的造型而稱譽古今。

相傳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蘇南十三州的吳越國王錢氏,壟斷越窯成熟的制瓷技術,採取唐代貢窯的辦法,在餘姚上林湖一帶建立官窯,燒造宮廷用瓷,專供錢氏使用,併入貢中原朝廷,臣庶不得用。

由於燒造的技術、配方、工藝密不傳人,所以有「秘色瓷」之稱。

秘色瓷之名最早見於我國晚唐詩人陸龜蒙《秘色越器》詩。

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淋漓盡致地把秘色越器的釉色作了形象的比喻。

它的發現不僅向世人展現出唐代晚期我國製造青瓷工藝的最高水平,還補充了以往文獻記載的不足,部分澄清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對於秘色瓷的某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使中國陶瓷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因而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受到了眾多考古、古陶瓷及科技界學者的極大關注。

八棱凈水秘色瓷瓶

1.2本文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

1.21 研究的目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年,也是文物價值一路攀升的三十年。

由於經濟的發展,各地城市都在擴容,基礎建設縱橫南北,大量文物被發掘出土,堪稱歷史之最,通過對陝西省法門寺秘色瓷的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索社會文物中的秘色瓷研究的新觀點、新認識,使民間的文物得以保護,更好的把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1.2.2 研究的意義

通過對秘色瓷始燒年代、工藝技術、藝術風格及特徵等諸多方面的深入探索研究對比,加深對秘色瓷的文化研究,使更多藏友了解秘色瓷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因此,本文對社會文物中的秘色瓷,能夠起到提高認識的意義。

1.2.3 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將秘色瓷與越窯生產用料、加工工藝、時代風格、文化審美等的基礎,以考古資料為依據,實事求是,以史為鑑,參照相關科技資料與社會文物中秘色瓷加以對比。

第二章 秘色瓷稱謂的由來

「秘色瓷」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七言絕句《秘色越器》一詩,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對秘色瓷的時代、用途進行了陳述,但沒有從學術的角度系統的論述。

在我國華東一帶春夏季節氣候潮濕,燒窯困難較大,因此,窯工費盡心機多有在颱風季節過去,空氣乾燥時候,如天高氣爽的晚秋或初冬時期,方才開始燒窯的習慣,恰如陸龜蒙詩中所說「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也是合乎科學道理的,尤其是「奪」字,頗有搶時間、爭取之意。

2.1源於釉色之說

歷史上將唐代珍貴的青瓷命名為「秘色瓷」是長期以來陶瓷研究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人稱其為釉色,有人稱其為使用者的地位。

1995年1月,法門寺博物館在上海召開了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討論會,國際、國內近百名有影響的古陶瓷專家參加了會議。

會議統一了大家對秘色瓷的初步認識,也引發了一系列爭論。

從秘色瓷之「秘」的含義到唐代秘色瓷之名的由來,從陸龜蒙「千峰翠色」到法門寺秘色瓷的青綠釉色,分歧頗多。

有的認為秘色即「稀少之色」,也有的認為秘色是香草色,還有人認為秘色實為「碧色」等。

雖然說法不一,但對「秘」字的含義,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指的是釉色,而非工藝或因是貢品之故被稱為秘色瓷。

根據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考證,秘色瓷應是一種青的、泛湖水綠的釉色,它是越窯青瓷中極為罕見的一種色調,這種色澤的燒造成功,取決於燒成後期窯爐內還原焰和燒成的溫度,只有控制還原氧和燒成溫度,才能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鐵還原為氧化亞鐵,賦予瓷器以青綠色顏色,釉面才能滋潤透明,且有玉的美感。

從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我們可以看到唐代越窯在裝燒工藝方面的革新,已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使用匣缽,實施「單件燒」;二是革新裝燒技術,提高支墊技術。


2.1源於地位之說

庶民不得用,故稱「秘色」(《中國陶瓷史 越窯》)。

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蘇南十三州的吳越國王錢氏,利用越窯成熟的技術,採用唐代貢宮辦法,在餘姚上林湖一帶建立官窯,燒造宮廷用瓷的貢唐、貢晉、貢遼、貢宋等的貢品。

