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考古大發現 中國2014年十大考古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十大考古大發現 古老的沼澤遺骸

據報導,在近期有包括查理三世的骸骨、直立人頭骨和古老的沼澤屍骸等古代文明被考古學家所發現。

1.理查三世最後的行動(英格蘭萊斯特)

萊斯特大學考古隊(ULAS)在英格蘭萊斯特的一個停車場的地下發現了一具遺骸,這具遺骸的出土地點、戰鬥留下的傷痕和脊柱的畸形,似乎都暗示它就是理查三世(1483–1485在位)。

萊斯特大學考古隊負責人理察-巴克利說:「當然,我們需要藉助恰當的科學分析手段來證明這一點。

」因此,這具骸骨經歷了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穩定同位素分析和詳細的骨骼檢查。

所有檢測結果均與歷史記載相符。

與理查三世的直系後裔進行的基因對照,使這項研究在2013年2月得出最終定論。

他說:「我們可以說,毋庸置疑它就是理查三世。

就在這具骸骨的身份被確定後不久,另一個考古隊宣布他們已經查明博斯沃斯菲爾德戰役的準確位置,理查三世正是在這裡結束了他的生命,這個位置與最初認為的這場戰役發生的地點相距1英里(1.61公里)。

在這些發現中包括一個武器隱藏處、炮彈、盔甲和一枚銀質勳章,這枚勳章可能曾屬於理查三世的一位騎士。

除了在歷史學家眼中和大文豪莎士比亞筆下那個身、心極度扭曲的形象,在過去500年間理查三世從未受過像這樣的關注。

巴克利說:「當然,通過這些發現我們還不能對他的個性特徵做出任何判斷。

2.直立人頭骨(喬治亞德馬尼西)

古人類學家對在喬治亞德馬尼西發現的一顆可以上溯到180萬年前的顱骨化石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這顆顱骨有可能會重新改寫骨直立人的人種劃分。

這顆2005年出土的顱骨化石,是在一個不足100平方英尺的區域發現的5顆顱骨之一。

總之,雖然這5個個體在外貌上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它們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直立人——從非洲遷出的第一種人類。

最近發現的這顆顱骨擁有較小的頭蓋骨,其大小大約只有普通現代人的一半,但卻擁有相對較大的面部。

蘇黎世大學的古人類學家克里斯多福-佐里科夫表示,如果該顱骨的這兩個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點發現的,根據現有分類標準,它們可能會被歸類為兩個不同人種。

現在從這5顆顱骨存在的巨大差異,可以說明直立人個體的外貌特徵比很多科學家以前認為的差別更大。

根據在德馬尼西發現的這些顱骨的形狀和大小差異來看,佐里科夫認為,所有可以上溯到大約180萬年到150萬年前的直立人化石,可能都屬於同一個人種。

他解釋說,屬於那個時期的所有非洲化石,不管曾被歸類為能人、魯道夫人,還是匠人,都應該被重新考慮歸類為直立人屬。

3.最古老的沼澤屍骸(愛爾蘭萊伊什郡)

考古學家對在愛爾蘭卡什爾沼澤中部的一個泥炭沼澤里發現的一具遺骸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最終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

因為這具「卡什爾遺體」原來是歐洲最古老的沼澤屍體,它比之前的紀錄保持者要早至少600年。

卡什爾遺體生活在公元前大約2000年的青銅時代早期,他顯然死於暴力。

CT掃描顯示,他脊椎有兩處骨折,胳膊被巨大的外力折斷,背部還有遭多次斧頭砍傷的痕跡。

愛爾蘭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學家艾蒙-凱利認為,卡什爾遺體的埋葬地點位於古代的一個地域交界處,再加上他的傷情,可以證明把青年男性充當獻祭品的做法比以前認為的要早1500年,這種與王權有關的儀式並不是鐵器時代(公元前500年到公元400年)所獨有的。

4.瓦里女權制的證據(秘魯瓦爾梅卡斯蒂洛)

