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河穀神奇的大石墓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劉弘

安寧河谷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中一片最肥沃的土地,在那裡散落著數百處用巨石構築的墳塋。

兩千多年前,大石墓的主人便在這裡棲息、繁衍。

他們是誰?和現在的彝族是否有血脈淵源?他們從哪裡承襲來巨石崇拜的風俗?他們和同處西南的蜀、巴、滇、笮、夜郎、昆明等古代民族有聯繫嗎?他們在南方絲綢之路上留下了哪些印跡?……當一個個縈繞在人們心中的疑團被考古學家破解時,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便如清風明月般展現在人們眼前。

安寧河穀神奇的大石墓群

四川考古的一枝獨秀

2004年7月的一天,一座高高的足手架在安寧河的東岸矗立起來,上面站滿了手拿「長槍短炮」的攝影人員,紅色的足手架襯著湛藍的天空,宏偉而壯觀。

一輛30噸的長臂吊車正隆隆地向足手架開來,引來眾多的行人駐足相望。

一群人正在工地上忙碌著,他們既不是頭帶紅盔的修築攀西高速公路的工人,也不是身著橙裝的築橋隊橋工,而是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和涼山州博物館的考古隊員正在發掘大石墓。

今天,是大石墓發掘的最後階段——揭墓頂石。

攀枝花—西昌高速公路是正在修建的成都—昆明高速公路的中段,由於公路選擇從地勢平緩的安寧河東岸古代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的地方通過,隨著攀西高速公路的建設將有六座大石墓會徹底從地上消失。

為搶救這批文物,考古工作者們頭頂安寧河谷七月的嬌陽戰鬥在工地上。

隨著指揮人員的一聲哨聲,吊車的長臂緩緩地抬升起來,被鋼索系牢的墓頂石在圍觀群眾的歡呼聲中一個個被吊離墓頂,一條長長的墓室顯露在人們眼前,嚴陣以待的考古隊員們,手拿手鏟,在照相機的頻頻閃光中下到墓室中開始清理工作,這是考古人員正在發掘西昌黃水窪垴1號大石墓的情景。

構築大石墓的石頭每塊重達6、7噸,用人力是無法將它抬起的。

如果想將其拖離墓坑,少了五、六十人也休想動它分毫。

大石墓是安寧河谷一帶特有的一種葬式,上世紀30年代,老一輩考古學家鄭德坤先生到安寧河流域考察時發現了一種用巨石構築的墳墓,並所著的《四川史前文化》一書中第一次記載了這種奇特的墳墓。

安寧河流域位於四川西南一隅,多年來一直是四川考古的處女地。

由於「生在深閨無人識」,在當年熱火朝天的三線建設和成昆路的修建過程中,不知有多少大石墓毀於推土機下。

上世紀70年代,安寧河流域大石墓的科學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迄今,文物工作者們對大石墓所作工作已經歷時30年,調查結果顯示,大石墓主要分布在安寧河兩岸的台地與沖積扇上,在安寧河谷兩岸的一些小山坡上也可以找到大石墓的蹤跡。

另外,安寧河的一些支流,如孫水河、南河、茨達河兩岸也可看到大石墓的身影。

較多的地方。

在金沙江北岸的小支流西羅河的上游小興場也有一處大石墓分布點,小興場位於普格縣境內,是唯一不在安寧河流域的大石墓分布點。

對大石墓的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雖然開展得較晚,但豐富的成果已經使它成為四川考古的「一枝獨秀」,它與巴蜀考古、漢畫像磚考古、岷江上游石棺葬考古等並列為四川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石墓並非「千墓一面」

大石墓用巨石建造,又高聳於地表,高度一般都在2—3米之間,加上長長的墓冢,遠遠就能看到它的魁偉的身姿。

安寧河邊的許多農田中、村落旁都坐落有大石墓,農民們甚至在一些大石墓旁建起了自己的房屋。

農忙時,農民們在巨大的蓋頂石上曬穀;農閒時,大石墓又成為孩童們遊戲、老年人講古、婦女們拉家常的好場所。

漢族老鄉稱大石墓為「仙人洞」、傳說可以在「洞」內借鍋瓢碗盞,因為有人借了不還,所以現在再也借不到了;又稱大石墓為「月魯墳」,說是一位力大無窮的勇士月魯王的墳墓;還有叫做「諸葛墳」的,把大石墓又與諸葛亮扯到了一起。