因為這些窯專門燒造宮廷用瓷和進貢用瓷,臣庶不得用,故稱秘色瓷。

這種看法與宋人對秘色瓷的理解相同。

第三章 秘色瓷的始燒年代

1987年4月,位於陝西省扶風縣的法門寺正在進行一項古代佛塔的修復施工,意外發現了唐代佛塔地宮。

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

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

…」經專家核實考證,它們居然就是消失世間千百年的、世人苦苦尋覓的秘色瓷。

3.1始於五代之說

始於五代的這一觀點,被近代歷史學家普遍認同,成為陶瓷界主流。

以史為證,依據宋人趙德麟《侯鯖錄》及曾梃《南齋漫錄》的吳越秘色瓷,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古雲秘色解釋,長期以來被明清兩代專家學者普遍認同,並成為陶瓷界主流。

至1982年新編的《中國陶瓷史》仍採用該觀點,是因為五代的錢氏朝廷向後唐、後晉和遼、宋王朝進貢的越瓷均實地反映在《吳越備史》、《十國春秋》、《宋兩朝供奉錄》等文獻,這為史證。

爾後二十年這類越窯青瓷在考古發掘中也出土過不少,吳越國都城杭州和錢氏故鄉臨安先後發掘了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郊玉皇山麓錢元瓘墓、施家山錢元瓘次妃吳漢月墓、臨安縣功臣山錢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中國陶瓷史》),因此在法門寺秘色瓷出土之前,五代始燒秘色瓷的說法,一直令近代和當代陶瓷學界深信不疑。

3.2始於晚唐之說

始於晚唐之說,長久以來比較缺乏明確而有據的歷史背景文字材料和發掘實物,持這一觀點者主要以晚唐詩人陸龜蒙《秘色越窯》詩中有秘色一詞,該觀點雖不乏縹緲,卻亦先知先覺。

然而,1987年「法門寺」塔基內出土的秘色瓷的實物發掘和研究考證,塔內文物均為唐朝皇帝懿宗和僖宗兩代人於咸通十四年(即873年)為迎奉佛指舍利而埋在塔下的供養品,由此可見「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雄辯地證明了於咸通十四年(即公元873年)之前,秘色瓷已經燒造成功,而且其工藝技術已達到了比較成熟的水平。

那麼,它的始燒年代毫無疑問還要更早一些,但也應該至少是在進入唐代之後。

陸龜蒙《秘色越窯》的詩作也是秘色瓷始燒於唐代的佐證之一。

因此,「法門寺」塔基下秘色瓷的面世,不僅解開了秘色瓷始燒年代的歷史之謎,而且作為陶瓷考古學和歷史研究的標準器物,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第四章 秘色瓷的工藝技術與特徵

法門寺秘色瓷作為唐代皇宮的御用貢品,其藝術風格與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造型優雅完美,活潑精湛;2、釉色瑩潤悅目,淡雅脫俗;3、裝飾精巧優美,點睛不贅。

秘色瓷之美,靜而含蓄,溫潤而典雅,不論在造型、釉色裝飾等方面都蘊含著唐代宮廷貴族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藝術境界和美學精神追求同時,它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藝術智慧的體現,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4.1造型藝術風格的特徵

唐代是青瓷藝術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越窯瓷器造型突出了文化的親民性,品種豐富,數量較大,主要器型有熏爐、杯、碗、盤、罐、洗等生活用瓷及象形動物瓷器。

越窯的工匠,十分注重其外在表現形式的美學意蘊,美觀與質量相得益彰,形式與功能和諧統一,擅長刻、劃、印、貼、鏤空等工藝手法。

唐朝對瓷器的審美追求,既有雍容、博大、豐滿、圓渾的造型,又兼顧雅致的審美趣味,越窯秘色瓷的造型無疑是唐代追求的經典範例。

圖1 唐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盤

法門寺出土的五瓣葵口秘色瓷盤,在口沿處呈現的五曲花瓣形狀,線條流暢生動,造型清秀高雅,如同一朵正在綻放的蓮花,充分體現了象形取意,把實物造型抽象化。

同時傳達出唐代帝王、宮廷貴族和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心理、情趣喜好。

瓷器的裝飾藝術必須與瓷器的胎質、釉色、紋飾及造型等方面相結合,憑藉能工巧匠精湛的工藝技法,從而達到工藝、紋飾和造型三者完美的統一。

淺浮雕秘色瓷也是常見的品種之一,其手法是用竹、骨或鐵片等工具在半乾的泥坯上進行繪製圖案裝飾。

通過這種裝飾方法可以達到預想的紋樣裝飾藝術效果,同時也能保持原有的青瓷釉色和外觀的整體性,並能生動流暢的融入精緻的瓷器當中。

五代時期,工匠們把晚唐時期罕見的刻劃花工藝技術推到了巔峰,裝飾紋飾的題材也逐漸豐富起來,常見的有:蝶戀花、鴛鴦、雙龍戲珠、海獸、人物等,這些紋飾在秘色瓷清瑩剔透的釉層下時隱時現,為碧玉般質地的青瓷錦上添花。