在秘魯北部的瓦爾梅卡斯蒂洛中心,是一個墓葬群,米沃什-吉爾茲和來自華沙大學及秘魯羅馬天主教大學的科研組在這裡發掘出埋葬著3到4位瓦里帝國皇室女性的墓室。

與她們一同下葬的還有40位以坐姿埋葬的貴族女性、7位被胡亂扔在墓室里的殉葬者和超過1300件殉葬品,其中包括皇室男性佩戴的典型耳飾和用金銀製作的紡織工具。

吉爾茲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裝滿與瓦里女性有關的貴重物品的墓室。

」考古學家還在墓室里發現用棉花和駱駝毛編織的織物,因為瓦里人認為,這些東西是比黃金更加貴重的殉葬品。

據吉爾茲估計,該墓室可以上溯到公元750年。

科研人員還在這個遺址發現皇室男性的遺骸,但是他們的墓室要比皇室女性的墓室小得多。

這些墓室或許有助於我們了解女性在瓦里上流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5.羅馬的建築發展(義大利加貝伊)

考古學家在羅馬城外的加貝伊發現羅馬大型石塊建築的最早證據。

在羅馬東部大約11英里(17.70公里)處的古加貝伊城,考古學家發掘出一個古建築群,它可能代表著羅馬紀念性建築的最早成就。

這個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世紀或者是3世紀的龐大建築群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一個科研組出土的,它的歷史比羅馬的大部分宏偉遺址更加悠久。

這座大型石塊建築在3層人造階梯上延伸,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英尺(2043.87平方米),這與古代的一個街區幾乎大小一樣。

除此以外,它的獨特設計還包括精美柱廊、繪有幾何圖案的地面、壁畫和富麗堂皇的樓梯。

由於這個地方的挖掘工作還未完成,因此這個建築群到底是一個公共設施,還是屬於私人財產,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據加貝伊項目負責人馬塞洛-摩哥塔說,不管結果怎樣,這座建築物在羅馬共和國考古史上都是史無前例的重大發現,因為這個時期以反對奢華之風聞名於世。

如果這座建築物是個私人住所,那麼它的宏大規模將令義大利同時代的貴族羅馬式住宅相形見絀,甚至比龐貝和羅馬的那些建築還要宏偉壯觀。

摩哥塔說:「如果證實這是一座公共建築物,那麼我們將會開啟歷史新篇章。

」他稱,當時的國家建築物仍在使用木質支柱和容易腐爛的材料。

「加貝伊建築的發現,可能會將紀念性建築的出現時間大大提前。

」 [pagebreak]

6.北美洲最古老的岩刻畫

古印地安人通常被認為是具有開拓精神的冒險家或者出色的猛獁獵人。

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古生物氣象學家拉里-本森領導的一支研究小組對在內華達州溫納穆加湖一帶發現的古代岩刻畫進行的年代測定結果顯示古印第安人也是出色的畫家。

除了岩刻畫外,他們還對覆蓋岩刻畫的碳酸鹽殼進行了年代測定。

本森指出這些岩刻畫的年代至少可追溯到1萬年前,後被上漲的湖水淹沒,表面被碳酸鹽覆蓋。

他說:「我們早就知道它們年代久遠,但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古老。

」他認為古印第安人最早在1.5萬年前在岩石上雕刻出這些幾何圖案。

究竟是哪些古人雕刻這些岩刻畫以及岩刻畫的具體含義目前仍是一個未知數。

考古學家表示一些岩刻畫可能代表雲朵和閃電,其他的呈菱形,還有一些可能代表樹。

金字塔湖派尤特族部落是溫納穆加湖地區的主人。

至今,他們仍將這些岩刻畫視為神聖之物。

7.重新測繪吳哥城

藉助於機載雷射遙感裝置,考古學家得以「透視」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濃密森林,重新認識柬埔寨的古都吳哥。

吳哥曾是高棉帝國的中心。

在此之前,學者們一度認為高棉城市和寺廟是一個封閉空間,市區呈網格布局,四周建有圍牆或者護城河。

在雷射雷達的幫助下,一支由雪梨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達米安-埃文斯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這些網格實際上伸出外圍,進一步拓展城市的面積。