現在居住在安寧河谷的漢族都明清時期移民的後裔,所以他們對大石墓的傳說都不著邊際。

到是彝族的傳說有一些歷史的影子,彝族稱大石墓為「濮蘇烏烏」,意思是濮人的石頭房子。

說濮人是彝族來到之前就居住在涼山的一種民族,又說濮人很矮而且很懶,每年要睡半年覺,每次睡覺時便鑽進石頭房子,再用小石塊將門封閉起來,以免有人打擾他們的清夢。

彝族何時進入涼山,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彝族並不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大石墓的建造者,但他們的傳說表明彝族和大石墓的主人曾經有過接觸。

大石墓在東漢初就已經消失,後人或許能從這個傳說中尋找出彝族進入涼山的時間。

大石墓一般成群分布,每群二、三座至十餘座不等。

有些墓群的墓葬有統一的墓向,如西昌阿七桂花大石墓群,五座墓葬一字排開,全為南北向。

而大多數墓葬群的墓葬卻沒有統一的方向,同一墓群中的墓葬有南北向者,有東西向者,也有其它方向者。

如德昌六所大石墓群,喜德五合大石墓群等。

大石墓群中的墓葬的間距一般在10—30米之內,如德昌六所大石墓群、水塘村大石墓群。

墓葬間距最小的只有數米,如德昌紅廟大石墓群。

大石墓並非「千墓一面」,在墓葬形制上也有不同的變化。

大石墓雖然都用巨石蓋頂,但墓室的建造方法卻不盡相同,考古學家將大石墓分為A、B兩類。

A類墓的主要特點是都有用小型的石塊堆砌起來的巨大墓冢,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寬後窄,後面還拖一條長長的「尾巴」。

墓冢的前部與兩側有間隔地立有大石,墓室內壁也間隔性地立有大石且與墓冢兩側所立大石對稱,起到了穩固墓冢和墓室的作用。

完整的A類大石墓的墓冢長達20多米,高達3米,墓冢的尾部還立了一塊近兩米高的長方形巨石作墓的標誌。

墓冢的中前部留出一個窄長條形的墓室,墓頂用五至八塊巨石依次覆蓋。

B型墓的主要特點是四周墓壁用豎立的自然大石修造,其具體修造方法為,先在地表挖一周深約20——30厘米的溝槽,再將近長方形或舌形的自然大石豎立在溝槽內,圍成長條形的墓室,墓室後端用一塊大石封閉,兩側各豎立五、六塊或七、八塊大石作為墓壁,前端為墓口或墓道。

圍砌墓室的大石一般高1.5—2.0米,厚1米左右,每塊大石都重數噸以上。

墓室上部依次用巨石覆蓋,最後在墓室外用土堆砌封土。

B類墓在結構上有一些變化,一般為長方形,墓門開在前面;另一種的墓門則開在側面,墓葬平面呈「凸」字形;還有一種墓門雖開在前面,但墓門兩側卻橫向豎立了兩排列石,列石呈「八」字形排列,象放在墓門左右的兩道「屏風」。

但這幾種類型的大石墓在分布上並沒有明顯的地域區分,不同類型的大石墓常常出現在同一個墓群中。

無論哪類大石墓,最顯著的特點是墓頂都蓋有一排巨石,根據它的特點,考古學家給它取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字——大石墓。

大石墓雖然外觀很大,但墓室卻十分狹窄

發掘大石墓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工作。

首先要將墓葬封土上的雜草樹木清理乾淨,然後解剖封土,弄清封土的堆積情況,再將封土清除,將整個墓室暴露出來。

再下步是揭去蓋頂石,開始對墓室的清理。

大石墓的墓室內一般都充滿了淤土,清理淤土的過程需要非常小心,因為大石墓中堆積的人骨和隨葬品都十分酥軟,必須用毛刷和竹籤輕輕的剔出。

大石墓的墓冢雖然很大,墓室卻十分窄小,人在其間很難轉過身來。

如窪垴1號大石墓的墓冢長達25米,寬12.6米,高2.9米,墓室卻只有8.4米長,寬則只有0.65—1.2米,與巨大的墓冢有點不成比例,其它的大石墓也基本是這種情況。

所以清理大石墓的墓室是一件十分艱苦的工作,隨著淤土的一層層被清除,在墓底沉睡了千年的人骨架和隨葬的銅鈴、銅釵、銅鐲、陶罐、陶壺一點一點地顯露出來,考古隊員們將所有出土物小心翼翼地起出,貼上標籤,裝入預先準備好的塑料袋或紙盒中,拿回室內整理。

