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從古到今古董造假產業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董造假、字畫仿冒,古已有之。

東晉時,康昕仿冒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連他兒子王獻之也辨認不出來;宋徽宗喜歡造假,仿製了一大批商代的青銅兵器,擺在宮廷里,樂此不疲。

在中國的古玩與藝術品收藏市場,有一條隱秘的產業鏈,從毫不起眼的鄉村和小鎮通向大城市的收藏品商店和拍賣行。

經過這條產業鏈的「升華」,一幅千元左右的「吳昌碩」(繪畫)最後可以變成幾十萬元,一個數百元的「顧景舟」紫砂壺也能炒到十幾萬甚至上百萬元。

「漢代玉凳」背後的利益集團

2011年初,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2.2億元拍出了一套標註為「漢代玉凳」的拍品,如此的高價讓它成為當年拍賣市場的「最貴玉器」,但不少人卻心生疑惑,漢代人都是席地而坐,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坐凳呢?中國文物學會鑑定委員會副會長張寧表示:宋代以後才出現這樣的凳子,而且對這個價格覺得也有點離譜。

一年之後的2012年,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這套玉凳其實是江蘇邳州的一個趙姓老闆製作的仿舊贗品。

趙老闆表示所謂的「漢代玉凳」是經他手由明代材料組裝所成。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邳州高仿玉器技術成熟。

業內人士稱,仿古玉器行業在邳州「暗流涌動」,「漢代玉凳」之所以能夠亂真,是一些職業「跑老件」的人、鑑定專家、拍賣公司聯手推波助瀾所致,而且已形成了穩定的利益鏈條。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說,我國約有250家具備文物拍賣資質的企業,但其中真正做得好的並不多。

「對一些天價拍品,連專家都看不懂。

有些人在利益的誘惑下瘋狂了,純粹出於對藝術熱愛的買家越來越少,炒作概念、牟取暴利,嚴重背離了藝術的本源。

鄉村少女的「時光穿越術」

正如《古董局中局》作者、「文字鬼才」馬伯庸所說,「古董永遠都是炒作的市場,沒有辦法像錢一樣有準確的估價,完全看市場需求、收藏家興趣出手。

所以說古董從出手、拍賣、收藏、估價,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炒作過程。

只不過有些炒得凶、炒得差,有些手段比較下作。

其實,古董造假、字畫仿冒,古已有之。

東晉時,康昕仿冒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連他兒子王獻之也辨認不出來;宋徽宗喜歡造假,仿製了一大批商代的青銅兵器,擺在宮廷里,樂此不疲。

原本一文不值的東西,精心塗抹一番,就可以價值連城。

常年在全國各地從事文物鑑定的資深專家潘保清告訴記者,新仿的古董流向市場的手法也很多,一是直接拿到古玩店進行銷售;二是直接進入拍賣公司,通過高價拍賣的方式進入收藏市場;三是直接在古玩集市以擺地攤的方式銷售。

近一兩年,在馬路邊上擺上幾件東西,再找一個穿得較破爛的人,以編各種故事為由,引誘那些貪小便宜上當的情況也有。

巨大的利益,令這個市場不斷膨脹,更有一些家族,父傳子,子傳孫,世世代代在這個晦暗不明的江湖裡營生。

全國文物收藏界一年的營業額大約在500億元,而3年前還只有200億元。

事實上,這條產業鏈存在於中國很多鄉村小鎮。

平凡的村莊,卻內藏玄機。

並且這條產業鏈至少在十年前就具有規模了。

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講述了他十年前的所見:那是河南洛陽邊緣的一個村莊,對外封閉,他是以某種特殊方式才得以進入。

村莊裡污水橫流,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漢陶俑,做得惟妙惟肖,從挖泥、搗泥、塑像、上色到燒造,完全一條龍。

「你要什麼就能給你什麼,仿得非常好,我當時100元買了一尊陶俑,現在看都覺得非常驚訝。

那裡的少女整天就坐在桌邊為陶俑畫線,臉蛋紅撲撲的,看上去也沒什麼文化,但手法非常嫻熟,草稿都不用打,拿起筆來隨手一勾一畫,眉毛就栩栩如生地出來了。

這些少女就是「古董」流水線上的工人,由於長年累月畫一樣的東西,極其嫻熟。

這樣的「工人」還出現在紫砂、陶瓷等各條類似的流水線上。

「並且他的東西都不是成批地流出,而是一件件出來,還會特地把一些地方弄碎,營造出在地里埋了很久的感覺。

有專門的販子會到村裡來收,再帶出去銷,他們至少能賺40%,又不用交稅。

」該人士說。

這樣的模式可以複製到任何一個品類,只是像景德鎮的瓷器之類的,工序更加複雜,需要的仿製高手也更多,包括會燒制的,會畫畫的,各自封閉地完成工作,最後由中間商「串聯」成一件完整的瓷器。