這項測繪研究發現了能夠證明吳哥窟護城河兩側均進行城市化的證據。

高棉帝國的首都吳哥城建於12世紀,現在的面積是最初的4倍。

想像一下,它的城區向城牆外延伸3.5平方英里(約合9平方公里)。

城牆圍繞著超過13平方英里(約合33平方公里)的正式規劃的城市空間,包括吳哥窟在內。

吳哥窟的歷史比吳哥城早100年,座落於吳哥窟中央南部1英里(約合1.6公里)。

這一研究發現支持了這樣一種理論,即吳哥城的衰落與超出原有規模有關。

埃文斯表示:「你看到的是一座類似於低密度大城市的古代城市。

進入20世紀,城市因為汽車的出現和普及發生巨大變化,即高密度的城市中心被面積巨大的低密度外圍環繞。

8.美洲殖民者嗜食同類

在新大陸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敦,考古學家發現6份不同的文字記錄,描述殖民者中間存在嗜食同類現象。

前詹姆斯敦領導人喬治-帕西在1625年寫道,1609年至1610年的寒冬導致300名殖民者出現大饑荒。

為了生存,他們將屍體挖出來,而後吃掉。

非盈利性組織「保護維吉尼亞」的考古學家威廉-科爾索自1994年以來便在詹姆斯敦展開挖掘工作。

對於帕西的恐怖描述,他一直持懷疑態度,直至2013年春季。

當時,他的研究小組在一個垃圾坑內發現了一名14歲女孩的頭骨,上有刀砍痕跡,一同發現的還有馬和狗以及其他食物的殘骸,證明當時的殖民者出現嗜食同類現象。

這名女孩被稱之為「簡」,最初被認為來自於上流社會,但根據最近的分析,她的骨骼內存在少量鉛。

詹姆斯敦的富人使用錫鑞餐具,容易出現鉛中毒。

簡的頭骨是第一個實物證據,證明美洲殖民時期出現嗜食同類現象。

科爾索說:「當時曾出現嗜食同類現象,這一點毫無疑問。

9.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

在埃及瓦迪-伊爾-加爾夫(Wadi el-Jarf)一個伸入岩床的地下倉庫進行挖掘時,考古學家發現了船隻、繩索和陶器殘骸,年代可追溯到胡夫法老(胡夫法老基奧普斯)統治下的第四王朝時期。

研究發現這裡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港口。

瓦迪-伊爾-加爾夫距離蘇伊士南部110英里(約合177公里),靠近紅海。

胡夫法老建造了吉薩大金字塔,統治時間從公元前2551年到公元前2528年。

在對這個L形港口的遺蹟進行挖據時,考古學家發現一系列巨大的石塊和石灰岩板,上面刻有胡夫法老的名字。

無數大型船隻上的石灰岩船錨證明這些船隻將西奈半島出口的銅和石料運到尼羅河河谷。

挖據工作負責人、巴黎-索邦大學埃及古物學家皮埃爾-塔萊特在提到這個擁有4500年歷史的港口時表示:「古代的內陸港通常建在河岸,瓦迪-伊爾-加爾夫的港口要比其他任何已知類似港口早1000多年。

在殘骸中,塔萊特和同事發現了10份保存完好的紙莎草紙文件,是在埃及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紙莎草紙,文件碎片已經很難拼接。

其中一個碎片是古王國時期官員梅爾萊爾的日記。

梅爾萊爾參與了吉薩大金字塔的建造。

塔萊特說:「雖然建造金字塔的細節很少,但這個日記卻幫助我們了解建造過程中每一個工作日的情況。

10.穴居動物表現搶眼

野外考察工作對考古學家來說是一個不小挑戰,但在穴居動物的幫助下,野外考察的難度大幅降低。

穴居動物天生具備出色的挖洞能力,在歐洲的兩個考古遺址,它們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價值不可估量的助手。