最後的一道工序是清理墓底,大石墓的墓底都經過人工平整,還鋪了一層卵石,最後的工作是把墓底的卵石全部清理出來,一座大石墓的野外發掘工作才告完成。

從清理墓葬封土到清理墓底的每一個過程始終伴隨著攝影、錄相和繪圖,發掘一座大石墓往往需要拍攝數百張照片和繪製數十張測繪圖,耗費數百個人工,

黃水窪垴1號墓是A類大石墓中最典型的一座,這座大石墓的發掘就整整花了兩個月時間。

大石墓出土的器物往往都很小,這常常使許多期待數日的圍觀者們感到失望,在圍觀者看來,花費如此人力修造的墓葬,肯定裡面藏滿了寶貝。

其實,他們一點也不應該感到吃虧,因為他們看到了一種特殊的葬式,即考古學所稱的「二次撿骨葬」。

所謂「二次撿骨葬」是古代一些民族採用的獨特葬式,當有人去世後,先將屍體放置在一個地方,待皮肉腐爛殆盡後,才將骨殖收集起來葬入墓室。

大石墓並不是一個人使用的,而是一個氏族的共同墓葬,大石墓中埋葬的人骨架都在數十人以上,最多者達一百餘人,所以這種葬式又被稱為「二次撿骨叢葬」。

入葬大石墓的屍骨不是次入葬的,每當有骨殖需要入葬時,人們會將用石塊封閉的墓門打開,放入骨殖後再將墓門依原樣封閉起來,下一次有骨殖入葬,又如法炮製,所以一座大石墓可能開啟過多次,也使用了很長時間。

大石墓的「二次叢葬」反映了它的主人們的社會組織長期處在血緣氏族階段,死者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同埋一墓,這種習俗從春秋末一直延續到東漢初。

從已經發掘的40餘座大石墓中絲毫看不出哪一座墓要比其它墓葬特殊。

由於大石墓的特殊葬俗,所以大石墓中的隨葬品一般都是死者的隨身之物,如佩在腰間的小銅刀、掛在項間的銅鈴、戴在手上的銅鐲,大石墓中出土最多也最具特色的是製作精美的各式髮釵,髮釵的首端作馬鞍形或橫長方形,末端為數根長而細的釵齒,釵首鑄有圓圈紋、點紋等精美圖案,根據髮釵出土的位置,這種髮釵可能是男女皆用的裝飾品。

大石墓中出土的器物還有當地製造的帶流陶壺、高足陶杯、雙耳陶罐、仿中原青銅觚的陶觚;瑪瑙珠和綠松石珠也是大石墓中經常出現的器物。

早期的大石墓常出土石器,晚期的大石墓則出土有鐵器和漢代的錢幣。

大石墓的主人邛都夷

為揭開大石墓之謎,考古工作者在安寧河流域已經發現了235座大石墓,發掘了其中的47座。

除了黃水窪垴大石墓外,在安寧河上游的冕寧三塊石,喜德的四合;中游的西昌壩河堡子、河西、北山、袁家山;下游的米易彎丘都發掘過大石墓。

大石墓的建造者和使用者是些什麼人,這是每一個對大石墓感興趣的人必然會提出的問題。

從考古發掘和出土器物,可以證實大石墓修建於春秋末到東漢初這400年間。

大石墓主要分布地集中在雲南北邊的安寧河谷,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道:「滇之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

意思是在當時的滇國的北方,分布居住有很多民族部落,其中有一個叫邛都夷的民族最大。

由於文獻記載十分簡略,中國西南地區的早期歷史更多的依賴考古發現。

根據考古調查,在滇以北的地區,分布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古墓葬,初略統計有大石墓、石棺葬、石板墓、土坑墓、石蓋墓等等,而無論從數量還是分布範圍來看,大石墓都是該地區最主要的古代文化遺存。

位於安寧河谷的西昌古稱邛都,其側還有一個叫邛海的高原淡水湖,證明這裡曾是邛都夷的聚居之地。

大石墓中出土的稻穀、稻葉痕跡和銅鐮和最近考古工作者在安寧河谷內發現的幾處與大石墓有關的遺址上的房屋建築遺蹟,也與文獻關於邛都人的「耕田,有邑聚」記載基本吻合,所以學術界一般認為大石墓就是邛都夷的文化遺存。

大石墓的墓葬形制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最早的大石墓出現在春秋末期,墓葬比較小,墓室長度在3米以下,出土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

到了戰國時期,大石墓的墓葬變大,長度一般在6米左右,出土器物的種類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出現了大量銅器。

最晚的大石墓已經到了西漢末期——東漢初期,墓室一般長8—9米,出土物中出現了鐵器和西漢的五銖錢和新莽的大泉五十錢,在往後,大石墓便絕跡了。

大石墓為什麼絕跡和邛都夷在東漢初期受到的一次重大打擊有關。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就年,朝廷派武威將軍劉尚擊益州夷,路經安寧河谷。