有時,這些仿品第一次出手時還知道是仿品,但隨著不斷流轉,真假逐漸模糊,時間長了,假的也能成真的了。

一個畫家的入行學費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的青島畫家袁謙本擅長人物畫、山水畫創作。

在他位於海邊的工作室倉庫中,躺著四個編織袋,據袁謙本說,這些都是假字畫:「進哪一個行都要交學費,書畫收藏尤其是這樣。

想在收藏界有長進,學費是躲不掉的。

袁謙本開始收藏是在1996年,年過而立的袁謙本已經有十多年的書畫創作經驗,手裡又有點兒閒錢,認為可以「撿漏」,於是就跟著幾個夥計一起跑拍賣會,入了迷一樣。

當時山東最大的兩家拍賣行是煙臺拍賣行和山東嘉德,因為常年四處跟著他們跑,自己認識了不少圈內人 。

而這一幫人 ,沒有一個沒買過假字畫的。

這四個編織袋中,稍有書畫常識的人,對落款的署名都耳熟能詳。

王震、張大千、金農、齊白石、何海霞、林則徐等,名是真的,但作品卻幾經鑑定為贗品。

「就為了這些響噹噹的名字,當時每幅畫的拍得價都在兩三萬元左右。

」袁謙本說,與多數初涉書畫收藏的人一樣,一開始根本想不到自己買的是假畫。

一個偶然的機會,著名文物鑑賞家史樹青來到青島,答應看一下袁謙本手裡的藏品。

「史樹青當時就被稱為國寶級大師,一生鑑定的文物過百萬件,越王勾踐劍、成吉思汗聖旨金牌就是他發現的。

」袁謙本說,在史樹青到他工作室之前,他把自己的藏品一一掛到了牆上,畫太多,工作間的四面牆壁幾無餘地。

結果,「史老先生在工作室一邊看畫,一邊一連聲兒地說『這東西不對那東西不對』,當時我都快崩潰了。

隨著藏品越來越多,圈子裡的朋友與日俱增,自己對於收藏的感悟也日漸提高,他開始自查自己的藏品。

「讓一個受賭徒心理左右的藏家承認自己高價買到的東西是贗品,這很折磨人 ,不過必須面對。

」袁謙本說。

「我們圈子裡的幾個朋友,以前參加拍賣會必然帶著一位行家,幫著掌眼。

」袁謙本說,但多年以後才證實,這位「行家」其實專門販賣贗品,他在拍賣會展覽期間指定我們競拍的藏品,全是他事前到拍賣公司送拍的。

跟袁謙本在拍賣會上認識的一位老相識,恰巧在工作室喝茶。

他對這位「行家」也很有印象:「他到了拍賣會現場,一般不怎麼說話,就是暗示我們哪件拍品可以兩萬拿下,哪件作品可以5萬拿下。

但這個人很奇怪,自己從來不參與拍賣,多年間出入拍賣會,自己卻一件也沒買。

」他跟袁謙本一樣,盲目的信任加上受貪念左右,等回過神來,幾十萬的資金已經「打了水漂兒」。

中國古董造假地圖

陶瓷

分布範圍:全國

重點災區:江西景德鎮、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禹縣神垕鎮、寶豐縣)、福建龍泉地區、廣東潮州

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燒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藝品,在北京古玩市場上被國家機構列為搶救性收購的北魏珍貴文物。

大抵經過如下:某專家在北京某古玩市場的地攤上看到了一尊「北魏時期的陶俑」,時值洛陽被盜一北魏時期墓穴,所以該專家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遂上報國家博物館,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

但是隨著市場上的這種「北魏陶俑」越來越多,就有專家提出質疑。

後來警方介入,順藤摸瓜,根據種種疑點查出這批陶俑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的高水旺仿製的,後來在現場警方的見證下,高水旺又燒制出一尊一模一樣的「北魏陶俑」。

青銅器

分布範圍:河南、湖北、山西

重災區:河南洛陽伊川縣煙澗村

「河南造」是一個讓收藏界和鑑定界都頭疼的詞,不少專家都曾經栽在「河南造」上。

青銅時代鑄造了夏商周「九鼎帝王」,然而進入20世紀末,隨著收藏熱的大潮,河南地區的一批批制假村應運而生。

玉器

分布範圍:河南、遼寧、甘肅、浙江、安徽

重災區:河南(南陽鎮平縣石佛寺鎮)、安徽(蚌埠)

調查報告中提到:「天下玉雕數鎮平」,而安徽蚌埠則分布有3000多家玉器加工作坊,組成了若干馳名中外的「玉器村」、「玉器街」。

書畫

分布範圍:北京、南京、天津、西安、江蘇

重災區:天津(鼓樓地區)、北京(潘家園、琉璃廠)、南京(夫子廟和清涼山古玩市場)

書畫界行內將仿製水平較低的一類假畫稱之為行貨。

行貨有著區域性特徵,可分天津行貨,南京假畫,安徽仿品,潘家園貨和其他地區仿貨。

這些各地的行貨,各具特色,互為補充,最終都流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拍賣和藝術品市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