在德國北部,一隻獾幫助考古學家發現了9個擁有900年歷史的墓葬,包括一名富有的全副武裝的戰士的墓葬。

負責挖掘工作的考古學家費利克斯-比爾曼表示:「我們對這些墓葬一無所知,沒有理由不借獾之手進行研究。

」在英國坎布里亞郡年代可追溯到2世紀的惠特利城堡,鼴鼠幫助考古學家發現一系列文物,證明羅馬人曾在這座城堡生活。

在此之前,考古學家只對惠特利城堡進行過兩次挖掘。

現在的惠特利城堡成為一個保護區,考古學家無法對其進行研究。

除了陸地上的穴居動物外,經過訓練的探雷海豚也是考古學家的得力助手。

在聖地亞哥沿岸,海豚發現了一顆19世紀的豪威爾魚雷。

豪威爾魚雷只製造了50顆,此前只發現2顆。

盤點全球十大考古發現 縱覽千年歷史滄桑

關於我們人類幾千年的過去,總是還有許多未知的歷史得探索。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跨越全各地,縱貫千年歷史的十大考古新發現。

一、巨石陣面積勘察 英國,威爾特郡

仿佛巨石陣本身還不夠壯觀,一次包括了航空雷射搜索、探地雷達和遙感科技的設備的勘察,發現了豎立了5000年之久的巨石陣僅僅是一片更廣闊的新石器時代景觀的一部分。

2014年9月,英國科學節上首次公布了這一發現,這次調查揭示了17座新的紀念碑以及上千種尚未得到解釋的考古遺物,包括小神龕、墳墩、大量土坑,它們遍及索爾茲伯里平原方圓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

二、Seaton Down錢幣貯藏庫 英國,德文郡

一個金屬探測器在英格蘭西南部發現了至今為止最大的一片羅馬錢幣貯藏庫,並發現了22000餘枚錢幣,時間跨度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之間。

據參與發現的大英博物館的錢幣學專家Vincent Drost說,這一貯藏庫可能是個人積蓄、商業買賣,也可能是士兵的薪酬。

在其中發現了很多小面值的銅合金錢幣,所以整個庫藏錢幣的總價值可能還不及幾枚金錢(solidi,古羅馬錢幣的一種),但研究者仍然認為這一發現大有價值,因為進一步的研究將會對了解君士坦丁幣制有很大的幫助。

三、希臘最大的古墓 希臘,安菲波利斯

2012年,考古學家在雅典以北約570公里處的安菲波利斯古城附近發現了1500英尺長的大理石和石灰岩城牆。

2014年這個團隊終於發現了通往這一片遺址的入口,入口處有斯芬克斯石像和三座獨立的墓室。

第一座由白色大理石鋪成,內有一對10英尺高的女像。

第二座墓室的地板上是冥王劫持泊爾塞福涅的神話故事圖。

而第三座墓室的門足有4英尺寬,內部有更多的雕像。

這一古墓能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最後幾十年,當時安菲波利斯是希臘的馬其頓統領下的重要城市。

四、佛教的最初 尼泊爾,藍毗尼

在尼泊爾藍毗尼的挖掘成果揭示了佛教早年不為人知的一些細節。

根據傳統,藍毗尼是Maya Devi生下Siddhartha Gautama的地方,後者成為了佛陀。

許多古老的佛教神龕都能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當時阿育王所統治的孔雀王朝對於佛[pagebreak]教的早期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藍毗尼所留存下來的孔雀王朝的寺廟下,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更早的木結構,大約能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

研究者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佛龕,這一發現可能也會對「佛陀究竟生活在何時」的討論提供新的證據。

有趣的是,這次發現是在一個現在還活躍著的佛寺下進行的,也就是說,僧侶和朝聖者們在上面念佛吟唱,而考古學家們就在底下工作。

五、解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以色列,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的進化人類學小組先後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尼安德特人的表觀遺傳。

傳統的研究方法損傷性太大不適用於稀少的尼安德特基因材料。

而他們的研究能夠揭示現代人在和尼安德特人分離之後大腦和機體是怎樣進化的。

這種新的研究方式得出了新結論是,有兩組決定人體型的基因在尼安德特人那裡是非常不活躍的而在現代人中則高度活躍。

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尼安德特人有更厚的手掌、更寬的膝蓋和肘關節以及相對較短的肢體了。