邛都夷首領長貴怕劉尚平定南方後,自己不能再作威作福,便聚集士兵,修築營壘,並釀造毒酒,欲用毒酒勞軍,藉機襲擊劉尚。

劉尚識破了長貴的計謀,急速派兵占領邛都,將長貴誅殺,並把其家屬遷到成都去了。

從此,邛都夷的勢力急速消退,大石墓也在這一時期消失,其間的聯繫不言自明了。

但是邛都夷這支民族並沒有消亡,據《華陽國志》記載,三國時蜀漢的軍隊中還有一支名叫「七部營軍」的邛人部隊,這時他們還駐守在安寧河谷,但已經放棄了用巨石構築墳墓的習俗。

再往後,邛人在文獻中也徹底消失了。

邛都夷與蜀人同源

在安寧河谷已經佇立了兩千多年的大石墓所蘊藏的信息還遠不止此,大石墓的主人邛都夷是與西南地區的蜀、巴、滇、笮、夜郎等古族齊名的民族,他們同處西南一隅,在族源上、文化上有沒有聯繫呢?滇和夜郎因為與邛都不同族,在文化上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繫。

蜀和邛都屬於古羌人的一支,文化上有一些淵源。

蜀人是崇拜大石的民族,現在保存下來巨石遺蹟還有成都的支機石、天涯石、武擔山的石鏡,古代傳說中也有蜀人的祖先蠶叢氏在岷江上游地區「居石室」的說法。

岷江上游的民族自古有用石頭修建碉樓的風俗,現在該地的羌族還居住在石碉中,有趣的是,其修建石碉的方法與A類大石墓修建墓室的方法十分接近,而漢代又把這種石碉叫做「邛籠」,這個現象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了兩者之間的聯繫。

著名的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證明,早在商周時期,蜀人已經是西南地區最強大的民族,春秋戰國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安寧河流域都成了古蜀國的勢力範圍,即《華陽國志》中所說的「以南中為園囿」,除了用巨石建造墓葬外,大石墓中還出土過虎頭帶鉤等蜀式器物,證明邛人受蜀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安寧河谷兩側的山坡上、山溝中雖然橫躺豎臥了許多巨石,但大石墓卻多修築在遠離出石料的地方,修造大石墓需要花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在大石墓出現以前,安寧河谷內的其它古墓葬全都是土坑墓,挖掘這種土坑墓顯然要簡單得多。

所以邛都夷不憚勞力地用巨石修築墳墓,應該是邛都夷崇拜巨石的反映。

和邛都關係最為密切的應該是笮人,笮人又稱笮都夷,最先居住在岷江上游地區,後來逐漸向南遷徙,西漢時期笮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處這個三角形地帶。

笮人與邛人是鄰居,史書上也常將「邛笮」並稱。

近年涼山州博物館在安寧河谷西邊的鹽源盆地發現了大量笮人的墓葬,墓坑雖是土坑,墓頂卻用大石覆蓋,與大石墓驚人的相似。

墓中出土的陶雙耳罐也與大石墓的雙耳罐十分接近。

看來古人將這兩個民族並稱,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分布區上相鄰,而是早就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密切關係,邛、笮極可能是同源的兩支民族。

另外,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出發,穿越橫斷山區而南下,安寧河谷位於南方絲綢之路西線靈關道的中段,是南絲路的必經之路。

漢武帝開通南絲路,派司馬相如「橋孫水,以通邛都」,漢代的孫水即現在的安寧河,「通邛都」就是與大石墓的主人邛都夷建立聯繫,開通道路,而這項任務的完成必須得到雄據安寧河谷的邛都夷的認可與幫助。

晚期的大石墓中出土的鐵器、漆器、錢幣也證明邛都夷是南絲路商業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奇妙的巨石搬運法

其實在有關大石墓的種種猜測中,最令人感興趣同時也是人們最常提起的問題是:這些宏偉壯觀的大石墓是如何修築起來的?