4.2釉色清亮 薄如蟬翼

唐代 徐夤《貢余秘色茶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

功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

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

」雖然引用者都作為旁證「秘色釉瓷」使用的,但詩中比作「明月」、「春水」、「薄水」、「綠雲」、「古鏡」、「破苔」、「涵露」等等,一連串形象性詞彙,細細品味,不正是在讚嘆較又之顏色更具標誌性特徵的如月似水、若冰若鏡、透亮照人。

這才是「秘色」真正第一特徵。

其實即使唐代品質較好的越窯青瓷,也以光澤之長著稱。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稱越窯青瓷「類玉」、「類水」,讚美的也是質地光澤。

秘色瓷的釉質純凈細膩,施釉又至為勻薄,入窯燒制後,釉層接近於透明的淡色玻璃體,器表顏色實際是由胎色與釉色疊加呈現的,並且胎色多半決定了基本色調。

據有關考古研究證實,秘色瓷漸趨清色的「碧色」現象是在古代吳越國錢氏政權中後期形成的,客觀上也反映了時代審美追求的變化。

4.3胎質細潔緻密

越窯均使用浙江本地產的優質瓷土礦土資源,燒制細瓷需經過精選選、粉碎、淘洗、練泥、制胎、修坯等複雜工序,做成的胎體本身已經非常精細光潔,施釉入窯燒成後,燒結度高,變化小,胎釉結合縝密,器表溜滑光亮。

秘色瓷製備的胎土質量與性能,必定更加優良可靠,秘色瓷晶瑩剔透的靚麗外表就在於擁有高品質胎體這一內在特徵。

從唐代到宋代,越窯青瓷的胎色呈現灰白色,從視覺觀察秘色瓷與越窯精品差別不大。

唐代早期由於胎土的粉碎、淘洗不夠精細,胎質中含有不少沙粒,從唐代中期起胎質顯細膩,不再含沙粒。

北宋時期越窯瓷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經變得比較淺了。

宋時的胎質比較緊密,內含雜質較少。

4.4使用特殊的匣缽

越窯秘色瓷的裝燒技術十分先進,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釉面光滑,釉色純凈,器物底部有糯米狀支燒釘的痕跡,表現出唐代越窯裝燒工藝方面的創新,即使用了匣缽,實現了「單件燒」。

秘色瓷打破了窯內明火疊燒的傳統工藝,避免了因瓷器疊燒出現的釉面煙燻、火刺、落沙、沾釉和內心留有支燒痕等缺陷,有效杜絕了明火疊燒的不足,提高了瓷器的質量,對以後的燒制工藝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浙江省考古人員在上林湖成片的廢墟中,有了一個特別的發現,這些堆積如山的陶瓷碎片中,大部分是因為燒制失敗或特殊目的而人為故意摔碎,其中含有大量匣缽碎片。

匣缽,就是專門用於裝燒瓷器的容器,燒造時先將塑好的胎體裝入匣缽,再將匣缽放入窯爐,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護瓷器,也可以更有效利用窯爐內的空間。

一般來說,匣缽所用泥胎質量很粗糙,而且作為裝載容器,不用窯封,這樣可以重複使用。

然而在上林湖的越窯中,卻有一種特殊的匣缽,選用上等的胎泥,在裝入器物入窯前,還用釉料將口部密封。

第五章 社會文物中秘色瓷的基本特徵

我國古代被譽為「瓷器王國」,制瓷業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水平。

「中國」在英語中被稱為「china」,而「china」也有陶瓷的含義,這種雙重含義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制瓷業在世界文明中的特殊地位。