另外一些和疾病相關的基因,諸如老年痴呆症、孤僻症、精神分裂症等,也被發現在現代人類中較為活躍,而在尼安德特人中則不活躍。

一位研究者說這些基因可能創造出了進化界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施捨了一點好處,但同時疾病的風險也就增加了。

六、加拿大發現Erebus號 加拿大,維多利亞海峽

很少有考古發現是由一國首腦所發布的,但是今年九月加拿大總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則發表演說,「我很高興地宣布今年的維多利亞海峽搜尋行動解決了加拿大長久以來最大的謎題之一,我們發現了在1846年富蘭克林探險隊中失蹤的兩艘船。

」[pagebreak]

1985年五月John Franklin爵士駕駛著兩艘船HMS Erebus 和Terror號從英格蘭出發尋找西北航道,不久就消失不見。

一百多年來,關於這兩艘船的搜尋一直沒有間斷。

就在總理宣布這個消息的三周後,考古學家確認了發現的船隻就是Erebus號。

對於加拿大來說,這次發現不僅僅是解決一個長久以來的謎團,總理哈珀更將其視作加拿大對於北冰洋主權及其豐富資源的掌控。

七、沉沒的拜占庭王宮 土耳其,伊茲尼克河

距離伊斯坦堡近100英里、位於伊茲尼克河岸的尼西亞古城既不偏遠也不默默無聞,所以當考古學家Mustafa Sahin在一次例行勘察時發現了一座5世紀時期的王宮時感到相當吃驚。

「當我從直升機上看到它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

怎麼會之前都沒有人發現呢?」這一遺址現在已被石板加固,將會作為一座水下考古博物館。

八、法老之前的木乃伊 英格蘭,約克郡

對現藏於英國博爾頓博物館的裹屍布的研究證明了埃及人製造木乃伊的方式早在公元前4300年就已經存在了,比人們通常預想的要早1500年,遠在法老統治之前。

約克大學的考古化學家Stephen Buckley說,這些裹屍布上瀰漫著松木樹脂、芳香植物液、植物膠和植物油以及天然石油,「這個配方和3000年以後的配方幾乎完全相同。

」有趣的是,這些早期的木乃伊製作只包括頭部、手部和腳部,後來為了更好地保存才開始覆蓋全身的。

九、「藍牙」的堡壘 丹麥,K ge

在哥本哈根西南部今年發現了一座由哈拉爾德(Harald Gormsson,藍牙是他的外號)所建造的堡壘。

這位丹麥第一國王活躍在10世紀,曾是有名的維京海盜。

這也是60年來這個國家第一次發現這樣的[pagebreak]堡壘。

考古學家用遙感探測儀確認了475英尺寬的環形構造及周圍的建築物。

他們還發現了堡壘的兩座大門以及燒過的木材痕跡,證明這座堡壘曾被攻擊過或是棄之不用了。

現在丹麥已知的維京堡壘有四座,都可追溯到哈拉爾德統治時期的公元981年左右,且形制都差不多。

這次的發現或許能給歷史學家帶來新的視角。

十、Naia,13000歲的土著美國人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2007年,潛水員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了一顆完整無缺的頭骨,頭骨主人是一個15-16歲的女孩,他們稱之為Naia。

今年,科學家宣布了對Naia頭骨的研究成果。

經過多種方法的考證證實Naia生活在12000至13000年以前,也就是說她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美洲人。

對其線粒體DNA進行分析發現,她的某組基因在現代土著美洲人中也有發現。

她的頭骨構造也同肯納維克人十分類似。

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出土的玻璃碗

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出土的銅仗首

[pagebreak]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中楊價夫婦墓室出土的螭首金杯

湖北棗陽市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編磬的鳳形底座

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

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

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穫——這裡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

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係、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中華文明起源的新發現——河南鄭州東趙遺址

東趙遺址位於鄭州市高新區溝趙鄉趙村與中原區須水鎮董崗村之間,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這裡發現了龍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頭時期、早商二里崗期、兩周時期文化遺存。