構築大石墓的巨石都選用的是玄武紀的花剛岩,這種岩石十分堅硬,不易風化,但重量卻不輕。

因為建造大石墓的石頭每塊的體積都在1—2個立方米左右,根據花剛岩1:3—1:4的比重,每塊蓋頂石的重量都在6—8噸之間,西昌月華鄉的一座大石墓的一塊蓋頂石的重量更在10噸以上。

今天,即使我們使用現代的起重運輸工具,要修築一座大石墓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當時的人們是採用什麼方法搬運這些巨石的呢?考古學家們經過30多年的研究與分析,逐漸揭開了這個謎。

人類的思維常會出現相同的方式,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考古學家們在研究同樣是用巨石修築的古埃及金字塔時,在一座金字塔內部的壁畫上發現了一幅修築金字塔圖。

原來,古埃及人為了搬動每塊重達十噸的石頭來建造高高的金字塔,專門修築了一條長長的斜坡道路,用降低運輸路線坡度的辦法來減輕石頭的重力,金字塔越往高處修,斜坡道路的長度也越長,始終保持道路的坡度不變,一座座雄偉的金字塔便矗立在尼羅河畔。

無獨有偶,大石墓的建造者們在用巨石給大石墓蓋頂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

完整的大石墓都有一個蝌蚪形的封土堆,前面是一個橢圓形的墓丘,後面有一條長長的斜坡狀尾巴,大石墓的建造者們正是利用這條「尾巴」將若干塊重達10噸的巨石搬運上墓頂的。

建造大石墓的巨石大多來自數公里之外,而在古代搬運重物多採用下墊圓木進行滾動的辦法。

但南美的古印加人在搬運用來修築城牆的巨石時則採用了另一種方法,他們先修築一條運輸道路,然後在路面上滿鋪一層圓形的小卵石,卵石尖的一面向著路面,再用繩索捆緊巨石,在路上拖行。

由於路面是由若干卵石鋪成的,接觸巨石的只是若干個點,減少了磨擦力,就能比較省力的搬動巨石了。

大石墓的建造者到底採用的是那一種方法,一直是考古學家們爭論的問題,大多數人認為可能採用的圓木滾動法。

但考古發掘經常帶給人們想向不到的驚奇,印加人使用的辦法居然也被大石墓的建造者們所採用。

2004年11月,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和涼山州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們在大石墓集中的德昌縣阿榮鄉發掘大石墓時,發現在一座大石墓的四周鋪砌了卵石,證明大石墓的建造者搬運墓石時的確採用了與古代印加人相同的方法。

中國的巨石陣

巨石崇拜是人類早期較為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巨石崇拜的形式主要有墓葬(包括墓葬附屬物)、列石、獨石、石棚、石圓圈等等。

在歐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倫三島、丹麥、比利時、德國和義大利;亞洲的兩河流域、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寮國、越南、柬埔寨、蘇門達那、爪窪和印度都能找到巨石文化的遺蹟。

在中國,最著名的巨石文化遺蹟就是分布在遼東半島的石棚和安寧河谷的大石墓。

石棚和大石墓都是墓葬,但出土的器物迥異,建築結構上也有區別,表現出我國南北巨石文化的不同風姿。

巨石崇拜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可能來源於早期人類對石頭的依賴,在金屬工具出現以前,人類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武器和裝飾品大多用石頭製造,因此人類便賦予了無生命的石頭精神的內涵,對它頂禮膜拜。

安寧河流域大石墓屬於世界巨石崇拜的一種,與著名的英國索爾茲伯里巨石陣一樣,對於研究人類早期文明發展史和精神世界具有同等的價值。

經過兩千年歲月的磨礪,不知有多少大石墓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保存至今的200餘座大石墓大多也殘缺不全,而且還在不斷地遭到改田修路造房挖渠的破壞。

2004年,經過文物部門的努力與呼籲,安寧河谷中的兩處大石墓——德昌王所大石墓群和喜德五合大石墓群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大石墓的謎團已經揭開了不少,但是還有更多的謎團期待考古學家去揭示,比如:大石墓中出土的兵器少而小,而其周邊的蜀、滇、笮都是用大量青銅兵器武裝起來的剽悍民族,大石墓的主人邛都夷是憑什麼在安寧河谷安居了四百年?邛都夷是徹底消失了還是演變成了今天的哪個民族?無論是蜀、滇、笮的統治者都有自己的大型墓葬,為什麼邛都夷的統治者始終與他的同胞長眠在一起?……

大石墓已經在安寧河谷靜靜地佇立了兩千年,它就是安寧河歷史的見證,是我國西南古代民族的見證。

保護大石墓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

大石墓還有更多的謎團需要人們去揭開,謎底揭不完,大石墓的故事就不會結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內蒙古自治區發現漢代潁川陳氏家族墓群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1月4日,記者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日前,在准格爾旗腦包灣村發現了漢...

湖南漢魏墓群2016年最新考古情況

2016年1月,受長期降水的影響,藍山五里坪漢魏墓群的發掘工作主要是清理湘江源皮具廠工業園(下稱為皮具廠)西側已布設探方內的表土,並用二分法對區域內的十餘座橢圓形封土堆進行了解剖。封土堆下多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