越窯是古代燒瓷名窯,唐宋越窯秘色瓷歷來是世人珍惜的名品。

陝西省扶風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問世,使世人初次見到了現實中的秘色瓷,從而解決了在秘色瓷研究中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同時也進一步形成和完善了一系列有關秘色瓷的新觀點、新認識,尤其是民間社會文物中的秘色瓷研究又增加了新的課題。


5.1社會文物中秘色瓷的表相

秘色瓷屬於越窯青瓷,它是越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越窯製品。

晚唐的「秘色瓷」,選料精良,製作精細,工藝先進,色澤迷人,其胎質細膩緻密,釉質溫潤純凈,紋飾秀麗,是越窯青瓷中的奇葩。

5.1.1

社會文物中秘色瓷的器型

典型的越窯秘色瓷不僅釉面瑩潤悅目,而且造型也相當完美精湛,常見的器型有:碗、盤、持壺、甌、罌、盞、罐、盒等。

同類器型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為:圓口、花口,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多瓣、荷葉碗、荷花碗、海棠碗、菱形花口碗,其中有些器物做成仿生形,模擬自然生物等的形態,令人賞目。


古代傳說中的異獸獬豸,體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角,俗稱獨角獸。

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和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

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時,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牴死,令違法者不寒而慄,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這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竟為何物,因而引發人們諸多想像,這件秘色瓷獨角獸,面目猙獰,獨角直立,形象威嚴,讓人覺得獨角的力量能夠壓倒任何道德敗壞的事物。

熏爐分為上下對口兩部分,頂部為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三層紋飾,下為半圓球形,四面鏤空蓮花紋,使得爐內香菸從孔中逸出;下部位板沿型五獸足圓形爐,直腹。

構思奇特,秀麗典雅。

釉色黃中閃綠,釉光瑩潤,胎質為香灰色,露胎處火石紅自然,乃越窯精品之作,展現了越窯制瓷工藝登峰造極的成就。

越窯的制瓷歷史雖然中斷,卻留下了許多越窯珍品,正如此熏爐一樣,無論是否燃香,無論是否膜拜,在似有似無的薰香煙中,淡定地看著時間輪迴,花開花落。

5.1.2

社會文物中秘色瓷的胎質

越窯青瓷在初唐時期胎質灰白而疏鬆;晚唐時期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顯灰或淡灰色。

直到宋代,越窯逐漸衰落,雖然如此,越窯秘色瓷的胎質細膩如冰的身軀卻在延續,許多文人紛紛吟詩作賦,讚美越窯,如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

由於南方地區及浙江各窯普遍使用的是以瓷石為主料,故含鋁(氧化鋁)最低,含矽(氧化矽)最高,在1200℃~1270℃的範圍內燒成後,瓷胎的緻密度較高,說明當時越窯的燒制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員馮松林對胎質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有十幾個元素區別於青瓷,秘色瓷胎樣中鋯、鈷、鉿、砷等元素含量較高,而在青瓷樣品中這些元素的含量不是主要成份。

其主要原因是秘色瓷的胎泥經過了極為嚴格的篩選,胎料中的成份已經發生了變化。

5.1.3 社會文物中秘色瓷的釉面

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結束了考古界探求秘色瓷真諦的懸案,為鑑別、斷代提供了標準器。

千峰翠色,傾城傾國,穿越千年時空,秘色瓷一一呈現在人們面前。

造型優美平和,色如山巒之翠,釉似玉石之潤,歷經千年仍晶瑩如新。

中國揚州博古藝術品銷售中心,用EDX-36001能量色散X螢光能譜儀,為社會文物中兩件秘色瓷做了檢測。

圖 5-4 兩張檢測報告書

因為缺少法門寺秘色瓷檢測數據,所以無法與其對比,僅供參考。

在施釉上,自唐代到宋代施的都是石灰釉,這種釉,光澤度好,透明度高,但粘著力不強,薄而流淌。

唐代早期,釉層薄而不勻,有流淌,少光澤,施釉不到底,器底和圈足常有漏粘。

釉色有青黃、黃灰和淡黃等多種。

唐代中期至五代,釉色以青黃多見,還有青灰、青綠等,特別是晚唐開始,釉色偏於黃色,或青中閃黃,以艾色為貴。

還逐漸改進到清水般的湖綠色。

這段時期,釉層均勻,光澤滋潤,呈半透明狀,有玉質感。

唐代早中期,一般器身均有細小開片,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到土沁和一些爆裂的痕跡。