該遺址考古學文化延續時間之長、文化序列之連續完整,在中原地區同類遺址中甚為罕見,將進一步完善中原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分期體系與文化譜系。

[pagebreak]

在發現的新砦期城址中,有40個神秘的灰坑(即垃圾坑),其中埋有豬骨架、龜殼、人骨等。

關於此類遺存的性質,專家或認為是倉儲類遺存,或認為與祭祀有關。

這類特殊遺存均為新砦期遺存或夏代早期的首次發現,具有重大學術研究價值;在發現的二里頭時期城址的城牆基槽內發現一兒童骨架,應與祭祀活動相關,這一現象系同時期其他遺址首見;還發現一座二里崗期大型迴廊式夯土建築的基址,其規模僅次於偃師商城,足見其等級之高、性質之重要。

曾國考古學年代序列補全了——湖北棗陽市郭家廟曾國墓地

郭家廟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

此次發掘共出土各類質地文物近1000件套,其中鼎、盤等有「曾子」銘文。

該墓區為一處曾國公墓地,崗地最高處是國君墓和陪葬的大型車坑、馬坑,以此為中心,其他中小型墓葬有序分布其西、南側。

國君墓早期曾被盜,但仍出土文物700餘件(套)。

其中音樂文物最具特色,主要有鍾、磬、鼓、瑟及鍾架、磬架、建鼓架。

瑟、建鼓以及鍾、磬架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實物。

發現的大量金屬飾件,如金銀合金虎形飾(含金量約87%)、銅虎形飾等,採用了錘鍛、模鍛、沖孔等工藝,為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採用這些工藝的實證。

銅虎形飾採用了鎏金工藝,是我國最早的鎏金實物。

郭家廟墓地為春秋早期曾國國君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這裡才是洱海區域的文化中心——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

大波那墓地位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部祥雲縣雲南驛壩。

漢武帝在西南設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轄24縣,雲南縣為之一,縣治就在今雲南驛壩。

1918年,因縣名與省同名,故改稱祥雲縣,為「雲南」省名之源。

[pagebreak]

本次發掘清理墓葬25座,共出土陶、銅、石、木器等290餘件。

根據考古發掘得知,大波那墓地是滇西地區戰國至西漢時期規模和分布範圍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個墓地。

研究證明,大波那是這一時期洱海區域的重要文化中心。

本次新發現填補了洱海區域戰國、秦漢這一時段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構建這一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及探討和研究洱海區域「昆明族」的文化和社會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

遺址位於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村,這裡是曹娥江中下游地區。

上虞禁山窯址是曹娥江流域漢六朝時期的典型窯址。

本次考古新發現窯址60多處,時代基本集中在東漢時期,加上此前的考古調查,該區域內調查確認窯址200餘處,其中東漢時期窯址近100處,三國西晉時期窯址60餘處,為建立成熟青瓷起源過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本次共發掘面積800平方米,其中3條窯爐均為龍窯,保存較為完整。

出土的產品標本均為成熟青瓷器,種類豐富,包括近30種器形,胎釉質量高,裝飾華麗,製作與裝燒工藝成熟而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在同一窯址內發現不同時期的窯爐遺蹟,這在早期越窯青瓷的發展史上尚屬首次。

找到打開象雄文明的鑰匙——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墓地位於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區。

其中,故如甲木墓地是阿里地區所見的最大規模的墓葬群,包括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

從墓葬形制、規模、出土遺物等方面判斷,這裡很有可能是一處象雄部族貴族墓地。

曲踏墓地的年代在距今1800年左右。

發掘的5座並列的墓葬,都是罕見的帶豎井墓道的洞式墓,豎井深達5米。

墓室的形制很有可能是模仿當時的洞穴居址修建的,墓室內還根據活人的生活需要進行功能分區,墓室結構與古格時期普遍流行的穴居遺蹟非常接近,對於考察象雄時期建築形式及其使用的詳細情況提供了參照。