北宋越窯釉色以青灰和青黃為主,也有少量施青釉和綠釉的,釉質不如五代時期滋潤、精細。

秘色瓷這種生於泥土,情系大地,嚮往自然的樸實釉色,體現出了大自然的本真。

可以肯定,凝聚著大自然之色的秘色瓷,其釉色普遍被近人喜愛和認同。

5.1.4 社會文物中秘色瓷的紋飾

唐代越窯青瓷早期極少裝飾,僅以「捩翠融青」的釉色取勝。

晚唐、五代時期開始出現刻劃紋飾,五代晚期越窯青瓷多刻十分美麗的紋飾,不僅技法精熟、構圖冼練,而且刻劃、鏤雕、模印、堆塑等各種手法運用一體,生動的紋飾和碧綠的釉色相映成趣,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陶瓷刻劃裝飾藝術風格。

經過能工巧匠的藝術實踐,不斷提高對美的認識,掌握美學規律,最終形成了青瓷獨具特色的裝飾紋飾。

我們透過這些紋飾,既能領略到時代風格、宗教和藝術風格,又能探析古人豐富多彩、充滿理性的精神世界。

社會文物中的秘色瓷,多數器物紋飾中都刻劃有蓮花紋,僅從這一紋飾特徵分析,絕不是僅限於藝術風格這一方面,而是貫穿秘色瓷的歷史文化,功能用途、技術工藝、美學特徵等方面。

中國秘色瓷文化,乃至中國陶瓷藝術,將會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並不斷發展和延續。

簡單從宗教瓷器的題材方面分析,密宗瓷器擅長運用蓮花題材。

蓮花即聖花,是佛教經典符號之一,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麗高潔形象,寄託著正人君子的人格志向和精神品質,
深得人們的喜愛。

法門寺秘色瓷使用的蓮花紋飾,在唐代佛教密宗其它供養瓷器中,實屬經常出現的一種裝飾題材。

換言之,自佛教傳入中土以來,這種與佛教文化密切聯繫的紋樣便被廣泛運用於瓷器裝飾之中,寓意聖潔,佛光普照和如意吉祥之意。

結 論

鑒於我國是發明瓷器的國家,尤其唐宋時期是我國陶瓷史上名窯迭出,成就輝煌的突出發展階段。

越窯是中國古代的燒瓷名窯,唐宋越窯秘色瓷歷來是世人珍視的名品。

陝西省扶風法門寺秘色瓷出土問世,使世人初次見到了現實中的秘色瓷,從而解決了在秘色瓷研究中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一系列針對秘色瓷的新觀點、新認識。

通過對法門寺秘色瓷文化研究與社會文物中秘色瓷的對比,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1秘色瓷於咸通十四年(即公元873年)已經燒製成功,秘色瓷應指珍貴、稀少的顏色為貢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

2秘色瓷作為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和皇家貴族的御用貢品的代表作,對五代以後歷史傳統文化和制瓷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通過對法門寺秘色瓷的加深理解、研究與社會文物中秘色瓷器型、胎質、釉面、紋飾相比較,從而得出結論:社會文物中秘色瓷之精美,與上林湖越窯秘色瓷如出一轍。

4由於對秘色瓷的資料和數據,掌握較少,只論述表面現象和表現對社會文物保護的一種責任感。

文物是人民生活環境之一部分,人民群眾是文物的創造者、守護者和傳承者,是文物的真正主人,社會參與是文物保護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文物保護事業的未來和希望。

參考文獻

1、葉喆民《中國陶瓷史》;

2、馮先銘《中國瓷器》;

3、李新玲 法門寺唐代地宮秘色瓷;

4、張璐 法門寺秘色瓷與晚唐佛教密宗

5、張璐 陝西扶風法門寺秘色瓷視覺文化研究

6、鄒麗娜 《中國瓷文化》;

7、劉蘭華、張柏《中國古代陶瓷紋飾》;

8、網際網路公用資料

9、圖片來源:祁春華、卞玉德、周海明;

10、檢測資料來源:中國揚州博古藝術品銷售中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耀傳世-越窯青瓷在歷史中的地位

越窯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浙江上虞、慈谿、餘姚一帶古為越地,故稱越窯,是中國越瓷的發源地。東漢時,中國最早的瓷器在越窯的龍窯里燒製成功,因此,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越窯持續燒制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