隨葬品種類特別豐富。

由於一些出土遺物的材質和樣式並非阿里本地所有,可推測,在象雄時期,這裡就與新疆,甚至中亞、印度發生過文化交流。

[pagebreak]

隋代的國家糧倉——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

隋代是我國古代大型國家糧倉建設的頂峰時期。

這些糧倉對隋朝的興衰起到巨大作用,其中回洛倉和黎陽倉更成為隋末政權爭奪戰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著名戰略因素。

回洛倉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城北1200米,廢棄不晚於初唐。

經過較大規模的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確認:整個倉城倉窖數量在700座左右,遠超文獻記載中的數量,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倉窖數量最多的古代糧食倉儲遺址。

隋代黎陽倉遺址位於河南省濬縣城東關大伾山北麓,廢棄於唐初,目前已探明儲糧倉窖90多座。

考古發現表明,五代至北宋時期在廢棄的隋代倉窖之上,另建有大型地面官倉建築,這與文獻記載相吻合。

回洛倉遺址的發掘,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戰略儲備和最終消費功能的大型官倉的儲糧規模和倉窖形制特徵;黎陽倉則顯示出依託黃河和大運河而具有中轉性質的大型官倉的形制特徵。

歐亞草原商品博覽會——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

伊和淖爾墓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伊和淖爾蘇木寶日陶勒蓋嘎查東北5公里處,海拔1260米,周邊為典型的草原地貌環境。

本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的5座北魏墓和1座遼代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如陶罐、漆器、玻璃碗、金頭箍、金鍊、獸面紋鎏金銅鋪首等。

伊和淖爾墓群地處北魏六鎮及北魏長城沿線,是目前在國內發現的緯度最北的北魏墓群。

這些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規格較高,顯然是一處家族性貴族墓地。

墓葬結構、木棺、陶器、漆器的造型圖案,均具有鮮明的鮮卑文化特點,但金屬器的工藝和造型圖案卻又表現出歐亞草原地區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點,甚至有少量遺物為中西亞舶來品,說明該族群利用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歐亞草原建立了一定的商貿聯繫,或由這些地區遷徙而來。

伊和淖爾墓群的發掘,為研究北魏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邊疆歷史及民族關係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是近年來我國邊疆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

[pagebreak]

中國好爐子——北京延慶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群

大莊科礦冶遺址群位於北京市延慶縣大莊科鄉。

遺址群主要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從採礦到冶煉的遺蹟,再到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

大莊科礦冶遺址群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冶鐵爐最多且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見。

遺址群位於遼南京附近,歷史上是宋遼之間戰場前沿地帶。

大莊科礦冶遺址群既可能是生產兵器等軍用產品的場所,也可能是冶鐵技術自中原地區向邊遠地區傳播的證據之一。

遼滅國以後建立的西遼國,是中國古代生鐵技術向西方傳播的重要力量之一。

對於大莊科礦冶遺址群的綜合研究,將深化冶鐵技術交流與傳播的研究。

土司夫婦的奢華生活——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發現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級大墓,出土大量金銀器及相關隨葬品,是貴州土司考古繼海龍屯遺址之後的重大突破。

明初第一代播州土司楊鏗夫婦墓、第29世土司楊烈夫婦墓均已被盜,僅殘存少量陪葬品。

但通過楊鏗墓中的墓志銘,考古隊找到了未遭盜掘的、播州楊氏第14世土司楊價夫婦的墓。

目前已在頭箱和棺槨間出土精美金銀器80餘件。

這些器物代表了當時金銀器製作的高超水平,是深入認識南宋時期的喪葬禮儀和宋代金銀器製作工藝、藝術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寧發現漢魏墓葬群 含珍貴壁畫墓

中新社瀋陽3月3日電 (記者 朱明宇)記者3日從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已歷時3年完成對遼陽苗圃漢魏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百餘座漢魏墓葬出土。遼陽古稱襄平,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金世宗完顏雍曾...

2016年秦文化考古大事記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曾國墓地再出重大考古發現郭家廟墓地隸屬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一、二組,坐落在漢水支流滾河北岸。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文化堆積以東周時期墓葬為主,也有戰國晚期、明清時期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